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音变原因的讨论:
Wind亲的发言:
她引用Wendy文字部分:
话题回到音变阴谋这里,与上一页分析的一样,原来明圣大妃命人将我国出产的岩盐覆于磬之上,岩盐的腐蚀作用强,久而久之,磬必然变声。为五音七律之首的磬变了声音,其他乐器必然跟着溃不成音。
然后也分析了磬发声的原因:
独这一段,我认为不是这样,磬片发音高低,是以片的质量形状为决定因素,如果有人在片上用盐水涂抹过,水干后盐就残留在磬片上,改变的磬片的质量(重量),使音发生变化,并且盐残余不易被发觉。之后用水刷洗,盐很快就溶解掉了,磬片恢复正常,看乐儿版第七集中字,好像也是这个意思。产生音变,之后复原,更容易让人感觉是上帝之手在操纵。如果是岩盐的腐蚀作用,磬片就不能再复原了。并且我还是认为,如果是腐蚀作用必用酸碱,盐是没什么腐蚀作用的。
这一切均在假定演奏前不进行调音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基本可以成立。
呵呵,老人家看剧,凑个热闹,没什么精力仔细的研究,提个看法供大家参考,不敢说对了。
我也做了一点分析:
看了之前有亲的发言,提到岩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不具有腐蚀性,觉得分析的有道理。但是细看同伊相关集数中的细节,还是觉得有疑点如下:
一、同伊第一次看到击磬乐工对磬捣鬼,是在她待在乐器库内干杂活的时候,那时候整个仓库都很安静,同伊也在安静做事,没有发出声响,击磬乐工刚进仓库时,并没有发现同伊,就开始往磬上抹白色粉末状物体,结果同伊做事发出声响,让正在干坏事的击磬乐工吓了一大跳,受惊的结果是狠狠骂了同伊。同伊只当是老乐工的情绪化,并没有在意。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二、同伊第二次看到击磬乐工,是在她因为疑心,去查探情况,结果被大妃娘娘派来的人抓走,扔进了西人一派作案的现场小柴房内。在小柴房里醒来的同伊看到了击磬乐工,想要晃醒他,结果发现击磬乐工嘴角流出鲜血,试一下鼻息,已经断气。根据尸体状况和嘴角流血的颜色来看,推断是被毒杀的。为自救,同伊开始想各种办法逃跑,再加上听到屋外有人要进门拷问,知道来者不善,同伊开始积极自救,为了寻找工具,打开了击磬乐工尸体旁的草袋,倒出所有东西,找出锉刀。这时候镜头给了一个特写,有白色块状物出现。
三、同伊逃出后去找捕盗厅的人,却挨了棍子,因为尸体被转移,现场也被打扫过,没有发现同伊所说的任何迹象。官差认为同伊捉弄了他们,所以给她闷棍。同伊还是不甘心,又去告诉黄直长,结果被黄直长痛骂,说不会有人相信贱民所说的话。同伊还是不甘心,跟踪杀手后,发现了他们的行踪,第二次发现了白色块状物;又去犯罪现场小柴房,结果在那里遇到了肃宗大王,同伊带着王来到杀手所在的院落外,第三次看到了白色块状物。肃宗大王一眼看出是出产于我国的岩盐块,由此断定主谋不是一般人。在古代朝鲜,能用得起中国进口物品的人,绝非等闲之辈,非富即贵,很有可能是富贵双全之人。同伊和大王隔着院墙偷看,发现杀手将一个包袱弃于地上。同伊踩着大王的后背,翻过了院墙,想去拿证物。可是此时肃宗大王认为应该由他去拿,理由是他是男子,应该去做危险的事。于是肃宗大王去拿证物,却拿散了包袱,将岩盐块撒了一地。直到徐龙基带人救驾时,肃宗和同伊得救,肃宗才将岩盐块交给同伊,告诉她这是证物。
这里有一个常识,磬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磬上放置任何东西都能看出来,因为在演奏时,磬是放置于相关架子上的,也有竖立摆放的,还有先悬垂的磬。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诗经·商颂》中,有“□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记载,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从以上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磬上覆盖任何物体,都能被人发现,更不用说是粉末状的物体,若是覆盖块状物呢,就更摆不住了。或者说,放了东西之后,一敲就往下掉,问题更大。同伊第一次看到击磬乐工的行为,之所以击磬乐工被吓的那么厉害,是因为他在干坏事,自觉心虚,害怕做坏事被发现,以为有人知道,结果发现是奴婢同伊,一颗心放了下来,反应才那么大。也就是说,同伊看到击磬乐工的行为就是在破坏磬,镜头拍击磬乐工是中景拍摄,画面显示的很清楚,击磬乐工是在往磬上覆盖白色粉末状物体。
