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看完几集《南方公园》,想起中午下载好的这个SP还没动弹,于是心痒痒的打开来看,其结果是,我脸上的肌肉由笑得僵硬到无语的僵硬,今天果然是一个难缠的夜晚……3 s; U+ {9 S% J, A; a# v
" X- j, p% I, L
这还是一个悲剧,而且是有预谋的戛然而止的悲剧。
' Q9 Y( |4 v0 D) B6 c
. D0 L6 r; I' Y/ A( l' P- @* i借井上真央之口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李尔王》在日本被搬上舞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十足的悲剧,其潜台词是,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的了这样完全的悲剧的。实际情况究竟是不是如此我不太清楚,但仅就剧集里说的这个理由,却的的确确有点低估日本人民的接受水平了,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对于“虐”与“忍”之间玄妙的联系是比其他民族更具有发言权的。# Y/ [) U `6 {, p k( P
; F V5 Q/ ^/ k0 S% \
在我眼里,《李尔王》的接受度低,不仅仅是日本本身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亚洲儒教文化源远流长的产物。儒家所倡导的“孝”与“信”,在《李尔王》里被彻底的破坏掉了,被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毫不留情的踩在脚下,视若粪土。可以说,《李尔王》所表现的精神世界与亚洲传统道德体系是格格不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对于受亚洲传统文化熏陶长大的我们来说,《李尔王》的故事匪夷所思,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理解。很简单的一个事件,如果可以称得上为事件的话,却被人为的复杂化了。父亲首先就对女儿们心存怀疑,又偏要误解小女儿的好意,两个大女儿甚至可以说的上是被父亲逼上了绝路,不得不“反抗”,因为是父亲激发了她们骨子里的贪婪与恶毒。而小女儿呢?她也不是无辜的,甚至她的死亡都是有自己造成的因素在里头。对不明朗前景的一意孤行,在可以努力的时候放弃了努力,自身个性里的软弱与清高,这都是她让人扼腕的地方。被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莎士比亚的著作里这点非常精彩,那便是没有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有过错,都是不完美的——
; I3 X* t& E; q9 ? k; B0 ~2 c* v3 }" [9 L; i8 k) C
人因为不完美的真实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或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正是人性之美,却也是人性之悲。
$ b: ~( j, w( S4 h6 O; b4 J
0 d6 P5 e s' M- I而这,恰恰是提倡“礼义廉耻,忠孝慎惕”的亚洲文化,确切的说是“汉文化”所排斥的。长久以来,我们认为的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错和对之间,没有任何理由可言”。这就与莎士比亚悲剧所代表的欧洲文化产生了分歧与矛盾,欧洲文化是疯狂的,也是理智的,是华丽的,也是清冽的。两种文化在认知上存在差别,或许,这才是《李尔王》上座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p4 G0 {6 ~3 z6 z
/ z% \9 I, f! B, r) l
重编的这部《李尔王》,换了个名字叫《王的心脏》,起初差点让我联想起《王的男人》,当然,这是玩笑。不过这个题目倒也很好的点到了主题,语带双关,暗含玄机。“王”罹患了心脏病,这是最终要了他命的外因。“王”也有三个宝贝女儿,那是他的珍宝,也是他致命的弱点,是让他枉送了性命的内因。说真的,看完这个之后,我有点拔不太出来的感觉。就好像你抡圆了膀子准备大干一场,却偏偏遇到个避着你走路的对手,让人使不出劲来。有好多话想说,但真该你发言了,却理屈词穷。这个说法往好了说便是深入浅出,但出得太浅,浮在一个上不来下不去的高度,则是比较难受的了。
