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缓缓的行驶在盘山道上,大理到丽江的道路多为盘山道,很是难走,越发觉得像是凡世和桃花源的间隔。由山脚转到山顶,浮云变换着形状,缩小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不一样的视觉感。车子沿着山路开过许多村镇,两边的建筑,过往的当地人无不给人一种平和。节奏舒缓,和着桃花源的节拍,我们抵达了丽江。
先前总是活在梦中的景象,一旦可以用手去抚摸,真的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眼前的景物是在记忆中一遍遍温习的闪回,转动的水车让我不在发呆,玉泉河水引我入城。阳光照在身上,心异常的沉静,来到刻满东巴文的石头墙壁,摩挲着粗糙外表,猜着当中含义,好喜欢这些因意生形的图案。古老的房屋,光滑的石壁,讲述着尘封的往事,那是属于纳西人的故事。玉泉河水缠绕着街巷,水边的杨柳倒映其中,走在五花石铺就的路,不时跨过小巧的桥,抬头会看见雾中的雪山,方才领悟“高原姑苏”的意境。我弯下身捧起从玉龙雪山上流下的水,真的很凉,水清澈极了,看的到水下每块石子,还有不停游动的红鱼。继续前行,来到了古城的中心“四方街”,纳西族的老人们随着古乐跳起舞来。老人脸上的皱纹就像是悠远的诗,只是缓缓的移动肢体,却体现了纳西人的待客之道。
伴着流水声响来到一个石头门垛,由右至左念做“关门口”。古城历史悠久,在明朝时初现规模。那时的土司因为开启银库帮助了朱元璋,所以得到了赐姓,在这之前当地人是没有姓氏的,这以后土司的姓氏就是一个“木”字。古城也就没有了城墙和城门,为了忌讳一个“困”字。土司非常开化,数次来到中原,使得纳西民居有着很深的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加以修饰,可谓是融会贯通。这些古朴的房屋现在成为店铺,酒吧,民宿,却是融合着淳朴祥和,叫人闻不到商业味。古城真的很大,有150多条街道,交错纵横,像我一样的路盲最好还是找一个向导(顺便告诉大家一个逛古城的小秘密,就是顺水进古城,逆水出古城)。管它东南西北,寻到一条小巷走了进去。在古城时间是模糊的,放慢你的脚步,目光游走于精美的手工制品,期待找到心中的宝。这里没有交通标志,霓虹广告,有的只是清脆的驼铃声,传统的银器坊,勾勒出的象形文字,纳西人红黑色的脸庞还有不愿归乡的过客。忽然下起了太阳雨,是那种不沾身的雨丝,像是洗去心中的尘,狭长的石路上擦身而过,是与我一样痴痴的人。不觉中又回到了四方街,多像人生,即使从起点回到起点那又何妨。朝着另个方向走下去,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闻到咖啡的香气,这里是丽江的洋人街。餐馆和酒吧突现着个性,和古城的舒缓氛围交织在一起。水边的柳树下摆放着旧木桌椅,干净的格子台布还有泛着涩涩光泽的马蹄灯让人产生身在何处的错觉。随意找了家咖啡屋,上了二楼在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终于可以偷得浮生片刻。喝着云南的小粒咖啡,看着不同肤色的异乡人或静或动。养在深闺的风景,成为朝圣的天堂。不愿在移动脚步,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直到水中的月影婆娑。
白天的古城是祥和的老人踱着步子,夜晚的古城却是少妇闪烁的迷离眼神。家家户户掌起了红色的灯笼,暗红色的光映在人身上,欢笑声涌动在古城。外面的桌椅没有了空位。夜更深了些,两岸的游人对起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搀杂着各种语言,远远的飘荡。四方街上燃起了篝火,相不相识的人围着跳起舞来,享受着快乐时刻。水中飘过的河灯,烛火随风摇曳着,照着我归乡的路。
[ Last edited by 冷冷 on 2005-8-21 at 14: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