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0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郎》:金基德拷问金基德
陈令孤 发布于: 2012-09-11 22:30
当金基德荣获本届威尼斯金狮奖后,我们再回头看《阿里郎》,便有了更清晰的意义。这无疑是金基德的一部凤凰涅槃之作,当他拍不出电影的时候,他选择了拍摄自己,在《阿里郎》中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进行了透彻的拷问。他用隐居荒山野岭的方式静寂灵魂,又用自拍的方式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尽管在影片中,他的痛苦还未解脱,但是他能够把它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他还存在对艺术创作的执著,所谓的自杀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埋葬,其真正代表的意义是走向新生。果不其然,《阿里郎》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圣殇》就获得了一致的认可,金基德用一座分量十足的奖杯昭示了王者归来。如果他的艺术创作还能长期延续下去的话,《阿里郎》必然是他整个艺术生涯的分水岭。
《阿里郎》很明显是一部纪录片,但金基德自己称之为是故事片,那么我们便来探察其故事的戏剧张力在哪里。其一是生活细节,存在和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生活琐事一旦被镜头摄入其中,进行特意的放大,便会不自然的散发出动人的魅力。电影中逡巡叫唤的猫、桌上的红柿子、燃烧的炉火、金基德在雪地里拉屎等,这些情节都非常有意思,甚至有一种纯洁的可爱。其二是金基德作为艺术家的神秘性,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迷,而这部影片无疑为大家走进他打开了一个通道,这便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不知道金基德的人会觉得《阿里郎》乏味的不可目睹,而对金基德有兴趣的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它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所有艺术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些层面讲,《阿里郎》也可算是一部故事片。
在电影中,金基德以自我对话的方式完成了苦恼的倾诉,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拍不出电影的原因,在于之前拍摄《悲梦》的一场上吊戏的时候,差点酿成事故。这就涉及到电影和生命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为拍摄电影而造成生命的丧失,那么电影还有意义吗?其实,拍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线,金基德对自己电影的价值定位才是长期困惑他的问题。他的电影总是在残忍的画面背后蕴藏宿命般的罪恶和爱,但是很多观众只看到了表面的暴力和色情,而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作为祖国同胞的韩国观众。尽管他说对这样的非议不在乎,但是当遇到拍摄难题、弟子背叛的时候,他不可能不受影响。当长期的困恼累积,有一天,金基德终于累了,没有创作灵感了,于是他便走进了深山。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僧人一样,开始了艰苦的修行。
他的电影可以分为“话多”和“话少”两类,早期的电影中人物台词还很多,但是到了后来,完全成了“哑剧”,主人公可能一句话都不说,通篇都是画面意象的造谜和猜谜。到了《呼吸》和《悲梦》之时,这种形式上的怪异达到了极端,如果再走下去,只不过是同一风格的重复,也就是创作的瓶颈。金基德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创作的习惯,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也是他抑郁的一个原因。
金基德把自己电影的主题定义为“坚强的果断”,他电影中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性格,既有野兽般的原始欲望,又有后现代主义的迷失和勇敢。坏小子的外壳包裹下的是脆弱不堪的灵魂。而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物,正因为性格达不到强硬,所以才寻求暴力,同时又在暴力中表达温暖,让被强奸的人爱上强奸者,被虐待者爱上虐待者,就像阿莫多瓦的《绑着我,捆着我》一样,寻找爱的设计形式,其实是作者纯粹的幻想。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认为,虐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可以说,金基德和他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一群无能者,想要坚强,却始终无法坚强。
在《阿里郎》中,金基德两次动容的流泪,一次是在他唱阿里郎这首歌的时候——阿里郎在韩国民歌中既指人名,也是山名,唱的是一个痴情女子追寻自己丈夫的故事,后来成了朝鲜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此时的境况就仿佛是在翻山越岭,追寻一个渐渐远去的梦想。一次是他在看《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和尚(也是他自己)抱着佛像登山的情节,这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他望着画面嚎啕大哭,想起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情景,而现在他已经失去了登山的动力,看不见佛的样貌。金基德在《阿里郎》中说:“人生就是自己在做斗争”,也就是登山的过程,他喜欢这样的象征,但此刻他隐居在深山里,身体未动,只是灵魂在艰难的攀爬。
金基德在电影中讲了一故事:一位美国大兵年老时,到韩国找到了他打仗时杀死的一个人的尸体,他用这具尸体作为证明向法院控告自己的罪恶。而《阿里郎》便是金基德告发自我的那具“尸体”,他既用这部电影解剖了自己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还想拍电影的愿望。当他敢于正视自我之后,一切苦恼的脉络便理清了,阴霾逐渐隐去,豁然开朗的灵光让他皲裂的脚跟愈合,紧缩的眉头松开,但满头的白发依然披散,伴他走向下一个电影创作的春秋轮回。2012/9/11
