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新闻周刊
“韩剧热”降温,仍然给国产电视剧生产带来不少思考
韩剧早就来了,一部接一部,长则百多集,轰轰烈烈如汉江水般涌入中国的电视荧屏。《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爱上女主播》《大长今》等等,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眼球。
但热闹了数年之后,韩剧热近年悄悄开始“降温”。
《大长今》、《我叫金三顺》等韩剧都是电视台最喜欢重播的剧集之一,但是太过泛滥让剧迷们开始反感。
模式化带来审美疲劳
从2006年下半年起,央视锐减韩剧播出数量,地方台也不再专宠韩剧,韩剧热开始降温。数据显示,2004年在韩国有着超高人气的《巴黎恋人》,在北京地区的平均收视率只有1.8%,单集最高收视率2.4%。在平均收视率方面,甚至比之前在同一频道、同一时段播出的《皇太子的初恋》还要低0.4个百分点。
“韩流”遭遇“寒流”,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模式化问题日趋明显,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有人总结了韩剧创作的模式和要素——人物要靓,画面要美,故事发展要巧,音乐要煽情,男主人公要富有,女主人公要悲惨,节奏要缓慢,经典的台词要精,定情信物要有,三角恋爱不要少。不可否认,这些模式化的内容,常年不衰地吸引着一批受众,但也正因为“模式化”,让红火的韩剧降温了。曾有学者这样比喻,就像东方人以大米为生、西方人吃面包一样,这是一些固定的元素,没有为什么可以解释的。然而吃大米的人,也有腻了的时候,想尝尝面包的口味。这应该就是韩剧降温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吧——“韩潮”汹涌,韩剧泛滥,新热点没了,观众疲倦了,韩剧失宠了。
其二,引进慢,重播多,电视台不再专宠韩剧。引进程序复杂,引进价钱一再走高,使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对韩剧持观望态度,因此当韩剧出现在屏幕上时,大多已经放凉了,过季了。另外,韩剧的重播现象,更使其成为难吃的“冷饭”,丧失了最初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与此同时,从央视到地方台的屏幕上,不断涌现出不同国家的优秀剧集,造成“韩剧迷”大量流失,难怪有专家评价,“先天不足”的韩剧热浪想要持续并不容易。
《巴黎恋人》剧照[资料图片]
不仅仅是升温或降温
有人这样评价韩剧,尽管题材非常老套,但它讲述的故事,毕竟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诉说着人性最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一方面,我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讲究道德伦理,韩剧所渲染的情感内容很容易得到观众认同;另一方面,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道德力量已被忽视,生活变得越来越务实,这时候,韩剧所追求的真善美,所表达的人类伦理道德,就具有填补心理真空的作用,就对我们的文化记忆产生了强大的召唤力。”
观众对韩剧的种种反映正体现了国民的文化价值心态。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建构也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很多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了,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成为暂时的精神替代品,金钱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与否的惟一标准。社会发展迅猛,信仰缺失,造成了人们的不安定感,而承载着人们精神生活支持及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的国产电视剧生产,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与韩剧成功吸引观众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当人们企盼某种精神感召力的时候,国内不少文艺作品偏偏滑向了简单的写实,无法为现实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荧屏上那些描写尔虞我诈权力争夺的古装剧,以及展现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反腐剧,展现给观众的多是一些负面的东西,让人们在烦恼的生活面前,多了精神上的迷茫和不安。而那些戏说类电视剧,又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观众在消遣之余,对生活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当然还有很多过于注重如何让人发家致富等非常世俗现实的内容。
国产电视剧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不应只是暴露无遗,不应只是揭露人性和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更应该有一个超越的维度,表现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不只是让观众把现实的物质利益作为终极的追求,而要让大家发现看到人生于现实层面之上精神层面的意义,为观众带来能推动个人发展、积极成长的因素,使其看到希望。韩剧的很多剧目如《大长今》等,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这也正是当初中国观众喜爱韩剧的最深层的理由。
曾有学者对中韩两国电视剧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认为韩剧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一是韩国政府及时制定了本国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游戏规则”,为韩剧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二是编剧的培养及参与模式不同,韩国有一种专门的编剧培训班,来解决编剧人才短缺的问题,韩国的编剧全程参与电视剧的制作过程,同时,观众的意见也决定许多电视剧的剧情走向。三是通过对明星的“包装和制造”,来引领时尚的市场策略。在韩剧中,青春偶像剧占有较大的比重,制造偶像化的明星,再通过这些明星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已成为一种非常成功的操作套路。
如此看来,出现在中国以及亚洲的“韩剧现象”,不只是“升温”或“降温”那么简单,在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值得重视和反思,学习与借鉴。(文/黄海贝)
[ 本帖最后由 hana 于 2008-1-25 14: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