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了《一枝梅归来》,响应楼主号召,来报个道。
6 d" n' L }7 n. ^. y6 p9 }, c5 |8 t8 O2 s
首先,故事的背景。/ `4 G( z) r l4 K! \: ~
有一个年份可能是在那段历史中不得不提到的。1644年,满清入关,定都中原。在剧中的后半部,提到了一个人物,昭显世子。故事中是在沈阳,如果去过沈阳故宫的话,会发现比北京故宫简约了好多。而据史书记载,多尔衮在同年的11月9日,在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了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1645年3月,世子被送还,同时清朝还减少了朝鲜的岁贡。摄政王原本想用亲和力来化解1627和1636满清对朝鲜发动战争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问题。随行的清使勒令仁祖出城迎接‘天使’到来。这让忠于明朝的两班朝臣更为愤恨。5月21日,世子被宫人投毒暴毙。11月14日,清朝册封仁祖为新世子。
6 o! ]4 o- ~% }: \$ C1 R. y从这一段动荡的岁月来看,本剧背景是基本符合史书记载的。8 M1 ?3 S, s2 Y% O& ]" j6 R
* j- f$ m6 y d' z/ F- [ Q1 j9 p% K
其次,人物的比喻。" ~0 ]9 G' m! c$ g6 Q
一枝梅的身世暂且不谈。想先说说石英和达善老爷。士大夫达善老爷在临终前做了一件事情,把出身贱民的石英认作义子。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件大事。石英自是感激涕零,日后也遵循了义父遗言,完成了传记。史书载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即便是在满清执政期间,亦将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由此还引发了1650年的六使诘责事件。直至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才放弃北伐计划。然而朝鲜对明朝的追思活动一直持续至李朝末年,1704年甚至设大报坛祭祀。当汉人还沉湎于乾嘉盛世,朝鲜已有这样的感慨“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此言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要去过韩国的华人,都能亲切地感觉到’中华制度’。回顾本剧,这一对人物设置,是否有暗喻的成分?倘若有,那么也是符合历史变迁的。
6 y1 @4 f6 h, ~+ i- f& s4 e, k$ t8 R
*岁月亲,这是今天的作业。先交给你。很开心,有这个让我们认识的平台。回见。3 ~' O1 B- D- Q: E2 m- T8 O8 x g
/ t5 ?' c% }1 H1 H b
[ 本帖最后由 d7老七 于 2010-3-11 00: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