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天涯 作者:mh1127& h2 C8 F# F8 o& y, [
/ [* F, h& @, e& R" T- E8 g) e9 k0 t4 [) |5 @ n
http://www5.tianyaclub.com/new/P ... le=97343&flag=1
0 \: ~$ M {! F. ^3 U- n* A! C& `8 O
* |- H; u8 |8 j- T( c3 a. T3 H8 ]
??[前言]1 @% J+ q7 D! z0 d E1 A
写了有一段时间了,总觉得很粗浅,不好意思贴上来。不过只有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才有助于思考。近期迷恋金基德的电影哲学,可是很多感受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很多思考还很浅薄。继续钻研。. w5 q7 f( K$ `3 i
5 i3 J. n# k9 j$ B* M 认识金基德,是一个偶然,喜欢他的电影,来自一种惊喜。从爱上《空房间》后,我采用倒叙的方式回顾了他的影片,《撒玛利亚女孩》、《漂流欲室》、《坏小子》,当然他还有很多作品,如《春夏秋冬又一春》、《海岸线》、《无法投递的情书》等,还没有来得及看,因此仅对以上前述影片的表达做一个浅薄的个人分析。5 Y! k0 W! @& B! {; v( K% X" u# [
金基德被广泛的定位于一个边缘、情色的导演,不可否认他的影片中性是一个重要情节。那么从性开始谈起:3 u6 X0 ]5 c4 U. \
. r/ q! ^4 H0 w" t9 ~4 H' O2 q [性]
+ O$ U, Q% [( [- d0 K( a 金基德的作品中,仅就我看过的这四部而言,有三部就是以不同社会角落的妓女为题材的。《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女孩为了攒去欧洲的机票,为了如此单纯的一个梦想去援交,一个女孩在一次接客中为躲避警察坠楼身亡,另一个女孩为了自我心灵的救赎,找到每一个接待过的男人,陪他们上床,事后把以前从他们手中收过的钱一一如数还给他们;《漂流欲室》中的女人独自经营着一座钓鱼场,每天开着小船在每座漂流小屋中穿梭,出卖鱼饵也出卖身体,她爱上了一个杀人逃犯,她通过性慰籍这个男人,也希望他能爱上他,当男人要离开她时,她选择了对自己的残忍,把鱼钩塞入下体…在她用力撕扯体外的鱼线后的凄厉惨叫声中,男人回到了她的身边;《坏小子》中的性不在于男女主角之间,一个卑微的男人爱上一个纯洁的女人,男人街头的强吻受到了女人的唾弃,因此他开始了一种对纯洁的报复,让她沦为妓女,让她自我厌恶,可是在报复的同时,男人其实同时在自我惩罚,他躲在一面镜子后观察她每一次的被蹂躏,在他心中,报复的快感是与痛感并存的。
' C; ]. [! A+ F, m. y% P3 G 在金基德的影片中,性是兽性的,吻才是爱意的。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对性了新的认识,也许正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性,我以前把它想象得过于圣洁过于复杂了,也许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与性不过如此,像两个嗜血的动物互相撕咬然后再互相舔舐伤口。在片中所有的性场面都是痛苦而机械的,男人唏嘘,女人麻木,周而复始,颓然落幕…! r( m8 w) R {+ b- r; C& B1 W% g9 l0 B
* \4 R" o' z1 D5 W" P# F1 _. D \ [人物]$ p8 k+ M' U% X( R4 } F ^( u1 d
金基德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旮旯里的,平凡至极,甚至是我们平时所不屑的渣滓。然而在你细细品味每一个人物之后,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精神力量。1 _9 v; }9 R* ^' g2 Y- A
《撒玛利亚女孩》一开始,我以为那个更美丽的短发女孩才是主角,没有更多的注意那个总是在一旁记笔记的瘦小长发女孩,当短发女孩带着她纯美的微笑在空中翩然坠落后,长发女孩坚强的开始了一个救赎的过程。女孩救赎朋友,救赎自己,而女孩的父亲救赎女儿,救赎寻花问柳的男子,最终救赎自己。《撒玛利亚女孩》在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一如它的片名,撒玛利亚,一个修女的名字。/ U+ Q0 E2 @5 A; Z# n) \
