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香港金像奖公布了今年的提名。
在诸多重要奖项,诸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方面,《天水围的日与夜》均大获全胜。
它理应得到这样的肯定。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2008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甚至可以说,在我心目中它不仅是2008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亚洲电影,也是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最佳电影。
把这篇旧文贴出来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去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许鞍华眼中香港的市井,看看社会新闻之外的我们熟悉而陌生的那个世界。
那些平凡的感动与洗净铅华的温暖,才是一部好电影能够传递给观众的最丰厚的礼物。
华语电影有许鞍华,这让我觉得分外安心。
蝴蝶,螃蟹。
湿地,建筑。
鸟语花香,城市的喧嚣。
当画面由清淡舒朗的黑白胶片变做彩色的缤纷时,和缓的主题音乐响了起来。那个叫“张家安”的没有任何外号和昵称的男孩子出现在镜头前,紧紧抱着他的米老鼠图案的枕头。仿佛很叛逆的打着耳洞,戴一看就很廉价却是向偶像明星跟风的耳钉,脸上是安详的睡眼惺忪,稚嫩而乖巧。我开始确定这会是我喜欢的调调儿,而这个男孩也许只是暂时的寂寞而无聊。
天水围在元朗,那是香港的边缘,在这个城市里它经常被人瞩目时刻准备登上社会版头条但实际上却一直是被港人忽略着的角落。它和这个世界的万千边缘角落一样有一群卑微辛苦的生活着的小人物。
他们并不是世人眼中的“不可接触者”,他们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和我们是同一群人,过着同一种平凡的生活。
这个夏天,片头出现的少年张家安在等待会考成绩,他的母亲贵姐一如既往的出去做工,甚至压根儿不晓得哪天放榜。张家安自己似乎也并不紧张忐忑,在他和母亲看来上不上中六都没有关系。有书念还能拿到奖学金自然最好,没有书念出来做事也并不觉得遗憾。他几乎对什么都懒懒的没什么兴趣,偶尔去朋友家玩也会乖乖的中午回家吃饭,被朋友调笑说到学校的徐老师也是无所谓的笑笑。张家安的家境并不算好,父亲过世,母亲贵姐在超市做工养家。外面看似新颖别致的公寓大楼,内里却几乎没有装修。衣服前夜洗了第二天直接又穿回身上,就连桌上的饭菜也总是两个,一荤一素,简单得让人有些难过。而住在天水围的人家又有几户富贵逼人?起码张家安的同学家都和他们没什么两样。少年们不曾去过热闹的市内,也少见昂贵的娱乐。他们整个夏天都窝在天水围,于百无聊赖中等待放榜。穿梭在一间间相似的楼宇和房间中,不知不觉,一晃眼似乎又到了开学的季节。
鲍起静饰演的母亲总是直接叫儿子“张家安”。不是“家安”、“安仔”,而是“张家安”。
他傻乎乎的认真的拖地时她喊他“张家安”。她乐呵呵的支使他做这做那时她叫他“张家安”。他提到徐老师她很好奇的想要打探出什么时她叫他“张家安”。
贵姐的语气里透着自豪,而这个儿子也当真值得她骄傲。母亲让他去买报纸买鸭蛋,帮邻居阿婆搬电视机换灯泡,他总是一脸平静的微笑着去做,没有丝毫不耐烦。和表姐去探望外婆时,他会主动帮表姐拿东西,为她找椅子坐。放暑假大多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即使去朋友家也只是玩玩游戏看他们打麻将。他细腻又贴心,懂得照顾人又听话,没有坏朋友坏习气,书念得也不差。张家安乖得让人心惊,让人很怀疑这个平静温和的男孩子究竟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样的孩子其实很多很多,只是我们只看到那些阴暗的暴力的一面就忘记了最原本的男孩子其实就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男孩子成熟内敛,像常被人拿来开他玩笑的徐老师所说,他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虽然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一个十几岁正上高中理应很叛逆的男孩子却那么懂事那么体贴,便不得不慨叹他当真有理由值得妈妈为他骄傲。就像张家安在教会活动上画得那幅图画里,他们母子俩的关系是一份恰到好处的融和。贵姐给儿子立了个最平凡却最伟大的榜样,做人要勇敢有担当,要热情要善良,不要亏欠别人什么,要脚踏实地,要认真努力。
这道理简单得让人有些辛酸咯。
两母子最常见的段落便是吃饭,有时说话有时沉默,桌子上简简单单却透着浓浓的亲密。菜还是那些,花样却经常变化。张家安不曾抱怨过家庭的清贫,贵姐也乐得为儿子辛苦,对于生活他们很看得开。然后他们把无依无靠的邻居阿婆也拉进来,祖孙三代也是家庭的温馨。
也许亲情不一定只有血缘关系才能维系,它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接纳。
起先,我一直以为贵姐的娘家人相当冷漠。
