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无所有”坚持到人生最后
灵魂导师法顶禅师圆寂
图/朝鲜日报
“小王子!原来你一点都不在乎死亡。你把肉体比作陈旧的外壳,一点都不畏惧死亡。生也一片浮云起,死也一片浮云灭。原来你认为生就是出现了一片浮云,死就是一片浮云消失。”
韩国灵魂导师法顶禅师11日圆寂。据说,他曾数十次读过《小王子》,他在书中发现了佛教的生死观,并在自己的著作《无所有》中如此阐述。现在,禅师自己也像一片浮云散去一样,回归自然。
促使法顶禅师出家的原因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在目睹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或“韩国战争”)惨状后,他在读大学期间拜当代禅僧晓峰大师为师,剃度出家,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与死的问题。1954年出家后,禅师在海印寺等地用韩语翻译了西山大师的《禅家龟鉴》等,作为学僧声名鹊起。让禅师正式同大众沟通的是译经。禅师曾说:“在海印寺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奶奶指着大藏经板说:‘呀,怎么像洗衣板似的?’这让我感觉到应该用简单的语言翻译佛教经典,用现有的语言进行传播。”
法顶禅师从1967年开始担任东国译经院编纂部部长,为投身于译经事业而前往首尔奉恩寺,从此开始撰写通俗易懂的文章。他凭借敏锐的佛教洞察力撰写的随笔被报纸和杂志刊登后,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法顶禅师1975年在自己出家的松广寺后山修建了佛日庵并入住。1990年,他到印度佛教圣地朝拜了三个月,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还在《朝鲜日报》连载了40篇纪行文《生与死的边缘》,并通过“法顶评论”把佛日庵的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但是,随着前往佛日庵的人越来越多,他又于1992年前往江原道山区,将小窝棚改造后独自居住,一边修行一边写作。
目前已成为首尔城北洞著名景点的吉祥寺可谓是基于对法顶禅师的尊敬而诞生的寺庙。吉祥寺的前身是大苑阁,大苑阁一度是首尔代表性豪华酒馆之一。它的所有者Kim Yeong-Han(1999年逝世)于1996年把2.3万平方米的土地和40多栋建筑无条件赠送给法顶禅师。这些土地和建筑以当时的市价来看价值1000多亿韩元。Kim Yeong-Han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一直希望把大苑阁建成寺庙,并劝说了禅师近10年,最后,吉祥寺终于在1997年诞生。但是,禅师没有在寺庙里为自己准备房间,只是在春秋法会和冬夏安居时前往吉祥寺同大众见面,然后就会离开。
法顶禅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同其他宗教进行交流。吉祥寺举行开院法会时,他邀请了天主教红衣主教金寿焕、主教张益(前春川教区主教)和圆佛教教务朴淸秀等人,翌年二月又前往明洞教堂发表演讲。每年圣诞节,他都会在吉祥寺前面的道路上挂起庆祝耶稣诞生的横幅。金寿焕去年2月仙逝时,法顶禅师在《朝鲜日报》上特别发表了题为《爱没有终结》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称:“昨天听到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后,突然感觉很迷茫,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伟大的存在绝没有消失。”
法顶禅师2007年冬天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在美国接受抗癌治疗后,他经常通过法文和著作强调“感恩”和“分享”。和所有修行者一样,禅师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淡。因此,2009年病情复发后,虽然周围人都劝他做手术,但他却没有接受。本月2日去病房探望他的青鹤大师(光州无觉寺住持)说:“虽说生与死没有边界,但是现在,大师您感觉怎么样?”法顶禅师在纸上写道:“本就没有(生与死)。”表现出超越生死的超然态度。
法顶禅师曾强调沉默的重要性称:“不以沉默为背景的语言都毫无意义的。”他总是在法文最后写道:“我的话在这里结束,其余的留给那些灿烂的花。”他还在圆寂之前表示:“不会将此生的‘言债’带到来生去。”同时嘱咐不要再出版以自己名字出版的所有出版物。现在,我们应该在沉默和自然中回忆大师的教诲。
朝鲜日报记者 金翰秀 (2010.03.12 16:20 /更正 2010.03.12 17:32)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