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电影夜航船 作者:甲乙
, ?% _) B3 j) k# f _* |. P
1 f7 d. K3 N9 p9 N+ P精彩瞬间:
0 w9 I$ `8 g: M. {. T' o. k 而影片结尾处,学校即将关闭,学生即将解散,金邦多也即将回到汉城,一切温暖的人情即将消逝,其中的惆怅能令人久久回味。
" U) x5 ~: N$ y: G$ `" P( y7 L 2 D5 r; R8 `* R9 V) e& A
金邦多是一所小学的老师,平日晃晃荡荡,教学上没什么出色,但却整天忙于找家长要红包。对于那些家长没有红包的孩子,金邦多叶子有对付他们的方法。学校要找一个主动到山区贫困学校支教的老师,但所有人每一个愿意去的,恰好金邦多班上的一个家长跑来斥责金邦多因为没有红包而虐待自己的孩子,本来要开除金邦多的校长最后决定由他去山区支教。
% j/ |; r. f7 u* f% ]) w 就这样,金邦多来到了只有一间教室五个学生的山区学校,彻底的远离了都市生活。初到学校的金邦多根本无心教学,只是把孩子们扔到一边自学,自己整天琢磨着怎么样才能回到汉城。第一次家庭作业,金邦多就安排孩子们回家和家长商量“怎样为老师做一件事”,还每个人发了一个信封。满心欢喜等着“受贿”的金邦多却没从回来的信封里发现一张钞票,金邦多更加坚定了尽快回汉城的决心,但孩子们却很喜欢这个汉城来的老师。
9 j2 C8 z8 b8 l1 H& N 村子里没有一个商店,金邦多打算买烟的时候遇到了楚老伯,孩子一样的楚老伯送烟给他,要他教自己读书写字,好给他远在美国的孙子写信,从此教室里就有五个孩子和一个老头一起学习了。金邦多的女友来看望他,金邦多从她的梦话中突然灵机一动,从此开始游说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把孩子们都送到汉城去读书。
# y% g& p! d; n9 e8 q+ j 金邦多进城的时候听说,山村小学即将关闭,然后开设生存游戏游乐场,游乐场的业务员还塞了红包给他,要他尽快“处理”掉那些学生。回到村子里的金邦多更加努力地劝说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把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夸大了一番,鼓励他们有远大的理想。 ; W7 L- H! _; J) R% J
学校突然新来了一个城里的转校学生,虽然他的家长送了红包,但金邦多还是担心会影响关闭学校的“大计”。金邦多正在心烦意乱之际,打了孩子们一顿,下课后城里的孩子自持送了红包埋怨其他孩子,却又被几个孩子打了一顿,第二天城里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带走了孩子。
/ O% g2 K! R) w% t+ E1 u7 Z2 e 学生们发现了金邦多打算辞职,都痛哭失声地挽留他,越来越被孩子们的纯真打动的金邦多决定留下来陪孩子们度过最后这一段时间。 1 P# ` h4 O1 Q& ]$ r9 k3 j
学校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关闭了,在学校的最后一天里,师生们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金邦多终于可以回汉城了,但此时此刻的他却又无比的惆怅和难过。 " _; B4 F. Y0 E I
, H" E4 E3 C, I* G. v 这部韩国支援贫困教育的“主旋律”电影,既不象片名所暗示的有多么搞笑,又没有象《一个都不能少》那样的电影一样“催”人泪下,平静、舒缓、温馨、自然,是影片的最大特色。影片并没有把那一个人物拔高到什么样的境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人,社会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社会,金邦多受贿、打学生、自私自利,这些毛病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也正是这些毛病,才显示出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4 y) J" i' N% s 浓厚的人情味,可以说是韩国影片最擅长描绘的元素,影片中以喜剧的形式描摹了山村中朴实的人情和一些独特的人物性格,虽然没有爆笑的场面,但也有很多段落能让人心情舒畅。 $ g/ y( J$ Q- H3 Y* {/ v3 \# B) N
影片并没有过于强调城市和农村的反差,可能在经济发达的韩国这就是真实现实吧,所以我们也不能指摘影片的画面过于干净、贫困山村的生活过于安逸。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相信很多城里人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一年的机会去“休休假”吧。
& q5 Z- ?* e {2 a5 O
6 _5 a- Y% n! H( J4 y6 m
0 r' @0 k: G3 X5 z# Y( {* x[ Last edited by 断鳍雨鸢 on 2003-7-30 at 12:13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