金基德所有片子里的女主角几乎都是恬静的纯美气质,影片正是通过她们平静干净的眼神传递了不同寻常的边缘内心世界,一种让人刺痛的反差。
! Q3 V/ V9 D+ D. n9 t8 h( U; U) A2 X, K 《漂流欲室》的女主角有着与其五官反差极大坚毅眉毛,她坚定而果断的顺从自己的心意去做每一件事。朋友说,当看见她赤裸着上身决然开船离去时,像极了美人鱼。于是我突然想到,对啊,何尝不是呢,当她掀开那屋底的盖板,用哀怨的目光注视着他时,真的像极了那爱上了王子的人鱼,“看着船上的王子与其他女子欢歌,却不知道救他的人就是她…”影片最后,她安然躺在进水的船舱里,像那最终化成泡沫的人鱼公主,她的爱与她长存,顽强的生长着,也许会长成一座繁茂的小岛,从此寄居为爱逃亡的人们…3 \& g! B) e: {5 r5 ]
看过一部分评论,说在金基德的影片都是大男子主义视角,鄙视女性…我倒觉得,虽然他的大部分女主角不是妓女就是被丈夫虐待的,但是在整个影片中其实深藏了对女性包容、坚强、母性的敬畏。人生如杂草,死如尘埃,在每一个角落都有不同的人在顽强的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生长在高山的没有资格嘲笑依赖沼泽的生命,各自占据各自的独特生态位,这才是自然界的生存发展的法则。5 c- V g; E7 i, F5 @. [- i
; L( R* `- Y% ^: T [对白]1 |# `* s, b7 A' [' B+ ~
金基德的影片中绝没有絮絮叨叨的大段台词,他喜欢用影像来叙述故事,因此他的主角大多无语或少语,《空房间》如此,其他影片也继承一样的风格,《漂流欲室》的女主角和《坏小子》中的男主角甚至被安排成哑巴。然而观众通过视觉毫不难理解影片的故事,任何属于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的。肢体语言在声音语言之前诞生,在影片中放弃或者说削弱声音语言,就像无声的小说能给人更多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而且金基德对这个方式和尺度一直把握得非常好。如果有一天,他的男女主角突然开始了韩剧中大段你侬我侬的对白,金基德就不是金基德了。
; n1 `6 T* E2 T: N! K" _- @# A 2 M s2 b' k) t- A2 k
[场景及细节]% x2 c3 J; ?) i0 H6 g% \
金基德在选取影片的题材以及情节上的安排上总是出人意料,特别是某些场景和细节,更是让人惊叹于他的独特视角。
: N+ U, c( R/ n# d) \( H' b, |* \& B4 n 在《撒玛利亚女孩》最后一段中,父亲细心的用涂过黄色油漆的鹅卵石铺出弯弯曲曲的路,教女儿学习驾驶,整个场景温馨恬静,当女儿跌跌撞撞的经过每一段曲折,把车倒回车位时,父亲完成了他对女儿的救赎,于是安然走上自己的赎罪之路。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通过这样一个学车的片段温暖的体现出来,让人感怀。
8 W S8 [0 Q- V* F% s, D 在某些道具的使用中也十分独到。0 z5 Z; v7 x9 l( X4 N5 f
在《漂流欲室》中,鱼钩成了他们之间爱与欲的诱饵和牵挂,就像那条被残忍切去部分身体又再次上钩的鱼,虽然知道是陷阱,虽然知道结局的无果和残酷,冥冥中仍然要去吞咬鱼钩。人亦如此,很多瘾欲欲罢不能,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天性使然,需要的只是给自己找个借口罢了。( D/ H! X3 M. X: N2 S+ b3 b& U
在《坏小子》中,那个男人如困兽一般,冷静却有充满野性,当他被砖头击倒时,他冷静地拾起地上的海报纸,冷静卷成椎状,然后冷静的站起身,刺向对方的喉咙…而那面始终隔在他们之间的镜子更是整部片子里最重要的道具,也象征了两人之间心灵的壁垒。当他发现她爱上了他时,他终于移开了遮住烟头亮光的手,这时候他们之间的壁垒轰然倒塌。片中残缺的照片也有些超现实的意味,注定的劫难注定的爱恋。
8 l( l, X! Z7 R: k8 Y
) l& s8 w7 k( V& b1 s; J3 D( D(看到金导演的就想转给阿韩,不知阿韩看过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