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还有一句话说,相由心生。真是太有智慧的先贤了,两句话相连起来,告诉人们,人的心其实是最难测的,所以由心而生的貌是不可乱信的。当然,我在这两句话的中间,主观地加上了一层因果关系。那是在观看“颜”时的感受。/ E, M! D0 H6 q* X- I
其中有表面开朗,而其实内心却因工作及生活中的挫折而缺乏生存感的女警察,有装作无所谓,却因童年阴影而产生暴力行为的,定时炸弹一样的男警察,还有向流氓收受钱财,其实一直在暗暗调查真相的边缘警官,也有看似是捉拿罪犯,实质却是杀人灭口的警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个个短短的45分钟里,不停地被剖析,被看透。或许这只是一个开端,看清自己的“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K8 o, [7 x( a! _& C) Y* `. e
平野瑞穗,原来是认识课(画罪犯素描像)的女警,通过其很强的感受力,能将描述者对罪犯的主观感受表现在画像上,并由此看出端倪。很不幸的,却因为一次事故,而成为警察维护其面子的牺牲品,被调入公共关系课。拥有极强绘画天赋的她,仍无法放弃人物素描,终于凭其技艺,为搜查一课立下不少功劳。只是,成长于孤儿院的瑞穗,因为从不知道亲生父母的任何信息,而心中总是无法确立起真正的生存感。所以,尽管为无数罪犯画下了素描,却始终无法为自己画,因为无法看清自己的“颜”……1 U0 W; X, E7 C: B3 y
西岛耕辅,由警视厅降至县警的暴力刑警,拒绝接受心理治疗。8岁时,目睹亲生母亲被杀,潜意识里想忘却的记忆,却始终折磨着自己。总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你是杀人凶手!”因为无力保护母亲,在长大后,由于深深的自责,而转向对他人甚至自己实施暴力(心理学上的解释,但实际只看到他对其他人实施暴力,呵呵)。瑞穗告诉西岛,他是她第二个无法画出的人。西岛的内心始终封闭着,似乎在等着一刻,那个凶手再次出现的时刻……, w" _+ `' {6 e
日本片似乎很喜欢讨论人的心理世界,并且似乎受弗洛伊德影响颇深,残缺的童年经验总是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最后唯一能解决痛苦的手段,或许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吧,就是“爱”,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用最原始的感情来治愈伤痛。有时,我无法弄清,日本人到底是阴暗面多一点,还是阳光面多一点。似乎总是将人物降低到最阴暗的部分,然后像救世主一样,用最原始纯洁的感情来唤醒他。
, o: R- f8 _7 f好像扯远了一点,再回到“颜”。“颜”的题材很特别,同样是警察剧,但它将着眼点放在了罪犯素描画像上。警察向来看中的是证据,对于绘画这种无疑总会加入主观影响的技艺,不会太看重。但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技艺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要记下一个人的容貌,或许人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照相机。但越是先进的技术,其实有时它的限制条件也是成正比的。譬如,你无法对一个已死去的人,或是一个不在现场的人进行照相,这时我们就要重拾古老的技艺——绘画。画像中不仅会包含画师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会包含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有叙述者的话),因此不同的叙述者,可能会画出不同的画像,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剧中的瑞穗在画罪犯的同时,也在感受叙述者的感情,点滴线索往往从中浮现。
& q) [3 k! P V1 D7 c在剧中,还有一些小插曲很有意思,譬如瑞穗与西岛的对话。他们二人俨然已经成为一对好搭档,但在两人互相启迪时,每当西岛准备说到有力的结论时,瑞穗总是把话匣子给抢过去,开始滔滔不绝,西岛怎么也插不上话,那种无奈的表情真是超级可爱。等到瑞穗讲完后,西岛总是会郑重警告:不要把我的话抢光!瑞穗也总是很诚恳地回答:好!却总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9 w; q5 W& `8 c$ Z* l9 e" Y2 S n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剧的片头,我认为做的很好。几位主要人物的“颜”一一呈现,配以铿锵有力的钢琴伴奏,简洁明快,却令人印象深刻。
/ x2 W, f- |0 z. z+ p" R* I5 F& K; _
【遨游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