贵姐自小就出来工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让他们出人头地,现在他们的生活似乎也非常如意,家里请了菲佣还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念书。而贵姐自己却仍在天水围做一份辛苦的工,辛苦拉扯儿子,家徒四壁。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段落是,贵姐母亲做寿一家人在饭店吃饭,开席前大家都在大厅等候,张家安融不进有钱表弟妹们的谈话里,而家人间的麻将输赢贵姐也都算得清清楚楚,弟媳妇们也并不和她客气。吃完饭后贵姐和张家安独自走向公车站点,他们的背影显得那么孤单却又有着独特的志气。如果以张家安作为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难免会让人产生怨怼。然而张家安没有,确切的说他是温良的,在抱怨与憎恶的环境下不会培育出他这样柔软的小孩子。虽然他们和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之间有一种刻意制造出来的距离,但这来源于贵姐的某种自尊与坚持,却并非弟弟们的薄情和母亲的偏心。就像贵姐对在外面吃饭需要弟弟晚上送自己和儿子回家感到过意不去一样,对于家人他们有的是“心疼”和“体谅”,而不是假客套。而贵姐教育儿子的应当是有志气和自强吧。自己有手有脚何必要家人的接济?日子过得清苦些,工作劳累些,但起码过得理直气壮过得开心。
对阿婆热心照顾的贵姐是不可能来自于家人冷漠薄情的家庭的。起码,如果她遭受过家庭的伤害便肯定不会再以热情的态度对待陌生人。所以我们只是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却忘记了看属于亲情的暖切。那些小细节铺展开是贵姐家沉厚的人情味儿,它们就躲藏在一家人的举手投足里,在字里行间。张家安同表姐去医院看望外婆,外婆想起贵姐老泪纵横来有说不出的心疼。表姐让张家安去舅父家吃饭,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张家安陪大舅父下楼,大舅父很认真的说如果香港念不到书就供养他出国念,让他不要担心。贵姐迟迟不去医院探望母亲并不是对母亲心存芥蒂,而是诚如她挂在嘴上的那样,与其去医院看并无大碍的母亲招护士烦倒不如帮同事阿婆去一趟沙田。贵姐对母亲的饮食都了如指掌,她家的厨房里挂着给母亲盛饭的保温桶,她托大弟媳买月饼票还经常和她通电话,一家人去参加亲戚的追悼会显得那么相处融洽。
贵姐和家人之间有一份微妙的羁绊,看上去似有还无但实际上却牢固的联系在一起。
对于“家人”这个词,也许“不客气不解释”才是家人关系紧密的确切表达吧。
我很喜欢许鞍华,因为她是一个很善于勇敢表达自身思想的导演。
她的力量不是激烈的,而是暗涌的。你本可以咧着嘴开怀的笑,但在笑过之后却难免会僵在那里体察出刻骨的辛酸。你不期然的忽略,却往往被彻底的击中。那是一股日积月累的穿透力,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水滴石穿吧,是独属于女性的柔软的坚硬。在这一点上她和陈可辛习惯于体现的属于男性看待女性的阴柔又是不同的,他们是两个有趣的对照。许鞍华总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节奏那么温文的细腻的将一个故事讲述出来。故事完了,观众的眼泪也就会在恰到好处的时间落下,作为一部作品最完美的注脚。
《天水围的日与夜》便是许鞍华此种风格的标准呈现。她并没有选取天水围的悲剧事件作为题材,却从老百姓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入手,以淡定的姿态将家长里短的人情交往从容的铺展开来。你看不到桀骜不驯难教养的孩子,找不出愁眉苦脸为生计懊丧的成年人,甚至最初我误以为是家人间的疏离与冷漠最后都给与了另一种角度的温暖的诠释。在狭仄的生活环境和人群关系中,一些小温暖却以蓬勃的生命力默默的蔓延开来,融化了许多壁垒。《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发生的故事平凡如香港乃至任何一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其间也许有些苦恼和悲情,但更多的却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街市气息。那是一份强大的存在感,是活着的味道,有属于市场的生膻味儿与嗡嗡作响的嘈杂。
然而,每个人在看过之后却难免会感慨,这不也是完整的人生?
片子的结尾是天水围那一年中秋节的盛况。点点灯火连缀成一片,便是你我平凡的生活。当彩色的世界又还原为黑白胶片时,我才真切的意识到这个世界其实当真简单。在如今的大环境里以香港这座城市为依托,尚能表现出一个如此温暖淡然宛如艺术小品般精致却又毫不做作的故事,实在是一桩让人侧目的奇迹。许鞍华再次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故事,以自己的视觉极有分寸的传递出市井的温暖。
这个城市不曾寒冷过,有距离的只是人们之间的温度而已。
还好,我们没有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