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作者之托,将她的文转入。
# B% _) }$ N" d
; g% ~" X# f- G* r9 z1 ]8 Q9 p作者:宇你走过岁月 发布时间:2009年5月27日 发布地点:百度郑日宇吧8 Y, J, t( j% O
1 W! r: w4 r4 m; g1 @& I* s& Z" G/ T) {
(一)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民期盼有一枝梅这样的英雄,而出现了一枝梅这样的英雄的时代却是一个悲剧。 ――――题记 , z" f( @1 S9 ^/ h
(声明:本人非专业影评人士,系列短文仅属个人观后感。《一枝梅归来》中的政治问题,本文暂不涉及。)
" o. C3 K4 z* H! K! j, x5 N《一枝梅归来》已用心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了很多,想要说的也很多。鉴于笔者的能力及精力有限,难以完成长篇论述,只能用系列短文的形式来抒写本片的观后感。 1 y' a( q2 b, |/ G' t
个人认为:《一枝梅归来》就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本片所揭示的深刻主题,韩剧中唯《明成皇后》能与之相提并论。 : Y( X. O/ G; \
# ^' \9 Q: h0 t$ L9 N, h1 W" t
( H6 L4 B0 }" Q+ @ V! @1 v
在一枝梅这个人物形象上,编剧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去突出这个不同寻常的英雄人物,以期给观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首先:在外形上,一枝梅和平日里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有着一个很大的差异,他有着比女人更娇美的容颜。不过,他武艺高强。加之片中一枝梅的扮演者郑日宇有着浑厚的男人的嗓音,身材挺拔,双肩宽阔。整个人看上去充满了男儿气概。这一柔一刚的反差使得这个英雄人物和其他的类似角色有了不同。其次:他曲折离奇的不幸身世和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形成反差,让人感慨。一枝梅出生不久,就被贪恋前程的父亲抛弃;刚在初恋情人达儿一家那里感受到一点人世间的温暖,达儿父女又在自己面前被斩首;刚与自己思念已久的亲生母亲相认,母亲又惨死在自己的怀中……可以说,一枝梅的心早已是被伤得千疮百孔了。很多人就算只经历其中一件事,恐怕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仇视者。但在涅空大师的指引下和一枝梅身上本身所具有的善良本质的被唤醒。他走上的是劫富济贫的道路。之后,更是成为了关心百姓疾苦,关注国家命运的英雄。(当然这不乏编剧,导演的理想)其不幸的身世和其辉煌的生平事迹形成对照。让人深思。其三:一枝梅一生所得到的极少的关爱与其博爱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之间的对比。两次被父亲抛弃,一生虽被母亲挂念,真正在母亲那里得到的呵护也就两三个月。虽然一枝梅也说,过去因为自己内心的伤痛,而忽略了周围的人(月姬,涅空,乞丐,善达老爷等)给与的爱,但比起在父母疼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一枝梅始终是令人心疼。但是,他心中只有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对身边的人,甚至其他的百姓。他都有着一颗爱心。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一枝梅要帮助崔鸣吉生产武器,月姬埋怨两人不能长相守。一枝梅说,是为了这个国家。月姬说这个国家只会抛弃你,伤害你,折磨你……一枝梅说战争,会带给老百姓最大的伤害。此时的一枝梅可以说已是心怀天下了。一枝梅所得到的极少的爱与他心中所怀的大爱的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7 J {9 t0 o( ?$ B+ R, x当然,人物形象的完成,作品在开始作了很好的铺垫。中国养父母给与了他无私的爱,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学习了武功。这些都为一枝梅以后成为朝鲜的英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也注意了其性格养成的渐进性。英雄不是一生出来就是英雄的,苦难成就了英雄。所以,本片和李准基版《一枝梅》最大的差异,我认为是《一枝梅》更多的是让人们去了解这个传奇人物的奇闻逸事;《一枝梅归来》则是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一枝梅这个人物本身,他的生平事迹,他的思想感情,他的精神品质…… ; z+ W/ d8 L; Z+ O
