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僧》&《春夏秋冬又一春》
, X2 i* s* D& _+ k' _; F! L; J- U: e- B+ e
来源:蛊民朗朗的声色札记
0 \3 v; p* O: S- m, _2 A作者:朗_朗 提交日期:2004-06-29 02:25 1 G" `* p: H$ G8 t& P
4 t/ o% ]5 G9 {% O8 ]1 t/ i??
: X" P) _: J* Y; f3 b, J7 E; W6 p: e??, ^5 `" d; N2 _' t5 }
??引言﹕开初考虑把《冬去春来》与《童僧》放在一起写。动机单纯,因为两部电影里饰演老僧的是同一个演员。 这並不代表它们是同一模式的类型片。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导演者本身的意义。后者是朱京中七年磨一剑的作品﹐而前者为金基德的一贯的情色路线﹐画上了一个微妙的句逗。
6 g! Q3 A. I- Q/ u??* o3 b, M6 P8 _% @0 |' X* p
??正文﹕
1 P% n2 \4 m0 t1 j4 `+ c8 g/ u2 @??' w2 v! P% ?. i' C. m) K$ }2 \
??《撒玛利亚女孩》为金基德赢得了柏林银熊奖﹐成为他导演生涯的一座里程碑。但是私下认为﹐真正令观者对其刮目的﹐却是这部《冬去春来》。并非之前对导演的能力有所质疑﹐而是看清了从情欲的帘幕后走出的金基德﹐摆脱了俗世的雾障、洗尽了铅华的面目。+ W% W. i3 k( p% |/ g
??寺门吱呀﹐和着季节错落的节奏﹐悄然开合。在影片的开头﹐心下倏然安静了。写意的远景美仑美奐。四季的流转在意象化的运镜中平滑地演进。金基德对于形式感的讲究经得起严苛的推敲。唯美如他,才会精心打造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寺庙。一如《漂流欲室》中的浮屋,这座建筑再次勾勒了亲水的金基德埋藏在意识深处的海市蜃楼。虽则耗资不菲,却终究没有辜负导演的苦心。+ L9 u' v( Q' J% {2 S+ q( N
??导演需要的是个与世隔绝的出尘之境,镜湖斗室不由自主地与尘嚣划清了界限。安静地有些令人窒息了。乌飞雀走﹐了然无声。未谙世道的小和尚与老僧人苦伴青灯﹐坐看风生水起。4 S; _, l) y2 Y. W, b
??《春》的帷幕拉开﹐小和尚出现。谁也无法预料等待他的会是深重的因果﹐他就这样步履轻盈地踏出了人生的虎度门。不得不承认金基德的天份。可以将最致命的破坏力融在最为平和冲淡的影像叙述之中﹐小和尚在这一章节埋下了报应的孽根。然而金导演的镜头处理是充满童趣的﹐质朴得甚至令人生疑。小和尚将石头缚在鱼、青蛙与蛇三只动物身上,终令其死去。他是那样天真﹐那样不经意地犯下了杀戒。仿佛一切顺理成章﹐几乎使我们忘却了游戏背后的纵欲本质。影片很快进入了自赎的主题﹐老僧将石块背负在小和尚身上﹐命其亲身体会涂炭生灵的苦痛。于是我们知道﹐佛性与人性的争锋﹐必然在这部影片中纠缠不清。
# x) f; x1 z4 S' o3 r?? 《夏》中﹐青年的主角引诱驻寺少女做下男女之事﹐犯了色戒,最终背叛佛门。老僧未加劝止﹐临别赠言﹐“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之后一语成谶。本章中的一个细节值得琢磨﹐小和尚因为目睹了山蛇的交媾而思凡。这是对今村昌平《楢山节考》中情节的引用﹐而金在影片中对蛇这一动物意象的利用则超越了今村﹐这在本文中稍后会谈到。# ?1 @3 j/ N6 |' C4 M
??《秋》,十余年后,年届中年的主人公不能忍受妻子红杏出墙,杀妻后逃回寺庙(杀妻的细节是金导对其情色传统的不离不弃﹐在本片中已处理得相当隐忍与克制)。主人公在老僧感化下归案服刑,老僧自焚圆寂。
0 z+ e, |7 C% V2 e* u??《冬》一节,主人公出狱﹐继承老僧的衣钵,潜心佛法。蒙面女子带来一个婴孩(据推测女子应为主角未死的妻子),而后弃婴沉潭。主角彻悟,背负石佛登高﹐以求灵肉的解脱。石佛从山上滑落﹐如同西西弗斯的自赎。! \& ~: T9 \! j( C' f% A* P3 T
??《又一春》,主角与童僧开始新的生活,一日童僧贪玩,将石头塞入鱼、青蛙和蛇的口中……
: w/ e) P2 W: x, h??《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的原题﹐似一道佛谒。因果与轮回﹐记载了一个僧人命运的编年史。这部充满禅意的电影没有坐以论道﹐而是致力将佛理物化为镜头﹐格物于自然之中。动物成为这部影片中不可忽略的隐喻性角色。穿插在主人公的人生四季中。狗﹑鱼﹑龟、公鸡﹑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蛇﹐蛇是贯穿了四季的动物意象﹐它同时担当了受难者(春) ﹑引诱者(夏) ﹑羽化者(秋) ﹑引导者(冬)的角色﹐在片中可谓功不可没。) G1 V. A$ V; C$ _' Z1 }) ?
