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到死
- K0 R0 a* l/ P$ O# F: b6 [' l! U
8 Y/ R! Q: ^9 z3 y+ t+ C3 _5 I
2 ?* r0 R' L1 ?$ H" \9 y连载:与电影一起私奔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樽 * A. X$ L+ e. {$ X
; y/ Z$ H2 b% @% R" R5 b/ i/ v+ y! ^2 U, A& j5 G" ]$ L/ F
- [7 d: F( F ?0 ^- G大体说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算是一条比较普遍的人生规律。我并不相信人的快乐非要“天降大任于斯人”,更觉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所谓“忧患”之说过于冬烘。但在我的狭隘见识和理解里,却觉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安置得十分妥帖的绝妙好词,那是一个人终其一生,饱经磨难、含辛茹苦之后的必然归宿,是苦尽甘来的另一种解说。4 _" m7 O: m) O* P r
4 K/ C0 }) k* O1 J4 g" f! g
8 L& E: J4 u( N. j e% A/ c. e7 R- ], J( h 在我年轻的岁月里,曾非常喜欢郭小川的诗歌,他的《甘蔗林—青纱帐》和《青纱帐—甘蔗林》我都曾倒背如流。大约是1979年,从收音机里听瞿弦和朗诵他晚期的名篇《团泊洼的秋天》,我曾感动得潸然泪下。郭小川一直被斥为“消极”的抒情长诗《望星空》也一度令我沉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把他笔下“甘蔗林—青纱帐”的意象理解成对新生活的“香甜歌唱”。直到现在,差不多经过了二十多年,回首那远去了的“甘蔗林”和“青纱帐”,才恍然发现,其中深藏的滋味竟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诗中,他想起了遥远的“青纱帐”,便由衷“迷恋甘蔗林的风光”,他的青春、信念和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在远离“忧患”年代之后回望“北方的青纱帐”,自然是“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而“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 K& t/ y; Y) S# U0 K* ?: r+ X9 z1 D$ Z. `/ }
当然,在那个只能“放声歌唱”的年代里,诗人最终对“青纱帐”和“甘蔗林”无法厚此薄彼,只能写“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太阳是一样地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在这不乏溢美的赞歌中,细细揣摩,仍能从“北方的青纱帐”和“南方的甘蔗林”的相互映衬中,看出些许诗人内心深处的惶恐和惶惑:“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吟唱!//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合辙押韵和工整对仗的需求,是诗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曲折隐忧,也是对未来的一组看似不经意的预言。诗人后来的惨痛经历,也成为对这一预言的恰切注脚。在经历了下放“牛棚”改造的“苦难历程”之后,这位新中国最有才华的歌者,“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终于摆脱了“忧患”,他盼到了“四人帮”的倒台,在极度的欢喜中,诗人纵酒高歌,结果是喜极而病发,最后令人扼腕地“死于安乐”。/ i2 a, s2 h/ e1 ?* { I
$ n+ R3 H0 G/ Z. Z$ z% v) h 医学上说“乐伤心”,因极“乐”而“猝死”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我们常听到有些“登徒子”猝死在美女身上的故事。事实上,人是最容易在快乐当前中沉迷,而忽略了快乐背后接踵而来的险恶和灾难的阴影。韩国有部电影叫《快乐到死》,这部影片的英文名据说是Happy End,即“大团圆结局”的意思,但我觉得还是译成中文的“快乐到死”最贴切传神。) |& {* t# b! L% H- W
0 O; x3 k6 B" I/ `* b# t! P5 ~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妻子红杏出墙的悲剧,在爱情、嫉妒及复仇谋杀之后是一个“快乐到死”的结局。一个被银行解雇了的倒霉“下岗”职员,安于家庭主“夫”的生活,除了打理家中杂务,就是每天到书店看小说,而维持生计的妻子在日益升涨的不满中与旧情人重燃爱欲之火。丈夫发现了妻子的婚外情,从沉默忍耐到悄然爆发,最后利用从侦探小说中学来的方法,手刃妻子并将她的旧情人嫁祸成凶手。
, L' o; D7 m5 B8 I" M9 L' s( {" d
. q4 i% u9 n) x7 E 无论从奸夫淫妇的角度,还是从受气丈夫的角度,这都是一个“快乐到死”的典型故事。
( U5 U+ g- P. F7 P8 j" k+ X
3 M7 s' `4 E7 l3 Z+ H3 T 当那漂亮妻子与她旧情人大汗淋漓地交合场面赫然而长久地占据着影片的开头部分时,我懵懂感到,在这极度的快乐背后,肯定正有一个极度痛苦的灵魂在变形,快乐尽头的死神也正蹑手蹑脚地逼近了。这将是谁也奈何不了的,是宿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8 R* W# w7 o+ [
$ [$ }+ ~8 R5 {$ t Z- l 其实,周旋在两个男人中,美貌的妻子一直是游弋在快乐与痛苦之中的。她难免地有些疲惫而又有些内疚,她想摆脱又难抵偷情的巨大快乐诱惑。狂野的爱欲如同发烧中的病人,混乱与昏聩让人失去了起码的理智,在欲望的魔力驱使下,她竟用安眠药去暂时摆脱幼小的孩子,在同旧情人的忘我快乐中,为自己的横死埋下了伏笔。她为了肉体的快乐而舍弃了一切,为此,她看不到丈夫的苦闷,看不到孩子的可怜和无辜。选择了快乐,就是选择了无法预知的危险和死亡。丈夫决心实施惊心动魄的杀妻计划,他将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得天衣无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奸夫淫妇被剿灭后,丈夫独自回到房间里,一切是那么安静、平和而可怕。9 o6 R. t% D3 \7 C/ o7 `
) z# X# V, ^8 T( C& \
影片《快乐到死》的最大争议可能是关于谋杀者的最后胜利,显然,编导有意要模糊故事中的善恶观,影片中间偏后部分给了丈夫动杀机的充分理由。在沉稳叙述的背后,隐藏着编导对纠葛之中的三个普通人的深厚同情。这是一起几近完美的杀人案,色情、谋杀、娱乐、艺术,一样不少。影片既没有刻意为妻子说话,也没有刻意替丈夫说话,更没有替那被冤枉的凶手旧情人说话。看完影片心情非常复杂,对所有的人物(女主角、情夫、丈夫)充满了怜悯。面对“快乐到死”的新时代,作为观众的我们真是觉得迷茫而又无所适从。. } V4 `. O4 |0 N4 H: G
4 F& H+ ~6 |8 i, c6 l$ E! p是的,快乐—到死。
% ~. C3 A* r5 H5 F4 T$ D; D
6 z( U' D9 w! ^
& I& E" R: p3 J7 i2 f6 }其它电影影评详见:极具感性的观影备忘:与电影一起私奔http://book.news.sina.com.cn/nzt ... ithfilm/index.shtml* U4 I# j5 W0 v) U d/ M& E5 @# A
8 r `+ b+ u$ ?! B- r7 B, o& z
[ Last edited by flora9803 on 2004-8-25 at 03:32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