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人去韩国,我要去哪里?
5 _5 u1 |) W( c9 A! O4 j + \5 Y! X' b4 f& S0 P, V& e
答案是:光州.前提一定是:一个人. ( O) ^* _/ o5 W* {9 K* T
; |0 Q6 t6 k" m' ? 关于光州,关于历史......我无话可说.能说什么呢?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不,那都不是历史. 2 V+ p1 a0 g6 V) O1 C
8 [3 @! d9 X- A) W- Y! p) g8 X 对于历史的亲历者,总有着隐形的顽固,于无形之中推开后来者,好象在提醒各位:走开,你现在所看到的不是历史.而那些亲历者本身,也会对于过去有着冰凉的恐惧和虚妄,那些明明是亲身感受过的,口耳相传许多年的,终于放在阳光下,也会让他们眯起眼:不对不对,不是这样......
' F; @% U0 U( Q Z) s0 d- ^
' }2 P `( e2 Q7 ^% M9 n 回过头,去看别人的身后路,尤其敬畏。因为他们的某些选择和坚持,敬重;因为他们的某些勇敢和愤怒,畏惧。 . l7 p2 v' X1 q
/ Y& A: g, w5 H5 X( n
在一个小朋友推荐我看《古老的庭院》时,还未意识到,原来是改编自那本书——多年前在图书馆里的一本书摘上看到过的。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在出狱后,已然不适应现实生活,他看着电视上教家庭妇女烹饪的节目,潸然泪下。只因为他想到了在狱中绝食的感觉。短短几段字,把绝食的骇人痛苦写到......让我在图书馆独自颤栗。那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换句话说,那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
" ^ S& @9 t, u( ~ ? 7 t( L U5 J+ g+ T
所以,在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观片的感觉是“闷”的时候,在看到某牛人稍带不耐烦地指点什么什么是“败笔”的时候,都没有削弱我对它的小心翼翼——我根本没有把它当作电影来琢磨,而是一段历史的某个镜像,需要安静、完整地独自品味。 ! ]4 k( M" m$ h7 |7 F2 C
1 |, {% Y4 m5 m5 R6 d$ u1 g
我想它被改到不是本来面目。这里所谓的本来面目,是说那本同名小说。但是,需要表达的和倾诉的,并没有因为改编而淡化。插叙和倒叙,并非完全是花哨技巧。男主角经历了数十年的牢狱之苦,回到一个陌生到有些荒谬的世界,过去和现实的恍惚交杂,是必然的吧。男主角出狱后已是满头华发,而他的母亲却依然一头青丝。“白发人”和“黑发人”的混淆、对调,让人无法不感慨,究竟今昔是何年?尤其,现实是那么让人失望,故去的“战友”隐在墓碑之下让人怀念、变得世故的“同志”一脸疲态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逝去的爱人只能在回忆中浮现、未曾谋面的亲生女儿让他微笑却没有立即相认。 ' ^/ ~' d: x; V2 }5 \: P
* v- I3 Z' D3 K8 D+ P
他后悔了没有?年轻时的生猛、无畏,在多年的压制下,是不是消失了?他失败了没有?当年这些年轻人献出生命和灵魂所争取的,有没有被他们自己所遗忘、放弃?
+ S) J! j( z3 ` 3 p2 V4 a( G! q' q' ]
岁月,只用是非来衡量,孰是孰非,哪里能说得清。只是最后的那副铅笔画,把两个人的人生,不,是一代人的人生,全都凝到画布上:作画的人,是画中的人;观画的人,也是画中的人;逝去的人,是画中的人;留下的人,还是画中的人。
9 L( h. m1 n3 ^# Q; ~6 S1 B, |' H
! G; \& b1 V5 Z' }% l( e# [ 看着那幅画,看着那些人,突然觉得,足够了......) _1 g3 \2 P1 k: H
3 m2 W( ?$ n) f1 N4 i[ 本帖最后由 Mello 于 2007-5-6 21:4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