. T$ s5 _* `. W7 W5 p2 {, L0 e! [& R; M0 p- M5 j
看《李尔王》需要抱着一些勇气,那些因为误解而纠缠的自相残杀,因为各怀鬼胎而彼此猜忌的目光,是匕首与刀剑,互相折磨的凶器。去年的《役者魂》算是恶搞了一把,但那里面的幽默背后也是说不出的悲哀与凄凉,是好不容易沟通理解之后,依旧没办法走到一起,互相包容的遗恨与无奈。即便再幽默,却也无法彻底根除原著骨子里弥漫的辛酸与毁灭。如此的悲剧是好的,因为实在无可救药、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也才更让人印象深刻吧。9 b2 B) W8 j+ H6 s; Z. q+ j
7 C T9 m$ X) H; r$ ^, i
《王的心脏》也是如此。刚开始轻快活泼的配乐风格一直延续到影片结束,虽然在最后它已经演变成了另一股诡异而略带神经质的讽刺的腔调。主角们有些夸张却诙谐的肢体语言与贴近生活的台词,再加上西田敏行独有的碎碎念的絮叨——这是西田敏行的标志之一,但他的碎碎念和田村正和的并不一样,他的语速更快,声调更市井,更像是自言自语——这一切都让人误以为今次的改编会把悲剧往喜剧上靠拢,即便是悲喜剧,却也一定会冲淡原来让人绝望的情绪……
2 n: N) @$ W' q/ R$ d! O2 {
U: k; l X+ \& `5 \ A然而,我们都是错了的,因为我们都再次低估了《李尔王》的力量。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似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更关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而非更具有艺术价值的《李尔王》。的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普及范围非常宽广,受改编限制也相对较少,但在我眼里,《李尔王》绝对堪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晦涩、最压抑、最无奈、也是最绝望的一部。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而亲情不过是披裹着伪善外衣的弱不经风,病入膏肓,甚至在对悲剧的选择上都是如此。人们在现实中或许更相信亲情,但在内心的选择上却往往更愿意信赖完美凄厉到极致的爱情。人们明明更关注欲望的达成,但在旁人面前,却永远一副两袖清风的高洁模样——
1 b- h( e9 V8 o+ S9 q: [! A
9 f" W! Q5 z* _7 J0 O( ^《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的是爱情的永恒,《麦克白》表达的是欲望的永无止尽,《哈姆雷特》是畸形情绪的最终释放,而《李尔王》……它代表的或许是人类情感的无依与不信,一切终将毁灭的绝望结局。! Q8 n1 G2 n, y! @5 M0 ?- K8 ]& W
8 }2 O: X' x) _" [; e亲情被金钱与权力蒙蔽了眼睛,我们被瞬间的幽默蒙蔽了眼睛。《李尔王》本身便不是让你哭泣的悲剧,而是能让你战栗的悲剧。作者莎士比亚居高临下的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所有悲剧细节和人性弱点赤裸裸的剖析给你看,而且不由你不接受——
0 K& l8 D! r0 B- T w4 }( G6 x A$ Z) n+ J
虽然,谁都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承认,人与人之间,至亲骨肉之间的诋毁、猜疑、指责与伤害竟然会达到这般田地……
$ \, [8 k# w% r) k) [1 A* y; r- }+ Z1 B% U5 D7 X4 \
原著中的李尔王是死掉了的,他的小女儿也是如此。而《王的心脏》只牺牲了社长先生一人的性命,这确实挺慷慨的了,但是,在樱以为父亲不过是“演戏”而欣欣然的离开了病房之后,在社长的三个女儿都获得了各自的新生活而他却倒在了自家的第一间店门口之后,这个一直隐藏在家庭轻喜剧之后的悲剧的影子,彻底抛弃了从前的全部武装,以强悍的姿态粉墨登场了。/ c) @, H! Z' J# v' N: \
4 ^& Q. i+ r4 ~! g+ t" B悲剧是更改不了的,这有点像文革时候划分阶级成分似的,地主的儿子准不是什么好料,悲剧既然是悲剧,就永远也变不成喜剧。& K- `& `) n; J0 l+ m: r
