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小紫的第一封信 那些正祖时代的往事(代前言)
) y& a7 i% L$ N! |. t" I. X3 h亲爱的紫,% v: k( l5 |, j3 S n! f
( ?, ], T4 R! v5 R) k% O$ I1 s这是关于成均馆的第一封信,不知此时看信的你心情如何呢,我们总是有时差,总是在天亮说晚安。每天我下班时会对你说,我要走了,你要好好休息,不要熬夜;而你总是说,晚安晚安,我去睡一会儿,太累了。你那里的黑夜就是我的白天,所以我总是对你说着黑话,可是在中秋的晚上,你应该醒着吧,应该和外公外婆一起吃月饼吧,不知道L先生会否送来礼物呢,无论如何,我的礼物已经到了。因为你一直习惯用英文格式写信,那么我就用英文格式写几封中文信件罢,望你查收。
2 {! L9 s. ^! Z& P* D: S& Q! e) z8 _; ?4 g5 E4 i
亲爱的小紫,这一次你选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看到线上你兴奋的语气,我也在微笑。看,你也知道我是最爱翻译历史剧的,这一次依旧不改考据本色,想要为你解释一下成均馆的由来,我们先来看这个记载,我记得你是在中学时移民美国的,那么我们就以高中生能理解的汉语程度的文言文史料记载来考据,这是古代朝鲜的史官们留下来一部时间跨度最长的宫廷编年体史书[朝鲜王朝实录]中记录的朝鲜李氏王朝关于成均馆由来:2 k1 Z7 e \; d5 _3 j2 A5 ?6 h! [ F
+ o' k: {0 y- j6 {
世宗 37卷, 9年(1427 丁未 / (宣德) 2年) 9月 4日(己丑) 6 T% B+ z3 r' f" d' Q7 U
. R- _' u+ M$ k) y4 V3 m# ~○礼曹启: “谨按汉平帝五年, 置宗师, 诏曰: ‘宗室子弟, 自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 其令郡国, 各置宗师以纠之, 致敎训焉。’ 明帝永平九年, 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 莫不受学。 又为外戚诸子, 立学于南宫。 唐置弘文馆于门下省, 崇文馆于东宫, 皆宰相领之, 其生徒以皇属国戚及大臣子孙为之。 宋英宗治平元年, 增置宗室学馆, 哲宗诏为宗子建学, 其敎养劝课与夫简试升黜之法, 皆视太学。 今我国家, 内而成均各部, 外而州府郡县, 皆设学校, 而置师生, 敎亦至矣。 然无宗亲入学之所, 敎养无方, 诚为未便。 乞依古制, 别建学舍于建春门外, 宗亲子弟年八岁, 皆入于学, 择有德行可为师范者二人, 为敎官, 朝夕讲劝, 使之成德。”
2 b+ w* o0 X5 S/ B' m# K& ]; y/ V- a% t$ t# ]
看,这就是朝鲜李氏王朝设置成均馆的由来,说的很清楚,来源于我国,我国自汉平帝就已经有了要教育宗室子弟的学校,到了唐朝时有了弘文馆,更进一步,唐朝时弘文馆属门下省, 崇文馆属东宫,弘文馆培养的是宗室子弟和有才能的读书人,而崇文馆则是为一国之储君:太子殿下服务的。这与一般百姓所设置的读书馆舍有所不同,起到的是教育国家未来栋梁的作用。记得吗,我们那时候背时政,都说要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那样的学校为国家培养的是接班人。到了宋代时候,发展为太学,而明朝时的国子监所教授的学生也是太学生,官阶称为:国子监祭酒。朝鲜尤其讲究正统,在朝鲜则沿用旧制,称太学为:成均馆,在李氏王朝开国之初,发布文武百官之制,也为成均馆官职设置为:( Q+ u; k, ~9 ?# u+ p; J
' h7 r4 k5 \) `% V
[节选]0 H) Z/ q- `7 w( E# Z( e) i# C& W6 f
$ W V4 t, V! a ]# t& o太祖 1卷, 1年(1392 壬申 / (洪武) 25年) 7月 28日(丁未)
0 C' z) ~! D4 G0 `, w
1 V# o* j4 ^& g6 _4 G- z# h成均馆: 掌学校、肄业等事。 大司成一, 正三品; 祭酒一, 从三品; 乐正二, 正四品; 直讲一, 正五品; 典簿一, 从五品; 博士二, 正七品; 谆谕博士二, 从七品; 进德博士二, 正八品; 学正二、学录二, 正九品; 直学二、学谕四, 从九品; 书吏二, 九品去官。 8 n/ N- B; d- d0 x8 l; p
到了后来,应该是这时候,改变为:
$ E* N. w2 _, m* ^! u; ~+ b9 E& Z C+ X
[节选]
7 ^% Q. P/ a3 O) }/ X2 o
