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流教室》──一則動人的青少年寓言 / v5 b8 L" A& o
U! a, K! b& `( H繆妙
$ n. v/ i& @9 z& L4 x 6 K/ O! @3 R8 P+ q2 I
前一陣子在緯來日本台播出的《漂流教室》,雖然有許多瑕疵,但仍是動人好看的戲。
# T- J6 w& E, w; z一座中學,在開學前一天,因為不可知的超自然力量,瞬間被移轉到不知多久以後的未來。學校還在原地,但學校之外的地區已成一片沙漠。整個學校只有幾個老師,二十多名的學生,以及有限的資源。4 K: Y, Z. o: J \
整個故事就在這個前提下開展。被送到未來的人,努力弄清楚現狀,想辦法活下去;留在現在的人,也試圖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想盡辦法和他們聯絡。
5 R6 {/ J3 x& J& F Y' |看得出來編劇大森美香很年輕,對於青少年的一些描寫很傳神,如大友唯等人想念媽媽時,直接叫媽媽的名字,而不是叫「媽媽」、「母親」。但對於人性的描寫就過於避重就輕,尤其是人性黑暗面及死亡場面的鋪陳,過於輕描淡寫。在劇中死亡的那些人,因為處理的方式不夠好,都沒有呈現出該有的份量和震撼。死得太輕易,也死得太莫名其妙。" b3 H$ r2 D T8 C: b7 Q
為什麼淺海受了那麼重的傷沒死,三崎被瓦礫打到了一下就死了?為什麼要讓三崎死,而不是淺海?我揣測著編劇的想法。因為這樣更凸顯三崎為學生犧牲的偉大?讓淺海更能面對殘酷的現實、把握現在(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讓三崎在最幸福的時刻死亡(日本人似乎很愛如此的死亡,如櫻花一般,在最燦爛死謝落),並且還能在死後完成未了的心願?為了凸顯愛的心意不但能穿越時空,更能超越生死?( y. S5 V7 {, h! J
全劇最缺乏的其實是恐懼感和危機感。面對未知的未來、有限的資源,這群養尊處優的師生卻表現得──十分無知。/ n% y4 b' ^- n) Y4 p0 c
但這齣戲仍不失為很好的青少年寓言故事。把它當作一個寓言來看,可以忽略掉很多不盡合理的地方,而只取其精髓意涵。也因為偶像美女帥哥的演出,以及運用青少年能接受的包裝手法,讓許多青少年熱烈收看此劇。從BBS上許多年輕人認真的討論著「環保」、把握現在、珍惜資源等話題,就知道,至少在傳達意念上,此劇是成功的。如果可以讓許多活得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青少年(以及成人),因為看了此劇,懂得(或至少開始思考)把握現在,相信「我們的人生中沒有一秒是白費的」(淺海的話),此劇的許多不合理之處,也都可以淡然處之了。% e; N, h3 E) t8 o0 t
淺海因為救學生而受傷,學生則為了醫治他而拼命翻書找資料。讓人不禁想到:還好漂流到未來的是一座學校。這是作者的隱喻嗎?在地球末日的前夕,只剩下一座學校──一個傳遞人類知識、歷史和情感的地方。學校(教育)──是人類最後的希望?
" E, |) w* O# V8 D看到他們在學校裡種菜、人工授粉,以及隨便一轉身就是無垠的荒蕪沙漠──其實認真一想,地球的處境不正是如此嗎?在人類所能探及的宇宙中,還沒有發現另一顆有生命的星球,只要離開出地球,就是沒有邊際、沒有生命的宇宙。人類,其實是非常非常寂寞的。地球,也不過是大一點的漂流教室。6 f# x' @2 J Z$ [/ x, |4 w
在每一集故事結束之後,看著片尾,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悵惘。日常生活,只是日常生活,卻唯有在失去後才知其珍貴。
3 u" [4 U3 `" e# P; x8 M本劇的副標題:"long love letter",似乎意涵著:唯有心意,能穿越時空。所以,"long love letter"是父親埋在牆中給三崎的開瓶器,是香織給翔的藍色毛衣,是眾人最後寫給過去親友的信。回憶也是穿越時空的,所以,淺海和三崎的相識是因為一本叫《追憶逝水年華》的小說。- C# f/ ^7 [0 M# ^6 J, k
三崎在第九集跟翔說過「那些來不及說的話和心意,只要永遠相信總有一天能傳達給對方,時間、空間或常識,都不重要。」我就想,好呀,編劇用這樣一句話來為自己「脫罪」,這種說法簡直就是自由心證,因為不但時間、空間不重要,連「常識」都不重要了。所以三崎的父親會聽到三崎的呼救,藤澤和三崎可以互通心意;那麼初子穿越時空的那隻手解決了關谷造成的危機,以及香織給翔的簡訊,實在也不足為奇了。' r3 e ~6 c) x j
因為能穿越時空的是心意,所以,許多穿越時空會碰到的邏輯上的問題,也就可以不太去理會了?編劇打得大概是如此的如意算盤吧。- ^) K' B' \" \9 ~7 C' z
愛的心意有這麼神奇嗎?我不知道。許多人寧可這樣相信著,否則,也許就活不下去了。淺海說:我們很軟弱,無法只是這樣活著,我們需要生存的意義(大意如此)。湯顯祖在《牡丹亭》裡說,愛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愛可以超越生死的;而《漂流教室》說的是:愛可以超越時空。雖然拿明傳奇(戲曲)和日劇來相提並論有點──扯得太遠,但兩者要傳達的主旨其實是非常相近的。
7 D% ^2 }$ N3 y9 g) Y看到結局是淺海和三崎原本該錯過的、甜蜜的約會;不禁讓人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座城市(香港)陷落了,是為了成全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而一座學校的漂流未來,竟是為了成全淺海和三崎的愛情!?〈傾城之戀〉的「圓滿收場」帶給讀者的,是蒼涼和悵惘;而《漂流教室》的結局似乎充滿著無限希望──未來一定能改變(結花語)。而現實是否如此?我沒有答案。
) p" J3 m, n* q1 }% }' A節錄張愛玲在〈《傳奇》再版自序〉裡最後的一段話,和大家分享:4 \5 r2 Q( t( A' @+ x' z9 V( \: s
「將來的荒原下,斷瓦頹垣裡,只有蹦蹦戲花旦這樣的女人,她能夠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裡,到處是她的家。
' `$ z" G+ z- G! O所以我覺得非常傷心了。常常想到這些,也許是因為威爾斯的許多預言。從前以為都還遠著呢,現在似乎並不很遠了。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
5 z' x; p, r; d# v
0 n" p: Y- N1 l& i }8 A9 ^6 w
1 V: {( i. s- i. p4 `- P( E+ ] C b, o' K3 o
' a+ [' t0 D"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