《阿里郎》:金基德拷问金基德
陈令孤 发布于: 2012-09-11 22:30
7 .4 / 8 .0
阿里郎(2011)
影评(12)
收藏(79)
当金基德荣获本届威尼斯金狮奖后,我们再回头看《阿里郎》,便有了更清晰的意义。这无疑是金基德的一部凤凰涅槃之作,当他拍不出电影的时候,他选择了拍摄自己,在《阿里郎》中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进行了透彻的拷问。他用隐居荒山野岭的方式静寂灵魂,又用自拍的方式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尽管在影片中,他的痛苦还未解脱,但是他能够把它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他还存在对艺术创作的执著,所谓的自杀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埋葬,其真正代表的意义是走向新生。果不其然,《阿里郎》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圣殇》就获得了一致的认可,金基德用一座分量十足的奖杯昭示了王者归来。如果他的艺术创作还能长期延续下去的话,《阿里郎》必然是他整个艺术生涯的分水岭。
《阿里郎》很明显是一部纪录片,但金基德自己称之为是故事片,那么我们便来探察其故事的戏剧张力在哪里。其一是生活细节,存在和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生活琐事一旦被镜头摄入其中,进行特意的放大,便会不自然的散发出动人的魅力。电影中逡巡叫唤的猫、桌上的红柿子、燃烧的炉火、金基德在雪地里拉屎等,这些情节都非常有意思,甚至有一种纯洁的可爱。其二是金基德作为艺术家的神秘性,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迷,而这部影片无疑为大家走进他打开了一个通道,这便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不知道金基德的人会觉得《阿里郎》乏味的不可目睹,而对金基德有兴趣的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它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所有艺术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些层面讲,《阿里郎》也可算是一部故事片。
在电影中,金基德以自我对话的方式完成了苦恼的倾诉,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拍不出电影的原因,在于之前拍摄《悲梦》的一场上吊戏的时候,差点酿成事故。这就涉及到电影和生命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为拍摄电影而造成生命的丧失,那么电影还有意义吗?其实,拍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线,金基德对自己电影的价值定位才是长期困惑他的问题。他的电影总是在残忍的画面背后蕴藏宿命般的罪恶和爱,但是很多观众只看到了表面的暴力和色情,而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作为祖国同胞的韩国观众。尽管他说对这样的非议不在乎,但是当遇到拍摄难题、弟子背叛的时候,他不可能不受影响。当长期的困恼累积,有一天,金基德终于累了,没有创作灵感了,于是他便走进了深山。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僧人一样,开始了艰苦的修行。
他的电影可以分为“话多”和“话少”两类,早期的电影中人物台词还很多,但是到了后来,完全成了“哑剧”,主人公可能一句话都不说,通篇都是画面意象的造谜和猜谜。到了《呼吸》和《悲梦》之时,这种形式上的怪异达到了极端,如果再走下去,只不过是同一风格的重复,也就是创作的瓶颈。金基德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创作的习惯,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也是他抑郁的一个原因。
金基德把自己电影的主题定义为“坚强的果断”,他电影中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性格,既有野兽般的原始欲望,又有后现代主义的迷失和勇敢。坏小子的外壳包裹下的是脆弱不堪的灵魂。而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物,正因为性格达不到强硬,所以才寻求暴力,同时又在暴力中表达温暖,让被强奸的人爱上强奸者,被虐待者爱上虐待者,就像阿莫多瓦的《绑着我,捆着我》一样,寻找爱的设计形式,其实是作者纯粹的幻想。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认为,虐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可以说,金基德和他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一群无能者,想要坚强,却始终无法坚强。
在《阿里郎》中,金基德两次动容的流泪,一次是在他唱阿里郎这首歌的时候——阿里郎在韩国民歌中既指人名,也是山名,唱的是一个痴情女子追寻自己丈夫的故事,后来成了朝鲜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此时的境况就仿佛是在翻山越岭,追寻一个渐渐远去的梦想。一次是他在看《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和尚(也是他自己)抱着佛像登山的情节,这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他望着画面嚎啕大哭,想起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情景,而现在他已经失去了登山的动力,看不见佛的样貌。金基德在《阿里郎》中说:“人生就是自己在做斗争”,也就是登山的过程,他喜欢这样的象征,但此刻他隐居在深山里,身体未动,只是灵魂在艰难的攀爬。
金基德在电影中讲了一故事:一位美国大兵年老时,到韩国找到了他打仗时杀死的一个人的尸体,他用这具尸体作为证明向法院控告自己的罪恶。而《阿里郎》便是金基德告发自我的那具“尸体”,他既用这部电影解剖了自己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还想拍电影的愿望。当他敢于正视自我之后,一切苦恼的脉络便理清了,阴霾逐渐隐去,豁然开朗的灵光让他皲裂的脚跟愈合,紧缩的眉头松开,但满头的白发依然披散,伴他走向下一个电影创作的春秋轮回。2012/9/11
《阿里郎》:金基德拷问金基德
