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 南京!8 Y6 F" H9 `* j! p2 w) }. Z
% R! ^3 j; Q- V" [( I
天生胆小怕事,小时候看红楼梦都吓的哭叫连天,长大后看个“绿巨人”有半场躲在朋友怀里,真是不知所谓。“南京 南京”是期待的片子,但这题材实在太沉重了,我们对这段历史与现在世景的感情太复杂了,因尊重而畏惧,畏惧直到充分的心理建设后、影片下线后才下载来看。9 S- [+ w, x+ `! E. W
3 E4 ^8 Z( D2 R) M这部片子遭到了很多非议,很多人都极其郁闷的走出影院,在网上抨击陆川卑躬屈膝的人性与虚与委蛇的普世。可是,窃以为这是部好片,下去几年后也会是。尤其是相比接连上映的“拉贝日记”,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可以封口了。, [( O2 J" d9 E' i$ E
) U. y {9 C* {这是很难拍的题材,陆川用了很多心血,历时4年,好在有3P。忘却历史等于背叛,这段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心上的深深的一道疤,因为太痛了太丑了所以一直都不敢也不愿直面伤口。每次提到尼轰,都很矛盾都很纠结。时间会改变很多事,代际更替会带来思想的新陈代谢。
. M6 S0 d0 z. ?1 n" d! r/ B1 s% d# Q9 x% Z
老爸曾经问我: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看尼轰?
, E0 G8 G0 o8 @! F% y/ P% N4 M8 u! a- n% ?- o8 a
我说:即爱又恨,爱恨交织。9 |: h6 i3 [9 f1 H
* D1 ]; u, k1 Q0 O
老爸问:爱在哪里?
/ A/ V! g1 i; Z. d) C0 {+ b2 ^7 H! G
我答:大和有值得学习的技术与精神。
, R# \3 J+ v7 z7 N
! p6 Z) l/ O W" _: S$ V老爸说:我们道德判断时就否定了,即使理智承认。
4 R2 ?7 A- l6 q2 \! g0 Y% y R5 X6 j
1 ^8 G- f s7 G0 j这就是代际差别,70后中流砥柱时,80后是个现象,现在80后步入社会,90后又成为现象。观念在新老交接中不断接受与更替。所以,陆川这70后,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也不同于前,当然最遭人诟病的也是这点——他对待尼轰兵的态度。在众人眼里,这已定性——侵略者,非人道的屠杀者,而陆川却要表现出侵略者、屠杀者的人性。而与此同时,观众们一心期盼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却化为范伟的一句“我老婆又怀孕了”,抱着满腔热血进影院的观众自然是郁闷至极。所陆川给了日本兵角川太多心理,以至于被狂批乱骂,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有点囧了。
& I: D. t$ s6 T& [8 H: O% j8 Z3 r! m% s6 F
05年,好莱坞就找到陆川拍拉贝题材的影片,但是陆川觉得国外是以外国人拉贝为轴心的,他认为战争中的兵士与难民才是真正的参与者、才是主角,他不想制作另一个《辛德勒的名单》,却因为这次机缘,他开始关注南京这个题材,积累了4年,一审再审一延再延,艰难上映。作为一个年轻导演,这算是大制作大场面,MS投资有七八千万,陆川能handle成这样,很是不错,因为几乎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内战争戏很多,但真正似模似样的战争电影却几乎空白,冯导的“集结号”也是斥巨资雇用的太极旗的制作,虽然巨资制作的场面都剪掉了最后没有出现在屏幕上。在某种意义上,陆川算是有诚意,服饰、道具、灯光、场景都有考究,相比HY的“拉贝日记”,不可同日而语。
1 d1 F1 T# k2 Z6 {
& V3 R7 _5 c+ ^: c5 C4 O3 n为了节省黑白胶卷的1200万,摄影组绞尽脑汁四处拜访,终于在柯达的帮助下自我创新,用彩色胶片拍摄,通过后期电子加光学处理变成类黑白效果。虽然我在看时一眼就觉得这是彩色胶卷拍的,因为感光度毕竟有差,但这种精神比那些拿来主义强多了,即使在技术上,虽然有所差异,但毕竟是行得通的有效之路。钱这东西,有些钱来的容易,有些钱来之不易,越来越多的植入广告,有些让人烦不胜烦,比如愈来愈大手笔的冯导,有些却让人哑然失笑心酸莫名,比如石头的班尼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口碑是传出来的市场是做出来的。
6 R, w! ^2 Q+ V
: Z" E+ D3 ]- m5 N扯远了,回到剧情。+ I3 x( g0 @/ V/ d
& q1 v: ?) E2 c
影片有个很大的感觉,就是没有主旨,或是找不到切口,其实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有人说导演照猫画虎,想学好莱坞拍纪录风格,在沉重的历史面前,我想也许只有纪录吧,也许沉静几年后,才会有割开一个小小的切口一探究竟。于是,导演抛弃了拍好的底片,让刘烨这个中国军人在第一部分就死去,这也是导致很多人怒不可遏的一个原因,刘烨死了,角川却一直贯穿始终,质问导演这片子到底拍给谁看。而在陆川最初的剧本里,原是想通过刘烨、角川两国军人的角度来讲述这场战争,最开始的剧本里刘烨是逃亡后幸存的中国军人,后来导演觉得在这次浩大的战争、在那次毁灭性的屠杀中,军人弃甲而逃几乎是不可能的,是站不住脚的是讲不通的,所以他选择了让刘烨死亡。而随着刘烨的死亡,第一部分结束,南京沦陷;而也正是刘烨代表的中国军人的死亡,才凸显了侵略者角川的存在与占领。亡者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杀人者才能作为一个人继续存在,这就是战争。! w/ Y* E3 `2 y
