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民俗论坛2 Z6 u2 a' E! t F1 Q, V
韩国的祝祭与日本的节日
* f3 u5 x y" b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 竹田旦?
0 g' V: i( Y* ]( j0 A 苑 利 译
0 m+ Q1 j0 k' E- K a2 F一、由电影《祝祭》想到的?9 \. S3 j- L% z4 V4 n
前些日子,我看了林权泽先生导演的电影《祝祭》。这
: F; p* t R7 ?# |6 [2 n部片子在报纸上获得好评。在大学,也成了同学们谈论的话题,
: K1 W. B- O% ?* x+ E$ F: C有些人说,它比该导演此前创作、后来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影片
9 c5 U# i) d7 Q& ^《西便制》(《悲歌一曲》)更有情趣。我以为这部以丧葬仪式
. V! |, y- u& w- I' {为主题的影片之所以吸引我,完全在学术方面。我劝妻子一同去
0 Z* m6 }5 h8 F. N% G& x* a了久违的影院。这里宽大的银幕更具视觉冲击力,效果也比家中! V# X& Z9 w9 J: n& u7 M/ c2 o
的电视好得多。? Q* n7 Z0 Q& u, |- u* C- l5 M
1 ^0 \: l9 o; T1 O( G
故事写的是在一个临海的小渔村,一个老妇人被病魔夺去
' s8 l6 u7 x) V了生命。这一来,原本非常平静的小渔村立刻起了变化,汇拢来+ z$ I% w& c6 n+ R( ^3 m
的女眷们簇拥着遗体,毫无忌惮地放声痛哭。这哭声向外人传达
4 Q3 Y9 ^* P# I# N着自己的哀思,哭声中,亲族之间的恩怨、男女之间的纠葛被淋
2 w& V# o0 i' y; @ i7 x9 o5 H' b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厨房,在庭院,人们准备用餐,开始忙碌
- q2 }+ r; y0 b2 v, {起来。不久,吊唁的客人和村民纷纷沓至。亡人是个著名作家的1 r( _3 \0 Q( k# T
母亲,所以也惊动了中央及地方的要员。?
