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yesoryes ; ]& g/ b" |9 K9 h" U1 U2 o: k
& Z& H" t. s R1 t; C. L+ E 出于对《八月照相馆》的尊重,我用了两天时间断续地坚持看完了《春逝》。这部片子之漫长超过了我的耐性,最终却又在意想不到之处结束了。
( S' G6 ~* Z' I- \8 @2 N 不是不喜欢那种淡淡的风格。淡淡的色调、淡淡的风、淡淡的酒……这一切都是我所喜欢的。比如《击浪青春》,人淡如菊,情感也在似有似无之间飘移,却总有那么一丝丝难以言喻感觉悬在你的心尖。比如《四月物语》,樱花如雪,少女的眼眸与初恋的萌动,都溶在那一片春天的雨水和花瓣之中。比如《情书》,春雪初崩的恋情,有一搭没一搭地开始又结束,窗帘在阳光下飘动,少年的身影充满了光影。
# N0 c" D& I6 T在某种程度上,《春逝》有点接近这种风格。但又不完全。再仔细吟味,不仅是不完全,而是本质上的不一样。《春逝》的基色是淡的,风景和声音都是淡的,但这是另一种淡,是纯粹为了淡而淡,是淡到有痕迹的淡。在这种刻意的淡里,情感的进程却是太浓了,浓得如此孤立。) N% c& B* [; _+ w; m! T, t
一个纯情的大男孩和一个世故的小女人,刻意地去捕捉声音,刻意地在雨天思念,刻意地相爱再刻意地分开,一切都太刻意了。大概是为了追求一种风格上的东西,导演刻意打断了情节的流畅,安插了李尚优的某些家庭琐事,主体是那个患老年痴呆症的奶奶。《春逝》造成了两个断点:李尚优和韩恩素的世界、李尚优的家庭世界。这两个世界互不相干,也跟其他所有的世界不相干。这是两个断裂的世界,自生自灭,被导演的视线屏蔽起来,与外界隔开。几乎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进入这两个断点,乐评师只是勉强粘贴的一个因素,所谓“爷爷的外遇”的来访也显得刻意为之。没有理由的相爱导致没有理由的分手,尚优只能怀着没有理由的伤痛,去做一些没有理由的事情。老年痴呆症的奶奶灵光忽现,说出了深刻的话:“女人就像公共汽车一样,走了就不会回来了。”《春逝》拥有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两个弱者互相救赎。5 F" ~, h! }$ l2 w2 h) Z1 k) P
《春逝》就是这样一部刻意的片子,而我排斥一切刻意的东西。
! G2 a, T* W; s8 f 留下来的是一些细节。许秦豪对细节的把握仍然是独到的、充满感觉的。
2 Y$ h5 z* X6 J9 O6 E7 W3 K在夏天的一棵大树下,从来没有一起唱过歌的两位阿公阿婆在一起唱起了歌,阳光从他们的脸上拂过。这个细节充满了无意义的美感,以及可以直接拂试的质感。
+ B" T, o2 `8 }/ U# |下雪的冬天,檐角挂起的风铃。那是一条青色的鱼,在雪中游漾,发出轻泠的声调。喜欢这种素净的美,雅致的美。
7 a5 L. f, {0 D, X最后的一次见面,尚优站在人行道中,带着他那从内心生长出来的笑容。模糊的景深里,是恩素的背影。她忽然驻足,回过头来,望着尚优。他一定感觉到了,却没有回头,依然是半侧着身子,微笑着,有种大彻大悟的喜悦。最终,他也回过头去,只是挥挥手,做一个告别的手势。而恩素一直是模糊的,看不清她的表情,只能读到她背影的形状和脚步的节奏。这是全片最为美好和最见功力的一个镜头,心头掠过轻微的痕痒。: I- q2 E1 |8 W) D; {
这部片子也许早一点结束会更好。或者就结束在最后那次见面吧,不必再去到麦田,不必再刻意去捕捉声音——真正的声音存在于内心,而并非来自外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