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T( r$ Z- Y, Y) g6 b
# M) q+ p: s: l0 K
+ r+ D7 [% ?" o) q' b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有认真看日本电影,还是因为有一部分优秀的日本电影被我忽视,不管怎么说,《入殓师》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以前看《情书》时候的感觉。虽然这部作品没有《情书》那么出色,不过也可以算是日本优秀电影中很出彩的作品,至少在当前的日本,真情电影似乎绝迹的时候,这部电影用真情打动我们。
; ]5 z/ V1 t3 ~) t9 e, b% z+ R# G! J6 z
看这部电影之前,让我想起2月22日,那时候我一直坚信《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获得最佳外语片,还抱有很大的信心去看了那次颁奖典礼。不过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候自己用“不入流”三个字评价这部电影,但是,在今天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要狠狠地抽自己一嘴巴子,因为这部作品与“不入流”毫无瓜葛,而傻傻的我却给这部电影带上这样的帽子。真的验证了那句话,“只是闻声,而没有亲见”,在未亲见前自己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用诋毁式的话语去讽刺。1 {7 M- p6 k! T' H( F& p4 _- C5 ~
7 H" X, K' d& @+ c) B$ d! `: J) b两部作品风格相差甚远。《巴什尔》的风格是“历炼”的“真实”,采用访谈的手法去唤醒大家死去或是沉睡或是无知的记忆,用深刻并且沉重的话题来讲述现在社会局势的糟粕,来讲述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什么。撕裂的伤痕,嘲笑般的奸笑,肆虐般的屠杀,冷血冷酷的从容,无意给这部电影打上沉重的烙印。《入殓师》的风格是真情感人,身为一个入殓师,他所面对的人们各不相同,每个家庭的遭遇也各不相同,在一个个尸体面前,展露的不是冷冰冰的尸体,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事,一个个没有关系的故事却能看到人生百味,看到每个家庭之间的问题。往往只有死人才能真正表露出其他家人的真正情感,用生活中平凡的故事讲述一个入殓师成长的过程。相比前部作品,这部作品要轻松很多。对于现在的美国,沉重的作品是大家不能接受的东西,相比而言,这部作品就缓和很多。这也是一个机遇,至少这部电影证明日本电影没有真正落败,还是有纯真的日本电影在世界上绽放光彩。9 W3 y; |* }" B5 R# `6 x
: N- {: P' Q9 x7 L9 S* n& t言归正题,《入殓师》的优秀之处就是朴实,用真情对待工作,用真心对到每个尸体。每个故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不过这些零碎的故事恰恰放映了小林的内心生活,特别是最后一幕,那感人至深的表现确实令人卿赞。3 l* P, G4 Q4 e/ U0 C' O
' y2 N- S0 X4 a/ w* ^% O1 r7 s# h
厌恶是他刚开始工作的一个关键词。本来还可以当一个乐手,结果却因乐队解散而告终。本来可以做一个旅行社的成员,却因广告中宣传标语的漏字而进入NK公社。似乎命运一直在捉弄他,不过命运也在引导他,至少身为一个入殓师,他知道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真强,什么是离别。为尸体化妆,让尸体好好的离去,这就是他们所干的工作。虽说有些表面样子,不过这也是尸体的一份权利,最后的一次尊重,即使生平受过再多磨难,到最后死的时候也很痛苦,但是,最后的权利一定要做好,这也是对死者和死者家属的一种尊重。而刚开始进入的他却不能理解这点,甚至还厌恶这个工作。# e) O7 A1 K/ \5 O" v
3 \/ M& R+ \+ [1 L歧视则是他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影片的一个转折。朋友的歧视,妻子的不解,好像世间都在排斥他。失去母亲的他不能哭诉,而父亲的抛弃也让他找不到诉说的对象。连自己工作都出现的很大的失望,整个人低沉下去。不过这个社长倒是非常理解他的心态,用“吃”来消除新的厌倦和烦感。人总是要死的,唯独有“吃”生物才能继续生活,唯独有“吃”,我们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生活。别人的歧视只是暂时的,而时间是化解歧视的最好药剂。 k7 i& H0 ]6 P$ j6 x0 K% J! C
4 E$ W( ^8 l* |, }2 A1 ?
情份是影片后半段的最好关键词。讲述了两段感情,一是朋友的母亲死去,另一个是小林自己的父亲死去。这两段都很感人,也都很平常,符合日本情感电影的风格。日本的电影很注重细节,有时候他们追求的细节会让我感觉到发指。不过这部电影细节不多,更多的是真情的流露。对一个与母亲有冲突的儿子,母亲的死给他巨大的悲痛。活着的时候总是在吵嘴,母亲的话语总当作耳旁风对待,而死去的时候,连句唠叨话都说不出来,那种悲痛的失母之情确实很悲痛,很感人。# i5 ^: c" e0 t; h# [7 L4 i, \9 h
4 O% W5 q; o6 M
一块石头,父亲的一次离别,牵挂着儿子30多年的父亲,在一次救人中去世了。小林一直很不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离他而去,让母亲一个人独自生活。一封寄给母亲的信,这封信确实父亲的死亡通知。小林一直都很气愤,为什么连他死都不支一声地死去。这样自私的父亲该死?!知道这事的女助理却给他讲述了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她自己也抛弃了孩子。她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孩子,可能那时也是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而听到这番话的小林气愤地走出去,那段写实镜头让我看到他父亲不负责任走掉的影子,而他妻子就如小时候的他一样,默默地静静得等着他的归来。
, T1 c1 x( k' B. o( B
) x. C1 O; g9 C* H在影片的最后,用他父亲手中的小石子来牵连这段感情线。确实,他的父亲一直都没忘记孩子,只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因素远离了这个家,不负责任地离开这里。而在30多年的今天,死去的时候,手中的石子告诉我们,他父亲还在惦记着儿子,而却不知道他儿子来这里为他献上最后一程。
( X" v2 F! o8 [, Q& N9 ~9 z0 p$ S" E
影片有多处照应的地方,这也是日本电影细致的地方。每一个设计都与后面的情节有对照,后面的对照更突出了这样的设计,升华了影片想表露的东西。特别是最后小林给他父亲做入殓工作,那段我是泪流满面,从小石子掉落,到最后的收幕,那段真挚的亲情摆在面前,犹如自己的亲情般真切。妻子露脸的场景不多,不过在不同的过程中,妻子都扮演着不同而角色,同时也影响着人物的心情和剧情的发展。这也是这部电影另一个成功的辅助角色。% }% E x- r O5 P& |
" {+ n% R) k; S" z; O0 v/ o
看完这部电影,好好看看自己,这时会发现很多很多。
4 ~0 w4 k5 I( C) i6 {; H7 y. u3 A" z q' Q
1 [, }$ w: X9 l& ?----2009.03.19( q0 x$ r$ q! }9 ~7 Z+ O
. S% x1 `& a) |+ D: X1 U
----小柯的文笔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