/ N- F; x o' n% B" E! V& ]- o0 X2 d0 d ^, ~! g, ^
时光流逝,夜入三更,人们举杯落盏之余,有的已是横躺! M8 c7 \, C5 e3 w/ A) j8 V7 v
竖卧,烂醉如泥。但也有人或醉心赌牌,或大嚷大叫,或出拳动
2 L8 V& X. e0 y手打骂起来。丧家乱哄哄的,一片狼藉。?0 F; X+ y1 ]- L4 e4 f
_+ T z) |* O3 g: J' L
天亮了,送葬的时刻到了。人们抬着棺舆,排着队列,唱
* a/ F5 m& L# d& `( s( U! U# P5 j着挽歌,向墓地进发。下葬结束后,回到丧家的人们,将死者的
! c c2 s8 o- V9 o+ x+ d遗像安放在灵堂,最后照纪念照。大家神情凝重,照相人的一句
- r1 @3 G+ A# @2 v玩笑,才把大家逗得笑了起来。活动结束了,小小的渔村又恢复! p# j9 O; b' Q w
了往日的平静。? 主演安圣基是个非常诚实的男子,吴贞孩的身0 ?7 l. o, u! X5 C Q, d8 h
上散发着可爱的美,我一直被故事吸引着,直到剧终,心绪仍无& m4 v6 o9 j+ p' N3 D: Q; y* T l
法平静。过了许久,我才找到了作为研究者的我。作为电影,这
, p9 L# q) l0 b6 q部片子是很有趣的,但我始终怀疑像这样一部片子怎么能叫- O* e! U# v8 b3 o
《祝祭》?这由哀悼贯串始终的葬仪用“祭”字表示尚可,但为什
# |8 t5 R8 D5 S+ l4 ?5 e, }么非要在“祭”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喜庆的“祝”字呢?我以为韩
( S5 ~* p- o, \6 M* F7 Z+ `国有必要对“祝祭”这个词进行反思。?/ f# M- U# }$ ]* f
3 K0 K4 \: d0 u" P8 w/ i' Y* C二、韩国的祝祭?
+ P& `4 X5 l4 Y+ S4 G' y
1 N; ?/ }) f# Z “祝祭”一词,在韩国并不是家喻户晓的生活用语,而是作
' i3 E( n) h y5 {1 Q4 _3 X为学术术语在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个学术词汇。汉阳大学赵兴胤4 Y8 Q: B( q" S# Y
先生的《民族文化与祝祭文化》?①的解释是:“我们将为喜庆
* @" B4 M, u! K3 Z/ v) ^事或祭祀活动而举办的大规模活动,称之为祝祭。用韩语固有的
$ A8 {0 p7 \2 O a词来说,就是大巫术、大宴席或群体游戏”。?* P P$ j8 e1 C( M' `7 K& J; ^* E2 N+ X
) a3 i, ~6 T0 U7 i( | 韩语的喜庆事或祭祀,相当于日语的“祝仪不祝仪”或汉语
k. a1 x$ [) O1 b: Q& q- U的“红白喜事”。在前面提到的那部片子里,将葬仪标题为
0 U9 X: O; F! J$ n“祝祭”并非不当,大型巫术活动也具有大节日、大庆典、大型游, |" Q; @: M+ t3 D! ]! p# z/ k
艺等含义。“あそび”这个日语词,在现在特指游戏,或是一种娱" ]& s7 n3 ^% _: W
乐性很强的活动,但在民俗用语中,则有“娱神”一类的含义,即
6 ~' `+ r3 m9 R# k9 A( f与神事活动密切相关。?
4 b/ V# j( `" i% w2 B" Q$ j$ Z; ^9 U0 M* c& ?: d$ U
当然,这么说也许过于简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韩国中央, C- _# ~7 {5 H4 T6 P4 _; ]9 s( _
大学郑炳浩先生的论文《乡土祝祭的现实》?②。郑先生认为,
7 E+ T8 a2 C7 O- m1 F% b1 v3 U7 q祝祭的形态可分为国家支援型乡土祝祭与以村落为单位的民间祝
3 }" J, \ f% W2 E: X M祭两种。?
1 Z6 @( E7 P( Q+ t: E3 a2 i0 ~ v
5 ~* N( [( k, G5 Q1 S. m(一)国家支援型乡土祝祭的形态:?. g" M8 S6 _, @ Q! r% k
1、祭仪——缅怀历史人物的追慕祭,农耕仪式的再现活动,城隍2 n. L# f \' B( r" v j
祭,巫师跳神。?
: C7 o7 S0 ?: j! U8 P) L2、游行活动——灯会游行,假面游行,行军,管乐、打击乐大游
1 w! v. C6 {3 n/ _行。?& u% w9 q. r; P& s/ a8 x; P& x6 u
3、民俗演出——农乐演出会,秋千会,清唱汇演,时调汇演,风8 {, S" u+ ] H) `- o1 t& k
筝会,百日场(过去朝鲜乡试的一种)、书法比赛,摔跤比赛,射箭
2 r. [) D# A4 @比赛,国乐比赛,踢踺比赛,跳板比赛等。?
) ?' x0 r1 [) m6 t. U2 }4、纯粹艺术类——大合唱,舞蹈比赛,插花比赛,写生比赛,摄: l L! o$ l5 R; d2 b
影比赛,戏剧公演,音乐会,辩论会,美术展,文学沙龙等。?7 @. m$ c* B* D2 i
5、群体游戏——动员学生与当地人参加的拔河比赛或运动会。?; P8 r$ a5 a# ~8 e9 L- I
6、其他——耍火把,演艺,赛歌,赌博以及搞好酒店、饭店及小5 G9 P2 G$ Y6 k( N% A: k
摊小贩云集的集市等等。?