; p& u: ~. [, L0 X7 v- e太宗 2卷, 1年(1401 辛巳 / (建文) 3年) 7月 13日(庚子) ! q' M3 G8 [1 T) m1 n) U
/ n5 x9 G% K0 X0 w$ b6 u! y
殿中寺为宗簿寺, 内府寺为内资寺, 司农寺为典农寺, 料物库为供正库, 成均祭酒为司成, 乐正为司艺, 典簿为注簿, 降为正六品。 司宪中丞为执义, 侍史为掌令, 杂端为持平, 都承旨为承枢府知申事, 承旨为代言, 承宣房为代言司置印信, 奉常博士为注簿。 改校书监为校书馆, 革少监以上官, 置校理一、从五品, 副校理一、从六品, 参外依旧。 # ^" _! \5 {" X, O& t9 ?" ]
% ]6 t$ T; ~; d4 _0 |
到了这里,成均馆内的官职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造,成均馆相当于国家大学,校长称为:大司成,级别为正三品堂上官,按照律例,正三品堂上官应着红袍,但这是在成均馆,是朝鲜国家太学之地,有自己的制服,校内人员不得随意更改,这是一种身份和水准的象征。在古代朝鲜,称呼正三品堂上官为:令监,所以你能听到校内人员称呼大司成为:令监,不要觉得奇怪哦,这就是官方称呼。在成均馆,副校长原称为:祭酒,后来改为:司成。
9 s6 h1 R$ [- e' S& X3 s
) B( q8 \' r( Q2 c你看,我拉拉杂杂为你找了这些个资料,不知道你看的会不会睡着呢,来,振作一下,我们说点儿有趣的事。紫,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场景是临时搭建的布景,真正的成均馆在朝鲜的开城,也就是说在北朝鲜,而非韩国。所以,这里人们所说的成均馆,也只能是韩国人自行YY,他们正统的成均馆早已被北方同胞改建为轻工业大学,作为“国家建设”所用。但,这样也正是成均馆真正的用途,历朝历代,这样的太学之地都有其治国之用,来看这里:$ B" R7 u; w+ t: F% W! f8 l5 Q1 R0 n
4 G) o7 T( s0 d4 S5 c+ k2 v3 D, X
[quote]太祖 5卷, 3年(1394 甲戌 / (洪武) 27年) 4月 19日(戊子)
1 e7 l! |1 A( [/ i; z' k
) B" N8 K7 @% q( h○戊子/命艺文馆、成均馆、校书监, 考诸历代经史所载富国强兵之术, 与夫临敌应变之策, 开写以闻。
2 ]0 E1 d/ g$ K6 N8 N/ i& u/ D6 n1 z I( J- o+ D& W" {
关于字体的辨认,在之后的信里,我们还会提到,先来说说之前提到的开明君主正祖大王李祘。剧中儒生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古代朝鲜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正祖大王李祘不计较臣下身份,任人唯才,又肯接受新事物,在他继位的短短几十年中创造了建设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的奇迹。这样看来,我们要看到是一位包容宽厚开明的君主,一位能接受新事物的大王,你就能理解为啥剧中的大王是戴着老花镜看奏折和上疏了,因为……大王根本也对眼镜这玩意儿很感兴趣的嘛~先简单说说正祖大王,关于他的人生和故事,在本剧中还有更为具体的体现,待剧情出现相关部分,我再将其中的曲折,详细解释给你听。' L4 j- U) F) `' g; `' a8 p
0 k/ `- H: E& N0 n中秋月明之夜,听我说了这么多关于成均馆的旧事,该烦了罢,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一起看戏,进入古装偶像剧[成均馆绯闻]的滚滚洪流中去。那么,晚安。
8 d. b' Y* w' A6 b* D$ K, a
7 x; a0 Z; f9 r& z6 D; [
- d2 y' T! b2 P9 e8 _$ w祝中秋愉快 心想事成6 e- ? n( h; d! f# Y
- ~0 `/ H: I7 a$ G7 k, h
- c5 p2 ]9 u+ f. bWendy$ S9 D0 e' {6 e4 @
2010.9.22+ [3 e# G' U2 v4 d' b
+ a* ^% O& G6 I3 o3 V6 g6 _/ ]7 ?[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9-26 11: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