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10/31
中島哲也導演的《告白》不單止代表日本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並且在日本大賣,來到香港亦掀起了熱潮。
看《告白》這部電影而不去看湊佳苗的原著小說,應該是一種損失。有香港導演看完電影,在專欄中竟問女教師是否殺了其中一學生的母親,可見電影並不易看。出身廣告導演的中島哲也的確才華橫溢,看過原著小說都可以體驗到他的鏡頭和電影語言與作者的布局相得益彰。不過,電影的頭段卻遠遠不及小說的第一章。看過小說的朋友(未看電影前),都會體驗無論多累不能放下小說,真的做到引人入勝的地步。第一章是女教師在班房的講話,娓娓道來加上布局精妙,絕非電影版本能比較。但導演把結局改變(不是真的用學生炸彈炸死學生母親),雖然與全片調子不配合,觀眾卻會沒那麼沉重,是聰明的抉擇。
原著小說分為多章,分別是「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等等,可見湊佳苗把這個故事的合成當作使命,是「有話要說」的文藝作品。她的分章(chaptering)是以不同故事中人的角度去描述劇情,這一點電影沒有照做,怕的可能是太重複,始終文字媒介的想像空間較大。
《告白》劇情簡單,是一個女教師如何報復殺害她四歲女兒的兩個男生的故事。因為日本有保護兒童條例,所以十四歲以下殺人犯不會被判重刑,這是女教師要私下報復的「玄機」。《告白》表面是一個推理小說,其實非常「社會性」,法律、師生矛盾、母子關係、同儕壓力都在其中。由另一個角度看,《告白》是三段母子(女)情。女兒遇害的女教師,以報仇懷念女兒。改嫁的女教授害得天才兒子性格偏激,拚命惹人注目。溺愛平庸兒子的母親,最後手刃兒子而被殺。女教師的報仇是對法律的控訴,其餘兩段母子情則具普遍性,極端的愛護和無情的決絕都是現在文明都市母子關係的寫照。正如作者說:「扭曲的愛情、扭曲的管教、扭曲的教育,以及扭曲的信賴關係……揭開表象一定能找到扭曲的地方,結論是案子因為必然會發生所以發生了。」
不過,這世界已經夠扭曲了,真不希望太多關於人性扭曲的文藝佳作如《告白》和《原罪犯》的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