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時報悅讀 by.小叶
& U& V, F+ G& I4 q c7 n2 W% {6 { l$ i8 S6 p
% y; |) N7 o5 C" \3 X◆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谈 《砂之器》与和贺英良
3 _) e& c/ S1 E# A
. `0 w, D9 K: L3 D$ w
' U2 \! m$ }) W7 L8 L$ R8 O1 ^7 F8 ]$ {7 ~
( z! l) ]6 _9 f2 e. R' r, m
) d F" _8 W8 z! q& ^9 h
首先谈小叶和《砂之器》的认识因缘。最初的邂逅是在 20 年前,记得是日片未解禁时代有一回的专案进口,总之电影院有演就是了。残存的印象已模糊,只记得电影后段叙述英良身世的画面看得很难过,看完觉得压力好重,简言之就是悲剧一部。" }) o4 F" o8 W9 C$ N
6 X6 @' K# z5 v这二十年间买过松本清张的小说,有全译本(星光),有节译本(志文),前后大概读过 3 次,故事的内容记得更清楚,看小说的心情同样是无比沉重,只觉得「宿命」这回事尽管是降临到这个世上的就得坚强的面对并活下去,但还是会感叹和贺英良与其一生的悲剧,不如不要出生在这个充满歧视的人世间。
1 }1 Q8 X( ^7 J O2 F! g* T7 M2 I& |% N- Z5 t2 j
听到要重拍 2004 版的《砂之器》,心中有期待也有问号,现在看完后的感想是,期待并未落空,问号也在编导的重新诠释和说明下大致释疑,总的来说,这个 2004 年版仍算成功,中居正广的主角诠释也值得肯定,然后个人连续看了《白色巨塔》和《砂之器》,虽好看过瘾,但负担实在重,现在必需看些轻松点的剧型调和一下复杂的心情。$ o- V0 P7 a1 \; d
: y% ]9 c+ U, }
《砂之器》的故事情节先略过,留待板友慢慢品味和感受,这里只浅谈几个小叶个人的感想:$ a3 K& d; ?# F5 p" L
7 T$ u$ G# P( H9 U' b& e- i$ M7 o" U, j
本剧虽是根椐松本清张的原着改编,整个小说的精神也完全保留,但剧中的编排和内容还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其中变动最大的是和贺英良的悲惨身世。老实说,英良不为人知的童年真相是整个故事的最精华关键,这个部分新版的日剧显然和原着出入颇大,甚至可以说是重新编撰,照理说应该是一大争议,也是小叶未看之前的心中问号,不过经编剧龙居由佳里这么一改,似乎是把那个问号给释疑了,而且也增强了新版的说服力。" J; ?5 e# s) @$ P8 M- q, j
7 h2 p8 p0 N7 T0 F2 f8 l; B
此话怎讲?小叶猜之所以会将英良的身世全面改写,主要原因在于为符合新版的时空设定─ 2004 年,以此年代再往前推二十年前的往事,即 1980 年代,至少是更加合理的。日剧中的英良身世这里不提,留给大家慢慢观看体会;而原着小说的时空设定是在 1960 年代,往前推英良小时侯约在终战前后,父子之所以浪迹天涯,原因是父亲本浦千代吉得了在当时被视为可怕、劣等、会传染、受歧视的癞病,太太因此离婚,村民视之为瘟神的情况下父子才开始那段悲惨的自我放逐。另一个「秀夫」变「英良」的身份改变,原小说的叙述是大战期间被空袭,学校和户籍资料付之一炬,所以「秀夫」才能因这种空白变身为「和贺英良」而难被发掘。
/ o& s W' `3 o$ k2 c% n
: b% z6 X5 @& e也因为小说的描述如此,若是 2004 版的日剧不做修改,往前推个 20 年也不过是 1980 年代,类似癞病早已绝迹(亦非无药可救),而且因战争换身份也难成立。这就是小叶当初未看前的疑惑,也应该是编剧不得不修改的理由。至于其它与原着不同处因多属旁枝,并不影响整个架构,就不多谈了。( T3 ?3 u q! _1 w& S, l
. t. p/ D$ I* N! C0 @# G) g1 J和贺英良之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他的杀人动机,对自己恩人非灭口不可的理由,攸关全剧的成败,想说的是这部分编剧虽然善意的重改原着小说,但的确是给了观众一个既感动又不舍的交待,震撼了观众的心,也相当成功说服观众「英良」犯罪的动机。4 v& _( z" }# ^
4 h1 G* e7 N" m8 |
结末,本剧最高潮之处是镜头一方面以英良发表新曲演奏会的悲怆音符,交错着今西刑事缓缓道来英良父子那段悲惨的过去,既震撼也令人动容,这个处理手法过去的版本如此,现在依然,连续剧用了一集半做完整交待,很能赚人热泪,算是永远的经典画面。
- D8 E6 h o# I: c) H6 J1 Y$ o8 {' i# G& o
其它关于剧的部分,日后有空再和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