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朝鮮日報記者 朴英錫 (2007.10.22 16:35) ◆邦喬妮(Bongiorni)著/安真煥譯
當今時代,無論是買食品材料還是家電產品,想迴避“中國製造”是很難的。在國外辛苦買到的紀念品上還貼着“中國製造”,這令人不無感到無奈。無論如何,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對全世界人,尤其是貧困階層帶來了一些優惠。
美國專欄作家邦喬妮嘗試“全家沒有中國產品的一年”純粹是出於興趣,並沒有打着譴責中國人權問題或西藏問題、中國產品進口猛增引起美國企業破產及員工被解雇問題的旗號。她對中國沒有任何惡意,從家譜上看,300年前她的祖先還是中國人。她動員丈夫凱賓、四歲的兒子威斯和一歲的女兒蘇菲,在2005年的365天里,過起家中不用中國貨的日子。
家人是處處碰壁。為了給長大的兒子換一雙合適的鞋,又得避開商場里堆積如山的只售9美元的中國貨,足足用了兩周時間並且花費了68美元。居住在路易斯安娜州的作者甚至給蒙大拿和賓夕法尼亞州的鞋店打個電話,還要確認是否中國製造等,一整天坐着在網上購鞋。她得知新買的意大利產鞋相當於阿富汗家庭的一個月收入後,就感到荒唐無比。沒墨水的打印機、經常出現故障的電視機、需要磨韌的打磨機、吸不了灰的吸塵器等,作者除了選擇中國貨外,簡直是別無他法。警告丈夫不要不小心買中國貨,而且因為買不到玩具,只好哄着孩子們“忍過今年一年吧”。小到鼠夾、腰帶、墨鏡、燈泡,中國貨悄無聲息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抵制中國貨的過程中,中國更加顯示出自己的力量。美國《時事週刊》2005年5月9日刊登中國演員章子怡的照片,並以《中國的世紀》為題報導說,所謂世界市場只是名為世界市場,實際上是中國的市場。如果認為有關家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醫藥品也許不會是中國產品,那也是大錯特錯的。雖然作者決定從家人以外的人那裡收到的禮物即使是中國產品也只好照用,可心里總是不舒服。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這一原則甚至騷擾作者的夢。美國前海軍長官詹姆士-韋伯在夢中接受採訪說:“從中國進口很多商品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而是美國人自己做出的決定。”她回想那個夢中對話再次下定決心堅持這一原則。
作者準備萬聖節前夜和聖誕節家宴時,深感這兩個節日是“美國為中國的慶典”。因為宴會用品大都是中國產品,地方報紙的讀者欄目上甚至刊登了熱血反華讀者的文章:“連聖誕老人也從中國進口。”
作者寫到:“對讀者憂慮中國接管世界的情況多少同感,但我的抵制是科學,而不是出於個人感情。”就是說,她抵制中國貨,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進行的科學試驗。
作者在試驗即將結束的當年12月末把自己家庭的經驗刊登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上,然後經歷了另類經驗,那就是中國媒體接連對她進行採訪。作者寫到:“他們自賣自誇地說,美國對中國消費品的依賴度很高,所以企圖不靠中國貨過日子的想法,這是等於把自身的幸福飄向風中一樣。”沒有深思接受的採訪反而成了宣傳中國制度的手段,作者為此而氣憤。
作者決定不延長為期一年的試驗時間。因為她認識到抵制中國貨並不現實。她說,這場試驗並不是要否認或推翻每月建設一個休斯頓大小城市的中國的存在,而是“為在世界上發現我們東西的空間,並尋找在我們空間中的中國的東西而做出的努力”。她還自己評價說,通過沒有中國貨的一年了,成了慎重挑選商品的精明的消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