陈令孤 发布于: 2012-09-11 22:30
7 .4 / 8 .0
阿里郎(2011)
影评(12)
收藏(79)
当金基德荣获本届威尼斯金狮奖后,我们再回头看《阿里郎》,便有了更清晰的意义。这无疑是金基德的一部凤凰涅槃之作,当他拍不出电影的时候,他选择了拍摄自己,在《阿里郎》中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进行了透彻的拷问。他用隐居荒山野岭的方式静寂灵魂,又用自拍的方式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尽管在影片中,他的痛苦还未解脱,但是他能够把它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他还存在对艺术创作的执著,所谓的自杀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埋葬,其真正代表的意义是走向新生。果不其然,《阿里郎》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圣殇》就获得了一致的认可,金基德用一座分量十足的奖杯昭示了王者归来。如果他的艺术创作还能长期延续下去的话,《阿里郎》必然是他整个艺术生涯的分水岭。
《阿里郎》很明显是一部纪录片,但金基德自己称之为是故事片,那么我们便来探察其故事的戏剧张力在哪里。其一是生活细节,存在和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生活琐事一旦被镜头摄入其中,进行特意的放大,便会不自然的散发出动人的魅力。电影中逡巡叫唤的猫、桌上的红柿子、燃烧的炉火、金基德在雪地里拉屎等,这些情节都非常有意思,甚至有一种纯洁的可爱。其二是金基德作为艺术家的神秘性,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迷,而这部影片无疑为大家走进他打开了一个通道,这便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不知道金基德的人会觉得《阿里郎》乏味的不可目睹,而对金基德有兴趣的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它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所有艺术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些层面讲,《阿里郎》也可算是一部故事片。
在电影中,金基德以自我对话的方式完成了苦恼的倾诉,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拍不出电影的原因,在于之前拍摄《悲梦》的一场上吊戏的时候,差点酿成事故。这就涉及到电影和生命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为拍摄电影而造成生命的丧失,那么电影还有意义吗?其实,拍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线,金基德对自己电影的价值定位才是长期困惑他的问题。他的电影总是在残忍的画面背后蕴藏宿命般的罪恶和爱,但是很多观众只看到了表面的暴力和色情,而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作为祖国同胞的韩国观众。尽管他说对这样的非议不在乎,但是当遇到拍摄难题、弟子背叛的时候,他不可能不受影响。当长期的困恼累积,有一天,金基德终于累了,没有创作灵感了,于是他便走进了深山。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僧人一样,开始了艰苦的修行。
他的电影可以分为“话多”和“话少”两类,早期的电影中人物台词还很多,但是到了后来,完全成了“哑剧”,主人公可能一句话都不说,通篇都是画面意象的造谜和猜谜。到了《呼吸》和《悲梦》之时,这种形式上的怪异达到了极端,如果再走下去,只不过是同一风格的重复,也就是创作的瓶颈。金基德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创作的习惯,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也是他抑郁的一个原因。
金基德把自己电影的主题定义为“坚强的果断”,他电影中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性格,既有野兽般的原始欲望,又有后现代主义的迷失和勇敢。坏小子的外壳包裹下的是脆弱不堪的灵魂。而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物,正因为性格达不到强硬,所以才寻求暴力,同时又在暴力中表达温暖,让被强奸的人爱上强奸者,被虐待者爱上虐待者,就像阿莫多瓦的《绑着我,捆着我》一样,寻找爱的设计形式,其实是作者纯粹的幻想。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认为,虐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可以说,金基德和他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一群无能者,想要坚强,却始终无法坚强。
在《阿里郎》中,金基德两次动容的流泪,一次是在他唱阿里郎这首歌的时候——阿里郎在韩国民歌中既指人名,也是山名,唱的是一个痴情女子追寻自己丈夫的故事,后来成了朝鲜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此时的境况就仿佛是在翻山越岭,追寻一个渐渐远去的梦想。一次是他在看《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和尚(也是他自己)抱着佛像登山的情节,这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他望着画面嚎啕大哭,想起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情景,而现在他已经失去了登山的动力,看不见佛的样貌。金基德在《阿里郎》中说:“人生就是自己在做斗争”,也就是登山的过程,他喜欢这样的象征,但此刻他隐居在深山里,身体未动,只是灵魂在艰难的攀爬。
金基德在电影中讲了一故事:一位美国大兵年老时,到韩国找到了他打仗时杀死的一个人的尸体,他用这具尸体作为证明向法院控告自己的罪恶。而《阿里郎》便是金基德告发自我的那具“尸体”,他既用这部电影解剖了自己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还想拍电影的愿望。当他敢于正视自我之后,一切苦恼的脉络便理清了,阴霾逐渐隐去,豁然开朗的灵光让他皲裂的脚跟愈合,紧缩的眉头松开,但满头的白发依然披散,伴他走向下一个电影创作的春秋轮回。2012/9/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