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V. 徐俊英---你的名字,叫做“矛盾”
2005.3.1
[mid]http://222.122.5.17/musicdbr/0/179/h0179453.asf[/mid]
隔了很长段时间,几乎以为自己不再写得出关于悲歌的东西。因为什么?因为徐俊英,因为你已经太疲累、太纷乱的世界,我怎样忍心使自己同样过于纷杂难理的思绪付诸于你呢,如果有人以为我忘记悲歌笔记了,那只有一种解释,我实在还没有找到足以给你安慰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能够足以剖析你的心情,你之所以流下的那么多眼泪、那么多哽在心间喉头的疼痛,以及偶尔展露的,只对一个人展露的笑容。我的俊英,今夜,如同无数个夜晚一般来到我的思想里,就一次,就今天,我不要做自己,我不要理智驾驭,我想做第二个蕙仁,我想说出她也并不知道,许多人并不领会的,那一个你。
我叫你作“矛盾”。徐俊英,你够矛盾了。在这之前,我以为自己并不懂得何为“矛盾”。在你重遇蕙仁的一刹,你眼底充盈震惊,是疑惑吧,许多人只见到了那深不见底的“难以置信”,甚至压制着即刻冲泄的怒火,但在那一秒,分明地,我可以看见你眼底的欣慰,丝丝入扣得,眼神点点得,扫过去,是布满血丝的、含泪的双眼,那样小心翼翼地,生怕打碎地望住眼前的她。明明是你的女人,不能上前握她的手吗?不能紧紧拥抱她、告诉她,你的境遇吗?当然可以!但,你是徐俊英。徐俊英,和朴蕙仁一样,都不是普通的人。可是,想到过吗,在你不让自己碰碎它的时候,它早已揉碎了你的心,这样不要紧吗?我从不以为你是软弱的男人,许多人对我说,俊英啊,骨子里脆弱,我对他们说,哪个男人没有脆弱,任何一个人都有紧紧设防住,保护住自己的一块秘密基地。如同悲歌里的小木屋,那是徐俊英最脆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事实上,他曾有过可以去倾诉的地方吗?他的朴蕙仁真正懂得他的生活、听过他内心的呐喊吗?我不以为。
俊英,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总是一方面以积极的姿态迎向狂风暴雨,另一面委婉地幻想生命出现奇迹。那是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吗?我多不愿意那样形容。可是,我的俊英啊,在你的感情世界,为什么总是与幸福背道而驰?而我不要一味怪罪命运,在这个人类存在的世界里,如果人不能掌定一次自己的人生那活着的价值同意义呢?徐俊英,须知命运对待任何人总不会似切蛋糕般匀出最合理公正的一块。给你的,或者小于其他人太多太多,但稀贵的正在于那份唯一,弥足珍贵呀!我爱你,徐俊英,因为爱你,我竟然越来越不介意许多人揶揄你,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命轨迹,何须多言。需知时间多宝贵且美好,帮我们留下多少珍稀事物、多少世间难得的记忆,俊英,你当然无须他人知道,时间本该花在自己认为最值得把握的地方。所以,在你们重逢的时刻,你选择默默地,独自承受。酒精在麻醉,而醉得是眼睛吧,醒的呢,那是完完整整的一颗心!“请不要责怪我有多么矛盾”我的思想里一直一直在重复又重复它...其实你比任何人清醒吧,俊英。她哪里还是需要搀扶、需要你遮挡雨滴的小女孩?需要你喂饭?需要你的怀抱吗?“如果她,在另个男人身边生活得很幸福,那么...”俊英啊,那么你才放手的。如果那个温暖的港湾能够有可能超过遮不过风雨的小木屋、如果你引以为珍宝的“信”和一枚细小的介指有可能抵不过昂贵眩目的钻石呢,那么,还有微笑手套,允诺的温暖毛衣。如果这一切一切都抵不过一幢坚实安全的别墅同一架弹出她梦想的钢琴呢?那么,是否,徐俊英该换作“车俊奎”了,该收拾起温柔的步调、隐藏起深沉的感情,用冷漠、用苛刻,以最大限度的、冷血的脸庞对待梦里也无数次渴望燃热她的心,燃亮她的眼的女人。很痛吧,俊英。我知道,“隐藏”是个难题,但你那样冷静沉着地办到了,难道你不够坚强果敢吗!难道冲锋陷阵,脚踏地雷的男人才是勇猛。不,在我眼里,最刺痛的话轧在爱人耳边连同轧在自己心上,心比耳优先!好比最柔软的棉花里轧着针挤出了血还必须赞那是鲜艳的调色,“‘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这就是爱情.’俊英,或许我会为这句话爱你至骨骼!”真的,沉陷于爱你了。这样的我,却并不觉得苦涩,想说呢,是否像你的感情,长而劳累,却不苦涩。我是那么不愿意,别人用“苦”去形容你的爱,我相信你始终带着一份至真的甜蜜在爱着,那样才不苦,是吧?
而疼痛当然会有。没有疼痛的感情,不算是经过打磨,够得上实足坚韧的感情。而徐俊英的感情,早已经历过风霜雨雪,荆棘藻泽地打磨,在往后,你还会惧怕吗,是的,我好惧怕,命运会以最后最致命的一击,进行最后地“试验”——死亡。生离,已经过,死别呢?不敢去想,你双眸深处又将呈现何种念想?何种......只想留住,那个落雪夜里,不停说着“蕙仁,做的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我绝不会放掉那样的你,那个徐俊英挣扎地颤抖的声音却怎样都不说出口的“但是,但是我...”
俊英,你想说的是“但是我舍不得,我需要你”!
[ Last edited by babyface on 2005-3-2 at 10:31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