2 q( M2 ^+ w, y2 `6 N# V0 m
+ L& `( Y- I2 b5 ^9 B(二)以村落为单位举办的乡土祝祭活动内容:?' V7 g7 p! s2 B ^' y3 q% Y
洞祭(村落祭祀)活动内容包括:以洞祭为基础的农乐(踏地神)
* x3 Q! e! d& a$ Q, a$ O! _及拔河,为祈求农渔丰收的巫术祭仪,以及节日活动中的作为游戏的9 s5 V* T4 R4 G. `; H( b8 `
歌舞酒席。总之,乡土祝祭与国家支援型乡土祝祭一样丰富多彩,从7 L; \6 ^% \) G2 T( P' U
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直至体育竞技都包括在内,是一种综合性的
% q8 ~# W5 ?1 V5 z& _. _节日庆典活动,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它是在以村落为单位的乡土祝祭的7 \6 k' }8 T) ]0 N; }5 U2 }6 [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有自己的特点。这两种情况与日本的节日和文! e; X) P) O) z7 |
化节比较类似,也就是说,韩国的祝祭与日本的节日基本一致。?
/ c, _% Q" O6 Z2 P0 s
) G2 [9 }& [+ ^* D# k1 P三、日本节日与文化节?
2 T# B9 g- r: p8 k8 ?# J
( I2 c( M2 C+ q) M3 `4 ] 近年来,在日本,传统的节日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节日的起源原来是全体村民春天向村落守护神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夏天祈求作物生长顺利、无灾无害,秋天感谢农业的收获和村落的平安的神事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里的神事成分渐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的逐渐增强,而且,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已经变得非常艺能化,而成为一种可称之为艺能民俗的东西了。即使现在,在农村的社区节日中,非常具有乡土特色的东西也不少,其中,被指定为国家级的文化财、受到了来自国家及都道府县、市町村落等地方自治团体的保护。这种情况与韩国乡村的社区节日——洞祭、堂祭、堂山祭没有大的差别。?
+ g6 e5 s2 i- S) V* L2 ^' N2 j% K2 x* p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都市化,各地传统节日的维持也越发困难。特别是在人口移动较大的都会,对古香古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执着追求不能说是很强的,古老习俗在不断消失。因此,国家和自治团体也不断在为住民提供更新的文化活动,并冠之以“××文化节”或“××祭”一类的美名,有的学者干脆将这种具有现代大都会风格的节日活动统称为“祝祭”。?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日本政府主办的文化节活动。?
! ?! ]7 `4 d1 D3 K* O- y/ l- M" g' t8 f; c. Y% x4 q, E. w/ @
由日本文化厅主办的国民文化节。其目的在于追求心灵的充实与生活的融洽,为在基层文化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文化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个发表、演出、交流的机会,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新文化的创造,振兴乡土文化。这种文化节每年在各县轮回举办,第12届国民文化节于1997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的十日间在四国香川县成功举行,活动内容有34种之多,民俗艺能方面有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短歌、俳句、汉诗、茶道、花道等,丰富多彩;就连音乐方面也有国乐与洋乐之别,包括吹奏乐、合唱、歌剧、爵士等。这里不仅有大人的节目,也有面向小观众的节目。其情形与前面郑教授在《国家支援型乡土祝祭形态》一文中提到的情形类似,只是在日本缺少体育竞技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要回避每年在各县举办的国民体育运动会的缘故。?
