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资料:
$ ?& G' D) W! I9 \http://www.krdrama.com/bbs/viewt ... ghlight=&page=10 r9 g& S& p2 B; O4 A/ U6 q
4 J# c( m6 \6 u; q' ^" W+ j, g3 V* I
/ n& N1 ~& l2 c9 g& ihttp://img.movist.com/data/imgroot/x00/00/77/52_p3.jpg
7 N7 ^% E# ?. S+ r& K. t8 k) t1 Y
" M! z4 e x7 k m4 w
- A8 U" V- p( ^9 A' X6 j& H0 _% N0 |+ W5 ?' z3 R: C8 I6 A
来源:后窗看电影0 a; j' v; Q: D2 v1 K
作者:忧伤的出口3 Z; Z0 Y, n0 Y7 ]" J% g4 T# M8 ^
; B# u& W- [& K3 }& E) S# g
倒霉的是不是生错了时代,而是生错了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那么阶伯的悲剧便是其性格所致,而此类人,对人对己都够残忍,越是大阵仗,越是生死攸关时,越难见有些微情绪流露。' q3 E/ m- d' @0 [8 E
这部晃晃悠悠的电影,带着各类后现代风格的拼帖却不嫌破碎的电影告诉了我这样一个道理──战争是绞肉机,可,却不止这一个道理。即便有太多的搞笑,高丽人的悍气依然表露无疑,即便断头于须臾之间,仍毫无软弱之意。
: I K. D- X9 W! t! Y
2 `, ^, Y8 o" k1 D# J" h
4 {8 @* u2 L! U百济,新罗,即便在自己的国君慑服于大唐特使飞扬跋扈的淫威之下,将军们依旧暴怒贲张,士兵们尽数为多胆汁质者,几乎没有哪个镜头缺乏冲动的表情,有时,甚至觉得演员可能本身就具有角色的特质。不然,如何能做到如此自然。
( q1 J2 H/ B& `5 y8 @! @) h+ _+ I- m6 [- Q0 b' p
9 T9 b) {2 U, D! ?5 G8 _正如一部影评所感慨,韩国电影现在是越来越好看了。总是有着时尚的包装,煽情的段落,却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性格的鲜亮特色。
* O" O; [ ` g3 m! j2 Y* R, h6 u( N/ \! M& s
$ q+ J, ]3 z+ h
虽然是现代人,勤勉挣钱似已为做人之本。颓废却比任何时候常见。观众去电影院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舒坦,按照欧文肖在《拜占庭的黄昏》借主角─一位过气导演之口的说法:现在和当初看完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就去游行示威的年代大不同了。激动的心跳也只是维持到灯光亮起之前。
, _4 B6 o5 s9 ?4 x. W4 G3 v
* ~8 W8 U2 d7 I% {' d ; S4 w4 i3 W) J
不过,买了盗版碟回来的我,从来没想到过一部电影可以拍得如此惊心动魄,却毫不声张,又如此怪异超乎想象。
* \) L* b3 e5 K8 n
! L' q& r+ y! u: _8 s6 ~/ U5 }( |4 h- M4 L7 G0 `; G1 j; M$ I/ q
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所平淡带过的,从前高丽的三国鼎立年代,定然绝非如片中那样有如此让人笑断肠的两军对骂的场面。谁都可以肯定,真实情况绝对不如片中那般后现代。然而,一部很不那么写实的电影又如何可以打动人呢?9 L% [" O d) T
2 f# k7 Z' z/ n" E7 U0 G1 C: Q% G
* \3 D# O x1 E8 l' N. r) y2 w除去对观众后现代风格类型电影的口味把握以外,大概还有一个复调的存在。" v; k4 J7 y; e, E
) P# ?6 ?$ m. S( |! l7 T3 d
8 t- }. k( _8 F' a' P* @+ {
巴赫金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在陀思妥耶夫的小说中让传统文学欣赏无法回答的问题以后,复调在文学评论领域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对于以叙事视角的电影来说,平行的多声部观念表达可能是削弱电影可看性、造成情节过于复杂使观众眼累心烦的票房杀手。& J2 Q- ^6 G1 ]; p; M1 H' `+ s4 n1 Z
; s& [# ~. Y9 _