* @+ Y) ]6 R0 I. y* Q; R3 U
第二部分,即是沦陷后拉贝救助下的难民处,这是战争中的中国平民。在这里出现了范伟、范伟太太、范伟妹妹、江一燕、高圆圆、高圆圆救出来的胖男人,各具特色。江一燕,很多人都惊艳,这一角色本身赋予了演员色彩,在一众人都窝窝囊囊委曲求全时,柔弱女子利索泼辣有个性够果敢,于是众人的希望都借着那纤细的手臂亮了起来。
* r! q/ s7 ?8 \& b) L5 u) c- l5 `' T" R9 S! ^, c) d' ^5 e
然而对应着的,范伟却似乎是唯唯诺诺委曲求全的苟且偷生,好些人都嘲讽很傻很天真的范伟死前那句“我老婆又怀孕了”,觉得太没骨气了太阿Q了。这也许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以和平年代的经历去看战争年代是行不通的。对于众多无辜平民,在巨大的战争洪流中,只能随波逐流保全性命。范伟身为一家之主,像老母鸡一样想把家人庇护在自己翅膀下,南京已战火纷飞他却把一家人叫回南京团聚,因为他只是很朴素很天真的觉得自己是一家之主,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家人。他只是想活下去,他不曾想这战争孰是孰非谁对谁错,他不曾想历史应该选择谁,他只是想领薪水活下去,这就是平头老百姓,他们不是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不是军人,他们只想生存,尽管这生存之路是迷茫的。
3 t% Z, S0 h x1 a( b4 {0 h
) x- h8 f: o. A, |与范伟类似的,还有被高圆圆救回来的胖男人,那个胖男人几次三番的用懦弱可怜的眼神求助,高圆圆的牺牲终于换来了胖男人与儿子的幸存,片尾乡间的小路上笑逐颜开的脚步。这就是男人,不要说什么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要说什么骨气,不要说什么舍身取义,自我生存的本能才是最真切的,只有生存下来才是胜利。那一线曙光,那一根稻草,在生死关头都是期盼与紧握,这就是人性。
, q \8 k7 @+ ^: H; K+ ], P7 F, _& B- ]# m+ K( ?
还有不得不说的高圆圆,这是个一直正面救助的角色,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这角色太正面了,联想起大秦帝国中的白雪,很多人都戏谑的称高圣母。圣母很难做,也很难演,因为圣母太慈悲了,慈悲到大局为重、慈悲到有条不紊镇静安详,观众难于共鸣。她不是革命者、不是思想家,她是母性本能与知性理智的救助,我不知道战时是否有这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向张纯如致敬的角色,从她的眼里可以看得到悲悯、看得到焦急、看得到不知所措、看得到安慰,而这一切情绪深厚而不突出,因为她关心的、她救助的,是众人,而不是个体。她不像江一燕,江一燕是一个人,她是自由的,她拿得起放得下;她不像范伟和那个胖男人,他们有确定的关切牵挂目标——各自的家庭,所以他们有急切的情绪;而高圆圆,她是母性本能与知性理智的救助,是超然身外的却又是为之搭进生命的。这角色很难演,以高圆圆的经历与年纪,演到这样已是不易,这角色的年纪应该要成熟一些,慈悲与智慧从来都是时间与阅历积淀的礼物。导演给了这个人物最光荣最尊严的死法。
+ ^/ w; ^2 c. R3 E7 X' q: v F9 P+ C9 j( C2 l# }$ \0 u
高圆圆死后,影片进入第三部分,角川的自毙。原定剧本中刘烨饰演的中国军人提前在第一部分就死去,角川这条线却一直铺陈延伸至最后,这也是很多人不满的原因。角川,这个没有任何印记的日本军人,几乎与其他演员都有对手戏,导演让他的眼睛观察到了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让他的心灵接触到了这次屠杀的前前后后,他与上司、他与乡亲(日本妓女)、他与中国平民(范伟)、他与中间救助力量(拉贝与高圆圆),他看到了所有,他接受不了他崩溃自杀。角川是导演最虚构的角色,也是最YY的角色,导演将角川的年龄提前结束了几十年来表现人性,真实的角川会活着忏悔,而不会崩溃自毙,因为在战争洪流中,作为一个日本士兵,他的意志也是被搅进激流漩涡中,他不会在屠杀后因为闻到了太多血腥而自我了结,只有到战争结束后、时间停止下来时他才可能反思,导演一厢情愿的让他过早的反省、而过早反省的结果必然是无法面对现实。其实我有些纳闷,为毛不把角川写成战后一个风烛残年的原日本侵华士兵,也许导演不想涉及更多敏感吧。
8 @% o! ~" f; Z, o( D4 e- y% d. @" g5 F" A
讲述这段历史,镜头一直是静静寂寂的,导演并没有用镜头表现夸张凌乱,并没有突出刻画谁的心情,就这么全景式的展现了这个过程,就这么还原历史,让大家看到。
* l# h7 ^# x: |# I/ F$ p
9 `' s I) ]2 Q" o( L, L+ n3 u导演一直是正面、积极的态度,画面上南京是黑白的、是座空城、是座死城,但音乐一直是稳稳轻轻的,并不是低沉厚重的,有时候甚至像微风轻轻掠过家乡的草地,以至于片尾的音乐都使得乡间小路旁的花草仿佛有了颜色。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只有生存才是有颜色的。, F2 F( _! i! V3 C& u" a7 G
5 P& G) C3 M* d4 R[ 本帖最后由 小茶是我 于 2009-10-16 19: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