! L6 K! v' T5 I! j0 F2 C
. N @2 X2 q5 k M; ~ 由政府制定的文化活动,内容也不一定都如此繁杂。如有一种叫做“地域传统艺能祝祭”的活动,这是基于1994年制定的《启动地域传统艺能,促进地方观光旅游及相关经济发展法》,以振兴地方观光业及商业为目的而实施的文化活动,第5届祝祭民俗文化节于1997年5月23日至25日在岛根县举行,其节目以乡土特色极为浓厚的民俗艺能为中心,在两个分会场分别举行,这次活动共上演了18个节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8种,县级3种,市街级2种。此外,从韩国邀请来的韩国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晋州剑舞、鼓舞也受到世人瞩目。除主要活动之外,友情出演的情形也不少。此外,还有男女老幼自由参与的市内游行,有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体验角”,有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风味土特产品的“美食角”,真可谓创意无限。这次的“地域传统艺能大奖”授予了两个团体和两个个人。可以看出,在运营方针上,与韩国“全国民俗艺术竞演大会”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个活动以交通部为中心,商业部、农林水产部、文化部及各地方的有关部局也参加了运作。同时,作为出资单位,还设置了财团法人地域传统艺能活动中心。?- p. H4 C" y6 v# X6 ]3 p1 A
此外,文化厅每年还分别举办“国际民俗艺能祝祭”和“全国民俗艺能大会”,对于传统民俗艺能,前者不仅限于日本国内,同时也邀请了中国、韩国等亚洲各国同行,后者则公演日本国内各地流行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财的保护,振兴地域经济。?, K9 _: t( K8 g
在日本,除上述政府举办的民俗活动以外,由都道府县、市、街道、村镇等各地方自治团体或工商会、观光协会、农林渔业团体主办的活动也很多。它们与其说是对传统民俗艺能的传播,不如说是在创造新的民俗。?, d* [6 K5 W" G( z7 _4 ]" u
作为本报告的小结,笔者以为现代节日民俗,具有以下特色:?
+ u! L: |! c$ i& l/ l) C+ w1?从传统民俗艺能出发,创造出更具新意的民俗活动。?; ~$ v# z- c6 J+ |# j9 J
2?宗教意味趋于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民俗活动的娱乐性、营利性、观光性的增强。4 `% P) `2 U' @4 E% W' l
3?与以往神事活动只有少数人参加不同,现在的民俗活动希望有更多人的参与。?
, i+ d$ |& [) l* H- ]: g' g4?从单纯的观看向积极的参与方向发展。?0 H% O4 ?; E2 x
5?由静态向动态发展,基本上都采用游行的方式进行。?! ^4 \& L' N* r/ l
6?在新的活动中,往往回避“××祭”这样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称谓,而增加了不少具有西洋色彩的节日称谓。?* w. E0 {! s& k+ N' h
7?有的学者将新的具有都市特点的节日活动称之为“祝祭”,这一点与韩国类似。?* { \' w. Y! E _3 h/ o" ]6 ]
8?活动内容形形色色,涵盖了艺术、文学、体育等各个领域。?& \0 w' _7 F% ` Q: D' E
9?活动主持者及运营经费有依赖地方政府及地方自治团体的倾向。?7 |* D1 ]2 p U- X
10?由地方政府主办的节日活动因不一定合乎住民意愿,所以往往是短命的,很难维持下去。?. }- ?; q! D. L, j& F
11?近来,被称为“××祭”一类的名称在社会各界有扩大的倾向,如在大学有“大学祭”、“学园祭”,自治团体及社会上有“××周年纪念祭”等。?
. g7 s$ g3 C9 P1 j6 {# v0 ~12?在被称之为“不祝仪”丧事方面,也有回避“祭”字的倾向,在佛教仪式上多称“供养”、“法事”、“法要”等,而“亡人祭”、“亡人祭祀”及“先祖祭”、“祖先祭祀”一类用语,主要流通于学术界。
) t! R. |9 ~" D7 d! S& x% l' m; y0 I2 I& a( W$ P; d8 W
http://64.233.161.104/search?q=c ... %BD%B1&hl=zh-CN
" F( m$ b$ j# r3 G1 o9 T m4 `; ?) w7 g) u7 q6 y- z9 `5 v% Z
[ Last edited by 阿韩 on 2004-7-10 at 04:20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