0 Z, n2 F' H% M6 Y1 j2 ~# ~这部片子里,我主要看到了两个声部,一个声部是由引导战争的上层所发出,另一个则是战争机器──将领与士兵,还有战争的受害者所显现。之所以把将军与士兵放在一起,因为是从阶伯那里看到了两者之间几乎相同的位置,或许,身为战争行为之焦点,胜或许稍好些,而战败了,将领的选择更为狭窄。& n; r" F: n; J! L
6 q4 c' j( G* Q' q0 A: L
8 a( j, [$ `8 {' Y4 w8 X& ~% u# d `战争,在两国之间,那是政治利益的冲突最高表达,对于处于战争中的士兵个人来说,则是一个有无未来个人生活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追求壮美宏大的扬名历史以外,对于士兵,对于在刀矛相见的战场上的个人,战争便只是一台绞肉机。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幸运与不幸之说,而无其他道理可言。作为将军,对仗时的将军,手中掌握的人肉棋子(这点在电影中有了极其形象的表达)实际也别无选择。因为,不论如何,当政治本身选择了战争,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战争的发生,不论是否如电影开头那样搞笑阪的各个王侯间七嘴八舌吵翻了的结果,还是真正严肃地精微深入探求利益平衡未果,百济将军阶伯和新罗大将金庾信之间的对立都是不可避免的。# N7 L* D' d) ^; C/ f- L, @2 |, R
4 r* @/ `+ U$ K+ L
; j. E) o6 c2 n2 p$ D2 P3 L7 R5 P# D5000对50000,这个强弱局面对于阶伯来说,战败只是早晚的事,而关键在于过程。杀妻子和子女的选择只是为了自己宏大的历史使命变得更加完美悲壮一些,电影开端对阶伯在这场战争中的动机和自身定位的交代是清晰的,而阶伯的妻子却没给多少镜头,只见睁大了眼睛护住孩子。
0 x) T' t. I9 |, x战败时,在金庾信默许将已经箭伤累累的阶伯砍首的时候,画面切换故事开始的画面,并给予了更多的细节:大段的阶伯妻子在对其严正控诉的话语很容易让人直接想到,这些话对那些战争双方的始作俑者、积极参与者同样有效,而不论出发点是由于政治利益还是为书写所谓宏大历史,因为,作为个人的立场,他们,均不分轩轾有着无视卑微者生命价值的行径。! G( V9 _$ [/ Y4 ^
4 {# N' u* I6 m8 B. x* O
4 H0 f- N8 s0 G: E一道鲜红的血光飞溅而出,是有太多题外的话语可以深究。0 ~4 T* t1 f+ V& E- P2 k4 N5 t
7 ?. B1 |+ e8 G! M8 |
( B' `4 y9 b* {" u
这部电影便是这样,一方面,基本以无厘头搞笑为基调的对战争间对抗行为的叙事,包括心理战,精神战、煽动、单挑等等。另外一个,对统帅运筹帷幄的描述基本算是用的传统正剧的手法。同时,对实际的短兵相接,从来不吝惜对残酷本质的渲染。杀掉自己妻子以鼓军心士气的决绝,临战败前将手下小兵放生的回光返照式的恻隐,战胜者一无所获之后与大唐使的怒气冲冲的对峙,小兵气喘吁吁跑回与下地做着农活的母亲抱头痛哭的结局……
5 `2 h& c1 v$ P" f
}* `! P/ V3 p" `- X& Q / @6 A6 Y5 r" x! _, C- B
因此,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真话、假话、废话,都TMD的说着。”当然,还有煽情的话语。影片在血腥中接近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那个被阶伯放之独自逃生的百济小兵一路小跑蹒跚回乡,和正在青青田地中劳作的老母相拥泪流的时候,如此感人,我觉得此时此刻,本片几近重新回归成为一部完美煽情大片(因与从先前的战争残酷画面的冲击力对比,温情散发几尽极限)。9 A" L2 ^1 r, T' Z. R- Z* {
m: ^, v P8 V
" Q3 M9 {0 Q; v. N/ U
然而,我崇拜地可不是那个以传统手段煽情的导演,而是他的节制,居然在真挚的面相丑陋的母子拥抱里,用一段柔和的、我听不懂词的淡淡歌声把影片的抒情生生勒住,就个人听感,音乐本身如此平淡,如此小情小调的抒情,终将以炮灰奠基的宏大叙事历史伟人的崇拜之情从心中一扫而空。; C) c9 T; k8 J7 ^
* [5 e# N2 [/ c7 u) ^
9 k. |( t9 x9 e Y
拿这样的片子过来比较,张艺谋算个鸟啊。
7 @1 P( }% D) e/ c
6 g( C# M3 Y) a9 \4 y0 V& [[ Last edited by 阿韩 on 2004-8-21 at 12:48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