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 `- O6 R& u% w' S( p( Y7 z9 @( o8 f; i% J0 B3 F
文:迷幻飞碟9 b% c2 B$ T5 h& c
" |! ^0 A- K+ F5 F c3 p
/ D, U4 ]7 D+ a$ e4 ?" K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
6 S q$ d' M, `. M'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p* v( |. Y# f5 ^' S" S
/ b) d( t* X4 m! H8 t春.慧.鱼 1 m1 E: ?9 d1 q" v
9 O/ W$ m$ b( s3 v# O湖水溢了起来,舟便划出湖心小庙,春天明媚着。
; ^2 N% f" `! f8 {# f5 M6 p - H8 E. D2 r; {; G8 O1 d
生活显得一贯的素净,只有甲板上的仕女彩绘露出多少端倪。而小和尚天真无邪的笑容与老和尚安详恬祥的叮嘱,都线条分明地在湖光树影中交织起春天的气息。“为什么看上去一模一样的草药,这个有毒,这个却没呢?”小和尚疑惑着,“你看,这上面有一点一点的白点的就是有毒的”老和尚解释到。如果偷换一下概念——为什么看上去都差不多的人,怎么这个这么坏,这个又不会呢?——心里有一点一点的异化,人也就很不同了——这样的问答是否会透露了佛口中不可说的天机呢?又或者,这样的伏线根本就是一种臆想。 0 Y3 C; @2 ?. }5 q
% r7 ~% B# i3 }& A4 [
灵慧,本就是孩子天然不饰雕凿的本领,小和尚自如地与鱼、蛙,甚至蛇无间的接触,注释了大自然中的一种融洽频率。接下来,这种频率也包括了当意识到他物弱小于自身时,条件性地产生的凌驾感——小和尚将小石子拴在小动物身上目睹对方艰难前行以获得快感。于是,跟随目睹此况的老和尚在夜里将一块大石绑在小和尚身上后,让小和尚体验了同种的履步艰难后说:“如果它们任何一个应此而死去,你这一辈子心里面都会有一块石头的”。 / \( _( B- j" f4 R9 q! K: N
8 E V. Y+ t+ f遗憾地,小和尚避免不了早早地就在心里装下了一块大石。在本是生机盎然、生命蓬勃的春天中。
# r* x4 ^% F) s# Z1 T
9 o7 V; f1 r8 [. M ^: Q: m0 X鱼,无疑是自由的,那只是在水的范围里。或,当它还没对陆地产生兴趣的时候。 & f- l& `- |# E
7 N# i' a) R+ X% a: I) ^+ O
9 g- O- p2 f6 i8 E* E# M夏.欲.蛙
( l+ {$ u I4 c- ]4 E: U1 { t. N! n( K* h5 F
上帝认为是夏娃勾引了亚当,因此将他们驱出伊甸园。而特洛伊王子带走了斯巴达皇后而引发了导致国家毁灭的战争。可以相信,情欲的番多拉盒子是颗必定会发芽的种子。
# v: _/ X2 d5 |0 N8 P- d! x
) ]" |/ M8 p$ ^& C* i( e夏天的湖水酝动着荷尔蒙的气息,那是无意识、自然而然的,当见到山路边两条蛇欢快地交媾着的时候,已能隐约察觉到少年和尚体内悄然的变化。少女本是前来修养生息,老和尚洞悉地对少女说:“主要还在心病”。
5 w* t+ T8 C5 @3 \' D! j) D8 u, _ ; N5 \% {! _9 O8 B
心生欲念,欲念生惑。少年和尚从战战兢兢到小心试探到心灵谴责到初试性爱到肆意偷情,少女从缄默到不屑到怒愤到迎合到诱引到无忌,欲望从来不是孤立无援的。只是孰是孰非,已非在老和尚的驱赶中就辩得清窥得明。色为空、欲为灭,老和尚尽管参透了所有却无法传钵于徒,欲望已经洗去了少年心里的宁静,占有,成为唯一进发的方向。
& d6 l- x" c) @ T+ J1 q$ x " L: m0 W& B" P" E( z$ g
蝌蚪蜕变成蛙,蛙将不再甘于水的自由,陆地,于是成为蛙试探并体验的“域”。 2 ~. @6 c2 N+ Y3 y- ^, }
) y4 m- o: V( @ g( k& p
' w. t/ |+ f: ]- v8 s秋.嗔.蛇 - O0 i; ^+ Z2 l. j" C/ E4 X
- H* _3 D, F) s3 D5 X, N; q6 K“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无疑老和尚是看到人性的本质。当青年和尚带着嗔恨回到湖中小庙之前,老和尚已从报纸中得知其为情杀人之事。嗔、嫉、怒、虐是强烈的,足以摧毁深爱着却背叛自己的人,足以糊上七孔试图闭裂自己。 0 N% B% f2 D+ D8 C6 j4 q
$ Y( v0 L& q0 [- [
一切皆因心欲而起,一切也就让身体去解除吧,一刀刀地在木地上刻下老和尚用猫尾作笔写下的《心经》,刀锋的嗔气在佛经的字行里渐渐化做一滩疲惫,进而软化渺去。人总要经过了爱恨嗔仇才更清楚诸法空相的佛理,此刻,生命却已近一叶知秋的季节。 : Z0 j+ _; P/ H& r/ O$ h# M
5 m5 U' {, Y3 h: M8 @( B
青年和尚随警察离去,老和尚选择了寂灭,这或是一种自我赎罪方式,又或是一种释心安去的归寂,涟漪泛去,湖水依然详静,只是生命停留在湖中过久,也是时候渡过彼岸了。
9 [! _4 J( ~& o1 x- }" B ! d/ T) W* o' X4 r- U
蛇在自觉受到威胁和侵犯的时候狠烈泄毒,并致之于死地而不顾,毒心一起,无法掩止。
. C N6 O N0 P0 Q8 Y3 ?& Y$ X) D
. b/ r. @7 e! j) Z& a7 j) f
冬.度.佛
! t+ C9 w: f3 I0 z) E. Z) `0 [
# y5 x9 f% {% s1 G悟常在暮年之时,这基本已成为定律。冰封的冬湖是修炼的前奏,而童年时在心里留下的石头也到了最后的释负时候,腰缠巨石、送佛登峰,佛像居高临下照看的,除了静湖小庙,还有那度一切苦厄的心。 + p( i: A, q% ]% t. ]3 w5 w4 \/ l
9 Q; {: U" P7 @9 n! v8 g+ Z
终其一生纠缠,老和尚回到了老和尚的佛道,而小和尚,竟变本加厉地回到鱼、蛙、蛇的季境。要说的是不是——起灭轮回本是人生常态,报应得失却也三昧真理?
2 G3 R; V3 I& [6 s& @; { ! X2 k) E- m: |/ @% i
% i3 D+ b; C; O9 E四季后,终于发现四季之外,不过是另一个四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