- N2 L& E* K4 A' e# Y* a/ Z关于本片的主题,笔者认为颇有深度。作为电视剧,其剧本属于戏剧文学,类似于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通过人物形象去反映社会,揭示主题。《一枝梅归来》在这一点上,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的。本片通过一枝梅的生平事迹,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朝鲜国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其朝政的腐败(片子里崔鸣吉说:官吏们都忙着敛财,这个国家小到椽子大到房梁,都腐烂透了);百姓生活的苦难;社会的动荡…… 0 {4 ^" L$ W. s$ h, N1 V% L1 m
本片末尾一枝梅与月姬有一段对话,表达出这样一个主题: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民期盼有一枝梅这样的英雄,而出现了一枝梅这样的英雄的时代却是一个悲剧。一枝梅在的时代,也就意味着有不幸,有不平,有苦难吧。这些问题现代社会解决了吗?我想这也是本片开始以现代版的一枝梅形象进入正题的一个原因吧。
6 a, L+ J4 m0 v- y. A4 I本片主题深刻,发人深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真实可感。是一部感人至深、余味无穷的经典之作。; m7 x0 x& G- p5 K
- t8 j: L7 O. W# p: I l
(二) 形成于思毁于随 ――――题记
: S- `" `3 R. r5 i$ q: p
: z- L9 K4 I8 w! i2 K: b; M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仁磊导演为什么会在李准基版《一枝梅》热播不久,立即着手拍摄《一枝梅归来》。难道真如有的人说的,借《一枝梅》的人气吗?然而其实一般人都知道,越是观众喜爱的影视剧,拍出的其他版本越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先入为主是人之常情吧。那么黄导演为什么还“铤而走险”呢? 8 O, Z! d0 }5 s- M3 D4 S) V; p* ~
在对比看完《一枝梅》和《一枝梅归来》后,我有这样的想法。首先黄导演肯定看过《一枝梅》这部剧以及漫画原著。他对一枝梅这个人物以及漫画作品本身的理解,有与《一枝梅》的阐释不同的地方,这应该是促使他拍摄《一枝梅归来》的重要原因吧。
^ O) n; E' G x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观看《一枝梅归来》的观众,要么看两集就放弃了;要么看完全剧的又想要再看一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这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主题有关。笔者在本文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提到过本剧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主题。基于这个原因,本剧在情节的安排上,线索不是单线,其实单线索最利于情节环环紧扣。而是蛛网型结构,情节先散开逐渐收拢的形式。所以观众就觉得越到后边越好看。这种结构是《水浒传》,《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所采用的。它能最大限度的反应出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人物形象也更真实而丰满,主题也就更深刻。而本剧开端因情节撒的比较开,镜头之间的衔接跨度就比较大,需要观众动动脑筋,费费心思。于是部分观众就放弃了。转而看更为轻松的影视剧。
- Z9 O4 T9 b, M- Z解读《一枝梅归来》的情节,笔者认为也许可以从两句话入手。其一:张爱玲说过,人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其二:黄仁磊导演说过,一枝梅这个人物在剧中是不断成长,魅力逐渐显现出来的。
: _; l, ], w. R! U: E本剧第一集中讲述一枝梅被生父抛弃继而要斩草除根,一枝梅来到中国养父母家。部分观众觉得这一情节节奏缓慢。可一笔带过。我不这样认为。童年的经历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这一情节中,一枝梅学习了中国的武功,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得到了中国养父母无私的关爱。这一切都为日后一枝梅成长为武功高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心怀天下的英雄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否则,以他后来的任何一次不幸的经历来说,都有可能促使他走向反面。
. O! S5 _& {2 L/ k8 C7 X3 S第二集,一枝梅回到朝鲜国。情节逐渐展开。围绕着一枝梅的成长,几条线索同时铺开。文学作品中称之为蛛网型线索模式。首先是他寻找父母的亲情线。然后是达儿,月姬这条爱情线,第三也是比较隐晦却很重要的捏空大师这条线。这是一枝梅追寻理想,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线索。当然还有金自点,凤仙派,地痞流氓以及王横步那条代表恶势力的那条线。
