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评论
比起赎罪,我们更需要的是宽恕
继《告白》后,日本女作家凑佳苗的第二部中文版作品。之前有朋友曾跟我说,把凑佳苗的作品归为推理小说似乎有些不妥。其实在日本,“推理小说”这个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再加上日本本身就是个犯罪率较?的国家(《赎罪》中提到在日本每3天就会发生一起杀人案),所以作家们也往往喜欢把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刑事案件作为切入点来创作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的国家,和我们国家一样,大部分的日本家庭也都是独生子女,甚至还有很多丁克一族。因此,涉及青少年成长、教育,青少年伤害,以及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一直是日本推理作家们十分青睐的社会热点,药丸岳的《天使之刃》、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天童荒太的《永远是孩子》《爱的病理》等作品,都可谓是反映这一系列热点问题的佳作。
本书作者凑佳苗也是位母亲,可能由于身份使然,她也将写作的侧重点放在青少年问题上。同前作《告白》一样,这本《赎罪》也是以一起儿童被害的事件作为导火索的。五个小学女生在校园里玩耍时,一个女孩子被假装成校工的犯人带走,结果惨遭凌辱而死。四个在一起玩耍的女孩成为了这起事件的目击者和亲历者。不同于《告白》中那个为了女儿而实施复仇计划的腹黑女教师,本作中受害者的母亲虽然没有亲自实施报复,但却向那四个无辜的女孩放出了诅咒般的狠话:“在追捕时效期满前,你们去找出凶手来!如果做不到,就必须赎罪,直到我满意为止!”正如?书题目揭示的那样,在受害者母亲那“赎罪”的威胁下,四个女孩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本《赎罪》和《告白》的结构类似,都是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叙述而展开的短篇连作的形式。可以说,《告白》将这种形式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而相比之下,本作的力度和内涵则稍微弱了一些。不过,本作的一大亮点之处却在于对四个女孩各自不同性格的刻画,以及对她们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作者采用信件、开家长会、倾诉等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将每个女孩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心路历程一点一滴地展现给读者。这种女性特有?细微描写,使得本作比起《告白》来,虽然少了一份冲击和震撼,但却多了一份细腻、一份真实,让你感觉到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身边。
当年的那场案件,无疑对四个女孩的人生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她们或者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去努力赎罪,或者仍旧走不出案件给自己心灵所带来的巨大阴影而导致犯下杀人罪行。什么是赎罪?怎么样才能赎罪?而自己又到底有什么罪要赎?当初受害者母亲也许是一时赌气说出的那句话,却让四个女孩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
和《告白》不同的是,《赎罪》的结局是比较温馨和治愈的?赎罪和宽恕,沟通和理解,这些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所追求的主题,也使得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毕竟,比起至极的恶意,人们更渴望那种能抚慰心灵创伤的爱;比起赎罪,人们更希望得到宽恕——也许这就是人性吧?
无罪者的赎罪,有罪者的救赎
凑佳苗的知名作品《告白》无疑是可以纳入改编最成功电影之列的,要把书改编成电影并不难,难的是精准的传达,应该说这部电影反响的空前强烈自然有导演,编剧和演员等一干相关人士的努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凑佳苗写作手法上特有的镜头感本身就适宜于影像的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作品对人性拷问的内核,一种有违常规又合乎人性的震撼!
《赎罪》是作家的另一部最新引进作品,依然保持着她的写作特色,多人物角色轮番出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自身的经历,最终拼凑还原出整个事件的真相。如果说《告白》是追忆,是一种溯回性的反思,那么《赎罪》就是顺延,是一种因果式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两者同样指向了人生中不可逆的种种必然,而其背后隐性的人性拷问是属于日本作家所特有的冷冽,决绝甚至极端的挖掘与表达。
凑佳苗是一位家庭主妇,所以她的作品里有着鲜明的女性甚至是母性的痕迹,而可能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故事的设定总会落脚于人迹稀少的小镇,这两点决定了她整个小说的氛围走向,也预示着她之于人性的诘问总会追本求源的从童年的影子里寻找答案。
《告白》中的少年修哉之残忍与绝情不免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当我们抽丝剥茧的一点点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会发现造成这种性格失衡的罪魁祸首终究还是因为成人的冷漠。同样的,在《赎罪》中,依然是成人的无情,陡然的改变了四个女孩的成长痕迹, 把她们推向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之轮。
《告白》中的老师森口悠子选择了以恶制恶,这也是这本书挑战成人道德底限而让人颇为震撼的原因,所以它的黑暗系色彩要浓郁很多,虽然有最后的收手,却无法掩盖整部作品前期铺垫中对读者的冲击。相较而言,《赎罪》最开始就被带出的“我决不会原谅你们,在诉讼时效内,你们必须找出凶手!否则,就必须赎罪?直到我满意为止。如果做不到,我会向你们复仇。”的狠话由于是跟随故事脉落慢慢展开的,所以显得多少有些势弱,而小说的结尾更是把整部作品推向了治愈系。
或者可以说《赎罪》更像是一部植入了黑暗系和治愈系双重特质的作品,并且保持着日本作家对这一种类型化轻小说的一贯水准,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我会觉得凑佳苗更加接近于乙一的风格,而并非东野圭吾,即一定要把凑佳苗归为推理作家的话,那么顶多是社会派推理作家,事实上她的小说中对人性极致的描写要比推理范畴内以技巧为主的追求更加易于撼动人心,这也是她与乙一同中有?地方,比较起乙一的“恶”是为了不加掩饰的揭示,凑佳苗的“恶”终是为了心怀希望的救赎。
“少年的青春绝唱”告知了我们一个所有人都深刻明确却时常被忽略,甚至反复重新上演的人生悲剧,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赎罪》里的精妙结构却使整个作品派生出了不同的味道,因为同一件事情,四个女孩背负了相同的生命之重,又因为各自的个性不同谋划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最终逃脱这纠缠始终的梦魇,谁该为谁的人生负责?谁又应该为谁的人生赎罪?小说起始于简单的童年阴影,却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这正是邜佳苗的特色吧。
今日日本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同样蔓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日本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正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揭露出人类之根本,无论是推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力求从人的性情中展开挖掘,而多数作品中弥漫着的强烈而浓郁的绝望和阴郁又使他们在相通里面融入了独特的不可解,正是这种不可解使日本作家们的思想不断挑战人类的极限,于是无论在《告白》还是《赎罪》中母性的爱都可以瞬间化为致人于死地的毒药,爱与恨就这样以两极的方式同时拉扯着人心,并且随时转换着各自的角色,在没有穷尽的可能里带我们?新审视人性的无尽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