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断鳍雨鸢在 2003/06/12 12:58pm 第 1 次编辑]
3 S. N. J4 W! g% J- h# [4 K
8 R. b2 I9 M9 g' M' H. H( X, k4 x) a1 G' ? 我们的生命就象停停走走的列车,穿过时间的隧道,领略不同的风景,感受各异的人情。乘客通常开始是自己一个人,中途或许会有人陪你一起搭乘。但你千万不要认为他一定会和你搭完全程,尽管你们这对旅客是多么投契。因为我们的人生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太多的突发状况。适时学会遗忘和放手,才会对生命中的突发状况泰然处之,你也不会停留在某个人生的小站,苦苦等待遗失自己行李的另一个旅伴。/ S) Z* P9 ?# C6 u; W8 @
: {* h: I+ G& j" i
其实有时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想遗忘,还是忘了遗忘。扼守着一个消逝的感情,等待一个下了车的旅伴。《遗失》中的女主人公贞茵就是这样,她等待着那个遗失的爱情,扼守着一个一去不回头的旅伴,固执的认为他一定会再回来,因为他遗失了她。于是她忘了遗忘,也不想遗忘,把自己封锁,珍藏曾经属于她的爱情。
4 D0 V$ f2 H6 P7 @8 |* Q8 w# W& [$ h' b; j8 E) ^
有朋友告诉我女人可以轻易相信很多事,但不信爱的一去不返。是这样吗?
/ I6 J( \" }+ U$ b N4 n
0 Y4 `& j) [8 X. V2 _ 我觉得拥有未必幸福,但我们忍受不了失去。贞茵或许是这样吧。她是全心全意爱着润锡,不曾怀疑过润锡的爱,也不曾想过润锡有天会离开她,独自下车,寻找适合他自己的人生。那一刻贞茵悲痛不已,她以为他是可以陪她到达人生最后一站的。于是,她不相信他会就此离去,她相信他会找回遗失的她,她认为润锡把自己遗失了。2 _6 v0 @" F" u9 i+ T
' y( c5 [. ~! d 英满的出现让贞茵犹豫,但也只是那么一瞬。贞茵告诉英满她还在等待,等待着那个遗失爱情的人。看着那样不想遗忘的贞茵,英满感到爱情过后的她,表面看不出什么,但心已经长了一层茧子,抵御风雨的同时也抵御了真情。无奈的英满告诉贞茵他会等待。1 K5 m0 {6 A$ z. z, K/ F
9 r4 _" c- l' m9 Q( j# | 身为现代人,我们对钱财极其精通绝不会象古人那样守财了。然而,守财的方式却还是普遍存在,只不过守的是一种叫“爱情”的财富。3 I, l2 Q. K- {/ u
! |$ `3 W" }6 k: X- x: Q 当然爱情也是财富的一种,它使我们的生命更加辉煌有意义。然人生不易,一些实现不了的爱情便可能演化成一些人心目中完美的爱情,于是他们把它象金子一样埋在心底,珍藏一生。; n7 x& s) N+ u* y
) V o3 l( y' b/ @. D. l5 y# ~ 珍藏爱情的人甜蜜而忧伤,心事重重,那桩无法得到对方回应的爱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贞茵就是如此,她总是在把玩、在回味、在设想,沉浸在她的珍藏之中。她无法与现实世界的其他异性沟通。时间慢慢的流逝,她过得极其不快乐。
6 r/ U& J& `1 G+ j
" \5 A# d* @7 F2 g 所以,有时珍藏爱情是一种折磨,对自己,也对爱你的人。你可能严重破坏本该拥有的幸福,也让爱你的人为此担忧和失望。重要的是,你沉溺其中也无济于事。这样,何不遗忘他,重新收拾出发呢?
3 b% a4 Z) O! @1 C3 o' \ L/ L2 G; B" S) m( _7 a
贞茵重遇润锡的那一刻,流下的眼泪我觉得是一种释然。 或许那种感觉就是:几年前,他把一块石头放在你的心上,之后他飘然而去,你认为自己从此再也轻松不起来。几年后,重见他时,你轻轻一吹,那块石头原来是一张纸。扼守的爱情一下变得那么不真切,贞茵反而变得无法适从,她感到可悲与无奈,为此她选择了逃避。当生命不能承受她的“轻”的时候,是否选择遗忘和放手呢?
3 ^5 g1 s2 _. Y3 Q/ Y" w
N" f" x* Z( |+ ~. z" J- R3 Y 不想遗忘也好,忘了遗忘也好,也许正确的态度是:拥有爱情时,好好珍惜;爱情远去时,可以记住它,但仍要淡忘。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也不相信人的一生必须爱很多次。人生的旅途中,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你会邂逅你的旅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你的旅伴会离开,爱情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
: c, n6 [* t2 u1 \( j" m2 _9 u3 c
贞茵最终放弃了等待,与英满踏上新的旅程。
7 f8 u4 z v1 o" `) C5 x! Z* |8 J. z3 o y" T1 P; H2 R4 ~: n
贞茵最终也选择了遗忘,找回了遗失在人生小站的自己。
8 ^* T7 I* u, I$ d f, u6 n. D* `4 S0 h$ _
[ Last edited by 断鳍雨鸢 on 2003-7-3 at 03:13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