6 Z9 k$ F2 y% b而每一条线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枝梅成长的足迹。
5 {( F. s5 `5 a2 [8 i8 C* O- o4 T在亲情线上,一枝梅在狱中对具滋明说过这样的话,反正我和我的母亲是注定无法相聚的人生。其实哪里是命中注定呢。而是时代注定。母亲卑贱的身份,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牵挂一生,总是无缘相见或相见也不相识。等到终于见面时,已是生死离别了。而一枝梅绝望之余,把对母亲的爱,延伸到了和母亲有相同命运的百姓身上。他对月姬说过,像我母亲一样的人,我即使不能让他们比现在过的好,也不能让他们比现在过得更差。这是爱的升华。 # g' j& @8 T/ X% G V
在爱情线上,达儿是初恋,甜美,结果达儿的死带给一枝梅一生的伤痛。对月姬,一开始只是因外表象达儿,一枝梅留恋她,还算不上爱情,经历了无数波折,直至一枝梅对月姬失而复得,才慢慢领悟到对月姬的爱,最后把这份爱上升到责任。然而,一枝梅为了百姓的命运,却与心爱的人阔别了九年之久,看到剧末,两人重逢,让人嘘唏不已。 : N- Y: c2 ?7 D: k
在涅空大师这条线上,他可以说是一枝梅一生的导师。是他让一枝梅认识到并实现了自我的生存价值。一条连亲生父亲都抛弃的卑贱生命,象野兽一样生活在山洞里,达儿父女死时,仇恨着整个世界,不明白为什么活着的人,是涅空大师让他明白了武器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人与野兽的区别在于互相帮助。一枝梅走上了劫富济贫的侠客道路。当金自点步步紧逼,母亲惨死之后,一枝梅想过独善其身。是涅空大师让一枝梅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走上了为国为民的路,最终成为了英雄。 ; i+ L# z$ A/ Y1 b
而以金自点为代表的恶势力的那条线索,从另一面表现出一枝梅成长的轨迹。正是这些恶势力的存在,一枝梅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
" U c% L# U! C7 j& z" T6 C: ^其实,无论那条线,情节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在考虑。一枝梅是人不是神。他迷茫过,痛苦过,迷失过,退缩过……然而最终他战胜了自我,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 ^* \' c( ]8 S& g0 \5 t! c0 x———另外,剧中还有两个一开始颇受争议的线索人物,善达老爷和石英。他们是一枝梅事迹的写书人,又是一枝梅事迹的见证人。部分观众认为这两人的存在冲淡了情节的紧张感。实际上,这种笔法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和古龙的《楚留香传奇》中都有所运用。《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楚留香传奇》中的说书人及其孙女小红。这种笔法的运用可以增添作品中人物事迹的真实感,而且使得观众在观看本剧时,思维游走在剧目本身和漫画作品原著之间,让人产生一种亦真亦幻的奇特感觉。而且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观念,即作家并不一定让读者完全陷入自己的故事情节之中,反而有意识地提醒读者作品的一定的虚拟性,为的是让读者更清醒的去解读作品,并更大限度的去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x+ n3 K5 f# |: P" [4 A8 ~
―――本剧还有一处有争议的地方,就是画外音的使用。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中,是话剧和过去的地方戏曲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其作用在于以客观角度对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 7 f2 p5 H; H( ~! }# L! G
评价这部戏,总有人提到其不算高的收视率。我们都知道收视率是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产物。它反应得更多的是观众的口味,而不是直接反应戏剧本身价值的一个数据。要知道,影视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不能仅靠人数判断。比如,听流行歌曲的人比听交响乐的不知多多少。我不说哪一样更有价值。只能说,各有各的价值吧。 * e- K$ l+ R3 P4 ^
总之,在商品经济时代,《一枝梅归来》能大胆打破陈规。无论是在剧本的编写上还是电视剧本身的拍摄手法上,都有着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带给观众这样一部有创意,有深度,有欣赏价值的不落俗套的电视剧,能欣赏的观众是一种幸运。
5 i: ~) C5 v3 `5 G# S0 @, U―――韩愈说过:行成于思毁于随。一部作品好不好,要自己动脑筋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