分析到这里,疑点就更大了,如果证明岩盐无腐蚀性,那么磬是怎么变声的?按照磬的制作原理来看,只有磬的表面或者内在发生问题,造成残缺,才会改变发音。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岩盐。
岩盐是氯化钠的矿物,通常又叫做盐或石盐。它是最丰富的蒸发岩,在海水中沉淀的顺序上,是在石膏和硬石膏的后面,因此,常常在岩盐之下找到石膏和硬石膏。有些地方岩盐不纯,和石盐互层还有其他沉淀矿物,方解石和钾盐以及砂子和粘土。
既然提到岩盐是从我国进口的,那么来看看我国岩盐的主产地和岩盐质量如何:
中国青海现代盐湖中有些石盐呈球珠状,特称珍珠盐。集合体呈块状、粒状、钟乳状或盐华状。石盐是典型的化学沉积成因的矿物。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常沉积于各个地质年代的盐湖和海滨浅水湖中,与钾盐、石膏等共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以柴达木盆地最为著名,四川、湖北、江西、江苏也都有大规模的石盐矿床。
以上资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岩盐的纯度问题。肃宗时代是我国清朝康熙年间,我国的岩盐是否真的纯度那么高,真的没有任何伴生物?从以上资料来看,各个出产地的岩盐都不可能做到高纯度。那么来看看岩盐的伴生物的主要成分钾盐特性:
钾盐成分为KCl,常含溴、铷和铯。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常为致密块状集合体。无色透明或乳白色。玻璃光泽。硬度1.5—2,比重1.97—1.99。解理完全。易溶于水,味咸而苦涩。钾盐是含钾矿物的总称。按其可溶性可分为可溶性钾盐矿物和不可溶性含钾的铝硅酸盐矿物。前者是自然界可溶性的含钾盐类矿物堆积构成的可被利用的矿产资源;它包括含钾水体经过蒸发浓缩、沉积形成的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如钾石盐、光卤石、杂卤石等)和含钾卤水。铝硅酸类岩石是不可溶性的含钾岩石或富钾岩石(如明矾石、霞石、钾长石及富钾页岩、砂岩、富钾泥灰岩等)。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是可溶性钾盐资源。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钾盐可以分为可溶和不可溶两种,既然后来肃宗大王丢入水中的岩盐能够尽快溶化,可以断定的是若是我国出产的岩盐,所含有的成分里肯定有溶于水的钾盐。可以缩小范围,只看溶于水的钾盐特性:
可溶性钾盐矿物
可溶性钾盐矿物包括自然界形成的各种含钾的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硼酸盐以及含有钠、镁、钙的复盐。它们可以成为无水化合物或含水化合物,其中有的还含微量的Li、Rb、Cs、Sr、Br、I、B等元素。主要矿物有钾石盐、光卤石、钾盐镁矾、无水钾镁矾和杂卤石等。
看来钾盐有若干种类,逐一列示后,排出溶于水的类型即可
1.钾石盐(KCl)
化学组成:K 52.4%,Cl 47.6%。常含液态和气态包裹物:主要是氮,其次为碳酸气、氢和甲烷,有时含氦。机械混入物常见NaCl和Fe2O3。类质同象混入物常为KBr(0.1%以下)和极少量的RbCl、CsCl。
结晶形态: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或立方体与八面体之聚形,集合体常为致密粒状块体,有时具层状构造。
物理性质:纯钾石盐无色透明,但由于杂质污染可以呈红色、玫瑰色、黄色、乳白色(含细微气泡)。玻璃光泽。硬度1.5~2,性脆,比重1.97~1.99。解理平行极完全。有辣味。易溶于水,具吸湿性。
2.光卤石[1](MgCl2·KCl·6H2O)
化学组成:K 14.1%,Mg 8.7%,Cl 38.3%,H2O 38.9%。含少量类质同象混入物Br(0.2%以下)、Rb、Cs(万分之几),偶含Li、Te。机械混入物有NaCl、KCl、CaSO4、Fe2O3、粘土、盐水滴与气态包裹物(N2、H2、CH4混合气体)。
结晶形态:斜方双锥对称形式。晶体极少,多呈致密粒状块体,脉状光卤石呈纤维状。
