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
EP3-4
' W6 P* H# I5 I4 `& X$ a5 L' N9 _& M5 w' z* C, R0 l
' K T3 w. r& J, W% l5 {8 [3 {! f; w& h
绝望的生机
% ]% R# G+ e9 y4 I+ O8 Z+ J3 f* y& D- Z& F) p
! r: S2 W' l4 Y1 v ^# w& v
' t. ^# Z3 w5 l
- z+ `0 G2 ^' |9 j$ A8 o$ h- o: o; T/ S3 ~
同伊的3、4集讲述了崔氏父子之死,同伊入宫前后,以及她与张玉贞、肃宗的初遇。相比1、2集,这两集的同伊明显放缓剧情节奏,重在过渡。因故事进展放缓,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编导将故事做了煽情处理。这周的同伊虽让我感动,却不及上周吸引人。剧情是王道,希望接下来的同伊能让我坚持下来。
" M- M( o1 D, k. T, }9 Y) f$ E# G$ H0 C) U- R* U5 M7 I
/ t9 d4 h" J M2 O8 m [个人·组织]
% u# _& ~( F- V' ]3 _
. b2 n4 |% [5 j
2 S6 e! c8 t# C0 u 这里的组织,可以扩大理解为社会。组织不是人生存于世的必需品,然而,若离开了组织,便无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缺一不可,不具社会属性的人与动物无异。/ |; Q) |% e* g- a( \0 N
5 k; t7 M0 y- x% Y" Y8 A2 g8 y
覆巢之穴,焉有完卵?车天寿也好,吴太锡也罢,都将将个人荣辱、前途建立在组织的生存与壮大基础上。为组织牺牲个人,这是当然的选择,只因个人与组织融为一体。这不只是车天寿、吴太锡的选择,更是崔孝元,崔同周,以及其他被捕的剑契成员一致的选择。因此 ,被捕的剑契成员放弃最后的生机。剑契残余势力贸然劫囚,只是以卵击石的莽撞之举,最终招致剑契全军覆没。舍车保帅,保存有生之力,以图东山再起,这才是剑契的上上之选,否则,连翻案的机会都因此断送。9 e! z/ `6 Z: k& \' e
. i' P- g- N2 V- y$ ?
可惜,剑契的统帅屡次感情用事。为报徐龙基知遇之恩,崔孝元不计后果贸然出击,致使剑契元气大伤;车天寿未能抵挡他人劝谏,带领剑契剩余力量冒死劫囚,不仅造成无谓牺牲,更使剑契实力损耗殆尽。血的代价,生命的重量,希望能换得剑契新任领袖车天寿的成长,成熟——组织先于个人。
: j) I: x) x0 N) `% z4 K$ M$ ^2 p; f0 e3 R- E
( {7 G$ e) [2 }9 E" T" ]
" i! Q. D% r( f; X! ?[南人·权谋]4 z$ W+ d9 I7 s# H
" H2 B6 p" L; I |, I + m9 j1 x9 H. Y' q, O
% n& W+ S5 |6 u1 t' u 吴太锡对剑契叛徒的运用,很巧妙。不派人跟踪叛徒,因为没有必要。派遣叛徒带去处决崔氏父子的口信,为了以逸待劳,引蛇出洞,将剑契成员一网打尽。即使剑契未按其计划的出动劫囚,于他也无任何损失。已然元气大伤的剑契有其存在的政治价值——作为吴太锡今后政治斗争的替罪羊,后路。简单地说,剑契的存在有助于吴太锡往后的政治操作。( W3 L! N4 @& j
! s$ d9 e# w0 A6 {7 A- D 然而,吴太锡也有弱点:轻敌——轻估贱民阶层力量。对吴太锡来说,贱民组织剑契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解释了将罪名嫁祸于贱民的理由是它不同于两班的西人派,没有任何势力力量支持,最底层的贱民只有自己,只能依靠自己。这种绵薄之力,吴太锡当然看不上眼。被人践踏,蹂躏,却无能为力,这正是贱民的悲哀。' I5 u6 H, i8 ~& Y, A% f' s: ^
5 Y. N+ d1 [" [( B/ C! P
所幸,李朝的君主为嚣张的两班掣肘,迫切需要其他势力介入,这就有了贱民阶层政治上被扶植、壮大的机会。我相信,若有两班南人派与吴太锡失败的一天,一定有贱民阶层施加的影响。或许,贱民阶层会沦为从政者的政治棋子,但以实用主义论,没有比贱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更为重要的。
8 ]! A' H4 c$ v% j* |2 X) Q4 U& o% ?" Q* a' u! r
吴太锡以只能叼白兔的狐狸暗喻吴润,以能禽猛兽的老虎暗指徐龙基,不只为传授为政之道,更在点明吴润的弱点。就政治心机,政治手段而言,吴太锡与吴润叔侄一脉相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在政治权谋,政治视野,政治胸襟上,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从吴太锡对徐龙基的态度看,他不是心胸狭窄之人,相反,识才爱才的他,希望延揽徐龙基为己所用。此外,在借助徐龙基之力的同时也能教育锻炼侄子吴润,引起吴润的竞争之心,也是牵制徐龙基的绝妙之招。因此,吴太锡既欣赏徐龙基的为人与能力,又不信任徐龙基的政治立场。吴润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这也是吴太锡磨练侄子的理由。
