|
作者:秀之树 来源:东方早报
4 R# W, h8 R( K* X, k
. M. j$ Z$ Z) L& i9 p _仅凭三部电影便跻身于世界名导行列,韩国导演李沧东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个传奇,究其源头,威尼斯电影节慧眼之功不可抹煞。
: i; l$ C0 @7 Z" r X2 g! F* b; ]' v. }' C: o
原身为小说家的李沧东,曾荣获《东亚日报》新春文艺奖、《韩国日报》文学奖,39岁时以电影《金鱼》出道,随即在威尼斯电影节、希腊萨洛尼卡电影节引起反响。但真正令李沧东确立在电影界地位,并将他推向国际影坛的,是他的第二部影片《薄荷糖》。这部真正具有独立电影风范的作品一问世,立刻好评如潮,并奇迹般地在韩国浓厚的商业影片中站稳脚跟,票房不俗。影片在对一个人悲剧性衰落的人生写照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导演李沧东忧思国家成长的深切情感,他冷静写实的风格与强烈的悲剧倾向,在热烈的韩流中犹如清冽的冷空气,穿堂而过。 9 u2 u+ }% I$ z3 a% o
3 B. S0 }/ L W5 c
而《绿洲》的出现,则将李沧东本人和韩国电影一并推向了足以载入史册的高度。据说为了等待该片出炉,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甚至破天荒将报名时间延后,定要留出一方天地,虚席以待,对该片的器重可想而知。
+ Q1 x% @ m% _/ A. |' g4 I6 a8 f# u. {: v/ j3 X
2002年,《绿洲》以“对人生和爱情深刻思考”的评价,在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囊括最佳导演、最佳新人、费比西人道精神、西格尼斯四个奖项,韩国本土的各大影展更是无一漏网,皆有斩获。其本土票房更曾盘踞榜首,打破了艺术片没票房的成见。
/ ~* e1 s7 E1 d( E* S, r2 H2 z+ X2 r- j# b% b
然而,仔细追究,在李沧东及《绿洲》辉煌的背后,政府的支持起着微妙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韩国大力发展电影产业,政府更积极支持本国电影参加国外各类电影节,并协助其开拓海外市场,同时举办自己的电影节,如“釜山电影节”、“大钟奖电影节”、“汉城国际独立电影节”、“女性电影节”等,力在普及电影文化,提高大众观影水准,并将观影提升到了“爱国”的高度。 . m2 z9 d4 `1 L5 y
0 N! G& ]6 Q% ^1 v' e& X/ m; K; V2 x
李沧东遇到了可能成功的最好时机,并且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 h! z J. g% K9 H+ X1 M: W
+ D# y' i4 S* ]$ b 与同年林权泽凭借《醉画仙》在戛纳赢得的最佳导演奖相比,《绿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胜利,打破了韩片一直以民俗传统面目示人的固有形象,对韩国电影的未来显然具有更为重要和意味深长的含义。影片讲述了两名被社会界定为非正常男女的爱情,近乎启示录式的主题与追求写实自然的电影语言极好地融合在一起,继续突出了李沧东作者电影的气质。 0 P5 V' t8 o5 G$ S
3 D# g) H0 E/ T' T
韩流强劲,八面来风,跨入21世纪的韩国电影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亚洲影业的一面大旗。但是刚刚崛起的李沧东却退出了创作,进入韩国电影委员会当起了头领。在韩国电影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趋于极端,艺术电影、实验性电影逐渐式微,市场竞争几近赌博的大环境下,让一个懂得并热爱电影的人管理电影,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幸事,却又无疑将是电影本身的损失。 U$ D7 f& v6 u; S
6 ~$ j+ ?0 ~& a' @, ^. |; Y7 X
急流勇退,他将位置留白。自此常驻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