物理性质:纯的无色透明,常因含杂质而染成红色、褐色、黄色。新鲜断口玻璃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而呈油脂光泽。硬度2~3,比重1.6。无解理易碎,断 口不规则或贝壳状。具极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味辣苦。发强荧光。当溶于水中时发出特殊的碎裂声,这是因为含有处在高压下的气泡所致。
3.钾盐镁矾(KCl·MgSO4·3H2O)
化学组成:K 15.7%,Mg 9.8%,Cl 14.2%,SO 38.6%,H2O 21.7%。
结晶形态:单斜晶系。单晶(扁平状或柱状)少见,通常为细粒块状集合体,有的在空隙中呈纤维状。解理沿完全。
物理性质:无色,但常常被其中所含铁质染成红色或灰黄色。玻璃光泽。硬度2.5~3,比重2.15。易溶于水。味苦咸。不吸水。
4.无水钾镁矾(K2SO4·2MgSO4)
化学组成:约为K2O 22.7%,MgO 19.43%,SO3 57.87%,含少量的溴。
结晶形态:等轴晶系,三角四面体对称形式。晶体少见,常呈粒状块体或分散的颗粒。
物理性质:浅灰至无色。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玻璃光泽,性脆,硬度3~4,比重2.83。晶体中常包裹石盐、硬石膏及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缓慢。稍加热即变白。
5.杂卤石[K2MgCa2(SO4)4·2H2O]
化学组成:K 12.9%,Mg 4.03%,Ca 13.29%,SO 63.73%,H2O 5.98%。
结晶形态:三斜晶系,轴面对称形式。但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粒状块体,或呈纤维状、片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有时为白色或微带浅灰、淡黄、肉红,有时也呈砖红色。玻璃光泽,但常常是暗淡无光。硬度2.5~3,比重2.72~2.78。一组柱面解理完全。略带咸辣味。溶于水而剩下石膏。
6.钾镁矾[K2Mg(SO4)2·4H2O]
化学组成:K2O 25.69%,MgO 10.99%,SO3 43.67%,H2O 19.65%。
结晶形态:单斜晶系,柱体对称形式。一般呈块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或淡黄色。蜡状光泽至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味苦。硬度2.5~3.0。比重2.201。
7.软钾镁矾[K2Mg(SO4)2·6H2O]
化学组成:K2O 23.39%,MgO 10.01%,SO3 39.76%,H2O 26.84%。
结晶形态:单斜晶系。柱体对称形式。集合体呈细粒或纤维状。
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或白色,由于含杂质,有时也具浅红、浅黄和灰色。玻璃光泽。具苦味。易溶于水。比重2.1,硬度2.5。
8.钾石膏(K2SO4·CaSO4·H2O)
化学组成:K2O 28.68%,CaO 17.08%,SO3 48.75%,H2O 5.49%。
结晶形态:单斜晶系,柱体对称形式。解理平行和完全,清楚。集合体为板状、叶片状。
物理性质:无色,或因含有杂质而具浅黄色和乳白色。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2.5,比重2.579。微溶于水。
光性特征:二轴负晶,重折率为0.018。
从以上八种溶于水的钾盐来看,几种常见钾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易溶于水,具吸湿性,并且晶体呈现立方状。若是岩盐中含有吸水性的钾盐,就能很快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缓慢溶解。盐中含有水,有腐蚀性,其中又含有钾盐成分,腐蚀性会加倍。这样看来,西人一派是利用我国出产的岩盐自身具有的特性进行乐器破坏。但是,腐蚀物品,需要时间,这就是为何在演奏之前几天,击磬乐工要事先抹盐的缘故。腐蚀磬,需要的是时间。腐蚀之后,仅仅短时间发声,还没有异常,可是如同从前一样连续演奏,问题就出来了。时间一到,立即奏效。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4-21 10:1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