8 U( c6 P+ @$ Q# I l. ?3 p) p! x! @. R4 e% e, f& U
2 Y; K8 o1 Q' T% Z1 o8 @+ F3 m3 Y$ n7 x b8 U( h! l* H% e
[人生·命运]) Q' w; Z: R/ d& G+ G8 e" `7 E6 w) f2 T
( K- B2 x5 X3 ]) a # C, N5 s$ b! o4 c
i0 ^. U8 a. \& y; s 编剧通过金垣之口预示同伊今后坎坷的一生:在刀口上过日子,如能趟过血泪之河,将取得不凡的成就。 T% }3 U# l3 |' ~ B) e
$ ]& f( p6 o6 w9 O 贱民之首,原来不是崔孝元,而是崔同伊。这是贱民的悲哀。以暴力手段反抗阶级压迫,终为国家体制所不容,因为势单力薄,孤身奋战。崔同伊,以贱民之身,女人之姿,即使成为君王的后宫,升为淑嫔娘娘,生下后来的英祖大王,又能为贱民阶级带来何种实质政治、经济境遇上的改变?说到底,同伊也只是一个男人的妾,唯一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男人的身份——朝鲜最高权力的象征。我所希望的同伊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即使只是后宫的女人。这个作为,不只为王生下子嗣,更为助力王室应付两班,以及成为联系王权与贱民的桥梁,帮助贱民谋取福祉。问题是,编剧会如此安排吗?% S5 S1 p( p% u4 _! j
5 @7 ?- V" Y; U$ p. ]- C) j1 n4 V 就像编剧所预示的,自崔氏父子被捕的那刻起,同伊的不幸已然揭幕,更大的灾难在前方等着她。或许,它成就了政治上不凡的同伊,却剥夺了同伊作为普通人,一个平凡女子的幸福。失去父兄,失去初恋,错过爱人,失去更多,只为在夹缝中生存。即使因爱而与肃宗结合,却无法得到一份完整的爱情,注定与其他女人分享,甚而因夫君的不凡遭遇更多磨难。可以预见,属于同伊个人的幸福将会少得可怜。) R) t% i) ?* o% R0 d' m
) P2 \; `% V3 C+ s& H) Y 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拥有坚强的心,顽强的求生意志。所幸,这些同伊都有。她的牺牲,她的不幸,她的失去,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父兄那句“好好活下去”,因为父兄无私的爱。因此,再多的磨难同伊都能忍受。爱成为同伊生存的动力,目标与意义。* B2 _: G: b, G" e! a# [
3 I6 F( J6 P/ @7 I8 t b8 l" M * t- }5 L6 t# f5 V
h( i0 k% C0 ?! \! ?8 `$ `
[崔同伊·张玉贞]
2 S/ ?: }1 i# O7 l2 @7 J# z, E
# c1 b/ |: X/ ]. O( ?. H: l / H5 N, J$ o( Q6 h
. W# W! k; v" k) B" Q/ b8 Z
同伊的编剧延续了韩国历史剧一贯的宿命论调,借此铺设崔同伊与张玉贞的关系线。所谓“玉贞是影子,同伊是阳光”,在我看来,是心的区别。比起同伊,玉贞有身份与家世上的优势,这既是玉贞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不够坚强的心,没有容人之量,容易钻牛角尖,最终陷入伤人伤己的深渊。同伊因自小便经历的磨难,有杂草似的生命韧劲,以及足够坚强、博大的容人之心。一切,正是从心开始。
/ a1 b! O1 O$ q7 B; T6 l: ]1 y- p7 D+ y m$ P
编剧的因果循环观念,在同伊与玉贞的宿命中得到体现。金垣所说的“看似您拥有一切,另一个人一无所有,那是您从她那里夺走的”,实际意指吴太锡陷害崔氏父子,导致如今的同伊一无所有。这何尝不是吴氏叔侄种的因,玉贞收的果!, k6 O( n) e( z. v; ^
4 O$ s% E) ?- f5 v) y. }, Q, d
从第四集张玉贞的初次登场来看,她是个有恻隐之心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否则不会帮助逃亡的同伊。从其对金垣的态度看,她不是会认命的人。人不会一成不变,往往随着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我。我相信,没有绝对善的人,更无绝对恶的人。张玉贞后面的改变,必是环境所致。/ h$ b" x* p- @# R4 _
S+ J/ u4 Z6 u+ ?2 P) ] 期待崔同伊与张玉贞对决的那天。& t# ` u: W9 g* \: }3 D, ]" y e
# |/ e5 h; y5 \ 同伊的3、4集,先说到这里。 6 @. d$ d5 ^* x) ~* l" H0 S, i
# k$ V7 K: B* Q1 n
[ 本帖最后由 ulysess2009 于 2010-5-25 12: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