0 q% U1 K5 f0 Y4 |+ `我们的李尔王是被冷漠杀死的。那些曾经杀害过他的三个女儿的冷漠,如今又盯上了他的脊梁。他的女儿们甚至他自己,都是手握着冷漠这一凶器的凶手,甚至是最让李尔王心爱的小女儿亦是如此。樱仍是轻视了父亲的“创痛”的,她以为那不过是经年累月之后便会痊愈的小疾病,她忽视了医生的嘱托,甚至以为那也是演戏的一部分……她是他最在乎,或许也是最信赖的小女儿,但她依旧是在本不该大意的时刻大意了……李尔王也是被他的“自信”杀死的,他以为给与对方多少,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回报,他以为给与了女儿们最无私的溺爱,便也会换来自己晚年的太平,然而事实呢?他的骄傲刺激了女儿们的勾心斗角,他的傲慢削弱了小女儿对他的信任与关怀,他的跋扈疏远了公司中的下属对他的敬爱与依靠。李尔王是被自己打败了的,也是被这个残忍的世界打败了——
* T' F5 h2 @4 h
* N$ T. W, q2 G9 j3 N那些鄙薄与轻蔑,攻击与相歼,全部经由他的双手栽培而来。他就像一个缩在蜗牛壳中的老小孩,任性,狂傲,自私,脆弱。脱离了蜗牛壳,他就无法自由呼吸,继续生存。- L5 H- g( k9 a$ U
" w7 B6 j) j1 m7 i- f# }
他,便谁也不是了……
+ {0 A! W5 {* J
5 q4 ^, E. i3 a7 X%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直在或明或暗的强调着“梦境”与“现实”,探索着人生的虚无与宏伟。李尔王死在自己的谎言里,死在他认为的现实面前。当一切无可避免的必须去面对时,他只能选择被抹杀掉。或许从他对两个女儿失望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已经笃定了主意。或许在他寻找着往昔回忆的那个夜晚起,他便已经决定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女儿们心中残存的良知,并且改善家人间岌岌可危的纽带和联系。可以说,李尔王在最后一刻仍然是溺爱着女儿们的,因为他甚至选择以悲哀的卑微的死亡来救赎活着的灵魂。他用最后的气力建造起一座谎言城,然而这次他却比谁,比自己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清醒。人就是如此可怕,当他明白一些事情之后,便会报着必死的信念去实现。而社长先生的遭遇又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一直吆喝着自己身体不好的他,在半真半假,虚虚实实的谎言中,竟然真的死掉了……& _( ]% k* c) _% E3 K) w9 B5 V
. H9 ~& f1 Q1 v6 o' E# W/ L
他活在他自己的城堡里,他不曾拥有过真实,他一度分不清女儿们嘴里的话语,他也并不懂得自己和家人究竟需要些什么……人总是这样,等洞悉一切之时,便是大限到来的一刻——7 \- t5 g9 v7 p$ B- i$ K2 u- t
1 ^8 f+ z, N$ L2 O; ?5 y1 v8 u4 y死到临头醒悟再多也没用,因为,你已经完全没有一丁点儿时间了呐…… K) W, X; I( h6 b& O
! s1 B' r0 O6 Z& ?" V/ ^
看这片子几乎是西田敏行的独角戏,而井上真央的演技也在打磨之后绽放出璀璨的痕迹。虽然在倔犟的那一瞬,多少能让人看出些杉菜的端倪,但不可否认,她把樱诠释的很好,甚至很细腻的隐藏了一些樱性格的阴暗面与残酷面。一些小的动作表情在最开始出现时或许会让人觉得生涩,但与随之而来的悲剧联系起来,一切便显得顺理成章。甚至在最后那场的谢幕时,我的直感是她仍在“演”的。因为那副有点郁郁寡欢的疲惫的模样,是樱独有的,而非属于她本人。这有点薪火相传的味道,诚如在剧中她所扮演的樱所言,即便是悲剧,也是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吧——
# G v: a8 j. F+ o/ \1 j4 E( [; D+ V
虽然那希望,是在不自知境地的某种自我安慰与自欺欺人的等待着救赎的希望……9 m( \- c6 ~5 e% @" ?( ^
4 v- g: L( F" i9 B0 h, e' F! i
最后用莎士比亚自己的话做结,出自他另一出经典悲剧《麦克白》——
5 Q" }4 z" ~1 l) E8 D% v" V* I6 }8 Y1 t- O& m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的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也毫无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