??2 m, l( J6 {, d b3 J0 b- w$ R. |
不同于《冬去春來》的空灵与写意﹐《童僧》更加写实﹐基调更加入世﹐也温暖一些。这样的题材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朱京中也因此在日前落下帷幕的上海电影节拿到了最佳编剧奖。
* l; _3 ]" A5 x' _! B/ ^/ v??也不同于《冬去春來》的旷日持久﹐《童僧》截取了一个小和尚生活的横断面﹐仅仅一年。这一年的断代﹐是小和尚成长历程中的一枚切片﹐经年重复着一个主题﹐盼母。4 T" @& a( ^# E! W
??樵夫叔叔说,风铃花开的时候,也是母亲归来的时候。很欣赏片中设置了樵夫这个角色﹐他成为童僧都宁与外界发生联系的一道桥梁。更成为都宁在师父之外的一位人生导师,他的随和善良,甚至于变通与世故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和尚。吸引着后者对世俗的向往。他对佛是敬重的,他积极地担当了童僧佛性与人性的调和者。然而佛与人的悖论是他终究无法参透的,他最终的徒劳令观者都为之感到痛苦。8 ^$ i$ R5 ^' T! O: ~ Z2 Y# ?( u
8 h+ [% h( c. h( X2 ?$ p
??说老僧为樵夫的对立面未免有失公允。比对乐水的金基德﹐朱京中的《童僧》如同乐山的仁者﹐时时可感到其有容乃大的胸襟。作为都宁的师父,老僧的严厉是出于传道授业的责任感。而他作为人的一面,却时时笼罩着宽厚与慈爱的光晕。对于他的两个徒弟入世之举,他甚至是放任的,而又总会悬崖勒马地说教﹐让观者也为之迷惑。最触目惊心的是他对性的态度,他和徒弟共浴时,娓娓道来一个叫做金莫的和尚享受性爱又不为性欲所俘虏的故事。观念开通得令人咋舌,有些接近于密宗的教义。他甚至借钱给大和尚去城里割包皮,朱京中将这一细节处理得不动声色,但是其中富于喜剧性的颠覆意味却令观者了然于心。2 |* W' O+ f ~8 @: q1 Q
??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僧内心的交战﹐他出于对都宁的爱护﹐埋藏了后者的身世。他时时与幼小的徒弟谈禅论道﹐如 “枫树下的巨石是在心外还是心中” 之类﹐而都宁的愚顽似乎并未使他生出被辜负之感。他的执着在片中是有些突兀的﹐却为片末的一幕积蓄了巨大的张力。
6 n1 C+ D; J1 Q9 g E, k( A??都宁终究没有在晨钟暮鼓里循规蹈矩。他由于杀生﹐失去了被城里的妇人收养的机会。他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他朝思暮想的母亲是个犯下色戒被逐出山门的尼姑。师父的劝戒听来如同残忍的恶咒﹕你必然要清偿前生所带的业果。影片先前明快的节奏戛然而止﹐露出了沉重苦痛的底色。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佛欲度众生于苦海﹐童僧都宁却以单薄之躯承受与生俱来的苦厄。影片中最让人动情的是他追逐野兔的情节。他犯下杀戒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母亲做一条兔毛围巾﹐却因为最动人的初衷陷入了求而不得的因果循环。
; f8 t0 _% f9 _! w6 n' `??这时听到了都宁含泪的控诉﹕我整天闻着香的味道﹐我快要晕倒了。师父平静地说﹕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对你很好﹐但是如果你观察这个世界﹐会发现充满了可怕的报应。于是明白了师父终日对都宁灌输佛义的苦心。0 |: m( h; z! b% q3 T; u
??然而不堪重荷的童僧终于选择了离开﹐他双手合十﹐对樵夫叔叔道﹐请平静地留在这里﹐我﹐也许不再回来……会走那条起伏的路。( j5 V4 W0 s+ w1 X
??本相无相何来示相﹐诸常无常毋须守常。唯其如此﹐有了关于一个僧人命运的编年史与断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