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电影新世界
: U* s9 h. g0 P3 y作者: churchy ! R4 I" W, o; N5 r" B
$ Z# |4 K$ d: E4 k( G0 I9 x
作为“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韩片和韩剧通过网络和盗版铺天盖地地涌入中国,在填补着因中国糟糕的文化制造业无奈留下的空白的同时,也在让我们自惭形愧的同时实施着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今日得以流行的文化都难逃刻意制造的痕迹,韩片和韩剧亦不例外。看着矫揉造作却精美绝伦的韩片,看着拖沓冗长却令人回味的韩剧,撇除从国家情感和民族自尊出发的的理性和自识,感性上的我们事实上没有否认它的理由,更欠缺拒绝它的毅力。因为今日的节奏和快餐文化的盛行,因时间问题有拒斥韩剧的自觉,却缺乏抵制闲暇时远离乐看韩片的诱惑。在韩片征服中国观众的同时,韩国文化不仅填平了当年吸取中华文化而造成的对中国的文化“逆差”的陈年旧帐,而且迅疾实现了对中国的文化“顺差”。 2 R2 p# k* V, K0 s
+ O% @! @. q( l1 [: N+ K8 M7 m( _沉迷于曾经的风光,如同纠缠于历史的纠纷一样,缺乏堂而皇之的理由,而且会不断错失良机。所有对历史的遗憾的感慨,理应如同弥补对现实差距的急切,成为催人奋进的理由。韩国文化制造业的崛起和扩张在震撼国人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上的重新崛起带来危机并理所当然的树立着榜样。
7 z4 |9 _, w9 v1 z3 j3 _/ C( |1 }7 U( p( g
文化商品不同于物质商品。物质商品需要太多的能耗,需要太多的投入,方才可有太多的产出。而文化商品几乎没有什么可见的能耗,不为有形的生产而生产。物质商品赚回的只是物质,却赚不回等值的文化。而文化则不同,除了文化的扩张属性外,还可换来超值的物质回报。对于不再处于世界文化之颠的东亚来说,拥有良好的文化制造业可以成为抵制欧美强势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独立的立足本民族特点开发的文化制造在为保护并弘扬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时,也在重新洗牌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不断地争取着属于自己的砝码。历史的文化遗产即便太丰富,也不是活的。在日益增多的包括文化垃圾在内的文化成品中,它的比例只能愈来愈少。文化产品和文化制造,是提升本民族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达形式。但文化产品和文化制造的最大的功用还不在于此。单纯为此而去追求,必会使人人们对文化制造关注的动机疲惫。投身文化制造并继续壮大它的最大理由在于文化制造是典型的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利润,而且是提升一个地区产业层次的捷径。 $ w, l+ L/ M, D! Q% K. _: }5 S
; n& P) T# y; m& z
% g7 i0 A1 K1 G0 v& W
1980、1990年代香港国际地位达到了顶峰,与当时香港成为世界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堡垒和世界电影之都桂冠的称号不无关系。尽管大陆盗版业者才是香港电影兴盛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香港的产业层次无疑还是因而获得了有力的提升。如果没有香港电影可供直接拷贝盗版,光凭大陆的普遍粗制滥造的影音垃圾和凤毛麟角的精品力作,大陆的盗版录音带和随后的盗版光碟都难以如此火茂。毕竟,光用字幕来播放美欧大片,受众还是太有限。主要为台湾人欣赏而准备的国语版香港电影,填补了大陆特别是乡村民众的娱乐空白。伴随这的还有香港电视剧和台湾特别是琼瑶类的言情电视剧。电视剧因为节数太多盗版有限;而电影的盗版则几乎天女散花,使得通过正规途径收看过香港电视剧的大部分大陆人,观赏的香港电影却几乎全是盗版的。
{4 y/ i8 X+ S% }/ }5 C7 C6 I0 ~( a" `& p& ]# q D7 y) A+ j
韩片进入中国,也只有短短几年。当电视早已司空见惯后,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比录相机廉价很多的影碟机和DVD片得以进入寻常人家,私人欣赏影片远比过去方便。加上香港电影鼎盛时布置好的盗版路径,使韩片可以成为受过一定教育的中国青年的娱乐至爱。韩与LG、三星、现代一道成在物质和精神上逼迫着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臣服于这个曾经差点被她同化掉的小邻居制造的奇迹,并用自己广大的市场壮大着这种奇迹。在无法质疑这种成就后,我们不得不自醒并相信“并不是高丽民族太霸道,而是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确太不开窍”。
' X$ U. i2 [- i; D# B9 t0 s" f% @; K
[ Last edited by 阿韩 on 2005-11-16 at 20: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