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于自己好偏门的不良习惯,又是老片重温,若是精彩过后,只见沙砾遗落笔端,实属正常。
第一粒沙,理由。
关于李志毅。
他出新片了,蛰伏东瀛六年之后的出山之作《魔幻厨房》。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早场电影8:15分开始,我晚了5分钟才进场。焦急的找到座位后,迅速的坐下来,带着无比期待的心情专注着眼前的大荧幕。然而空气中似乎升起了一道令人沮丧的膜,它将我和荧幕上绚丽的人物隔成两个时空。我瞪着越来越模糊的荧幕陷入不安,这症状从郑秀文向言同学吐露那个关于爱情的百分比定律时开始恶化,并持续到散场。
我自认,对于演员,我很宽容,从不计较他们影片之外是什么样子。
对于情节,我亦宽容,也不介意角色在虚构的故事里犯一犯傻。
对于画面,我仍宽容,心也甘情也愿的去忍受眩晕粗糙以及任何丑陋肮脏的影像。
但是,对于电影,我不愿宽容,我要的是折服是感动是忘我是扯掉身上这层皮后重获知觉重见世界的感受。
李志毅让我失望了,这对于他的电影来说,兴许还是第一次。因此不满显得更加举轻若重,最后不可避免的演变成了愤怒,愤怒后来又难免牵连出许多无辜。待一切平复之后,记忆里只剩下无数阴森的空洞,我迫切的需要寻找些什么来获得满足,填充那些被失落感砸出的洞。
于是,他的《不夜城》,《流氓医生》,《救世神棍》,《风尘三侠》,《婚姻勿语》,一一浮现。
不敢选最爱的《不夜城》,害怕药劲太猛适得其反。
不敢选久远的《风尘三侠》,仍是害怕,怕旧不如新,怕回忆美好下遗失的真实原来已蝼蚁百孔。
于是,《天涯海角》被选中。
第二粒沙,过程。
关于王敏德,陈慧琳和金城武。
他们的关系虽然微妙却并不复杂,简单道来不过就是,谁的天涯海角,谁在天涯海角和谁跨越天涯海角。
影片开始,李志毅就用摇动不安的镜头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没有光芒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色彩非常单调,看到的只是灰白色,灰色,灰蓝色,灰黑色,黑色。感知到的是冷,以及和冷相关的那些形容词,冷漠,冷酷,冷冻。。。
这个世界却有异常嘈杂的内容存在其中。拥挤杂乱的后巷,身板佝偻的老人,目光呆滞的幼童;匆忙的脚步,触目的斑马线;摩天大楼林立的海港,建筑物遮蔽的天空,波涛暗涌的海平线。看过直觉得心浮气躁,让人不禁皱起眉,不知接下来会看到什么?
孰料一段旁白的出现竟令影片的色彩恢复了正常。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她用冷静平常的语调述说着画面中发生的故事。
陌生的世界开始变得熟悉,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恢复了时尚光鲜。
苏格兰风笛吹出的是不是上辈子挚爱的曲调,为什么这辈子听了,还是喜欢。尽管什么都不懂,心中仍然眷恋。
在遥远的苏格兰,有一处被称为天之涯海之角的所在。古老的传说里,所有背井离乡的人们,于某一天来到海边一齐面对家的方向,就会有从天涯海角飘来的暖流,淌进每个异乡人的心里。
有一天,苏格兰海员王敏德,将家乡天涯海角的传说告诉了身患绝症的陈慧琳。
陈慧琳和王敏德的遇见,不如看作一个绝望的人以为自己遇到了魔法师,从一开始便是幻觉。
接下来的部分是影片的重点,李志毅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触写成几个冷静坦白的小故事,融入影片中。将陈慧琳和阿武的邂逅,相处,寻找,等待,重逢的过程用多幕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关于爱情和生存的细节和画面适合独自回忆,适合和爱人分享,却不适合听一个象我这样乏味的人复述。
等我看到领悟了生死的恋人终于拥抱在一起时,我无法不去想,那个注定因死亡而分离的结局。
然而,意料之外的李志毅,竟用魔法师般的双手替我抹去了所有悲凉凄哀的色彩。
但可是,这个重新变得没有光芒的世界已经与影片开始时不同了。
一样灰暗的世界里,一场为陈慧琳举行的葬礼上,终于让我看到了一直躲在故事背后的那个冷静的叙述者。
她并不是某个人,而是陈慧琳的灵魂。亡灵从亲人们的背后走过,镜头紧随其后,掠过每一张平静的脸,收集着面孔上浮现出的满足的笑容。她微笑着和每一个人告别,朋友,兄弟,父亲,最后是她的爱人,阿武。她把头轻轻的依偎在阿武的肩上,他的怀中抱着他们新生的婴儿。
也许是因为他们在有生之年都已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天涯海角了吧。Go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at the edge of the life。 所以在最后定格的画面中,出现的是一张温馨的全家福,照片外,镜头里,全然没有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