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线看得一头雾水的结果...
重看第4集时发现一处细节。张贴大射礼通告时,出现了年代背景。
+ c1 _' p. X1 v0 Q; W2 U& s' r: a5 y故事中的大射礼于“庚戌”年举办,经查为1790年,即正祖14年。
: h% Z2 |8 r$ {3 }2 W6 g于是允熙之父金承宪死于1780年,即正祖4年。; g( d1 e. S5 a) D" S# q' g
/ |! j2 s( ^; N) C
关于朝鲜党争和荡平政治,自己继续做了一些功课。
$ k1 f P* I% n$ G2 o桀骜对佳郎说的那句“老论祸害朝鲜”并非没有根据
9 t8 q$ ^9 u5 E历史上,朋党之争确实被视为古代朝鲜百年的痼疾。% e1 h+ s8 d0 J1 Z2 k3 n3 Q) U, j
8 u( d$ K3 @: v n! C$ G' k' m网上看了一篇长文,自行删编PO上来与众位成均馆学员共勉~ 7 o( }. V/ h7 x' C6 a
, V/ G& M+ w/ V有关古代朝鲜的党争与荡平政治. Y5 M4 \/ G* q7 I
; |* m4 {; E+ N+ s0 h( r3 C. `
内容删编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f9d861d184254b35eefd34d3.html" ^+ A) t/ `1 _
+ }9 B" @8 h% r9 F/ t; t6 H6 h! D% ]
东西分党与南北分党6 y; C( c, ?+ L G5 l+ w
! w6 M2 _0 U. F% s; @1 O' U
朝鲜的儒学者由于利害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不同,逐渐出现了分党的倾向。到了宣祖8年(1575年),出现了东西分党。1 y: N3 O5 Z: o; w* G! C$ t, C
% b1 x. r0 `* {8 x. C {, l当时分裂的两派的首脑,一家住在汉城西边,另一家在汉城东边,就有了西人和东人之分。东人后来又出现了南北分党。1592年爆发了壬辰倭乱,历时7年之久,1627年和1636年又有两次胡乱,朝鲜国力凋敝,党争也更为复杂。北人党分化出大北和小北,此后大北又分为肉北、骨北、中北三派,小北又分裂为清小北、浊小北两派。大北和小北之间的倾轧反目,多番复杂的斗争最终导致大北没落。& f3 D L/ i9 N
& H3 @7 Y" P1 |: X' Y5 S肃宗(1675-1720)上台后,南人曾短时间掌握政权。但后来肃宗对南人专权逐渐厌倦,肃宗6年(1680年)将南人赶下台,西人重掌政权,史称庚申换局。
2 \( e: }% K8 P' W2 g& e8 a/ l
% Z" M( t8 x, k6 a# t, d6 F西人分裂为老少两派# ~7 `/ I) v3 p* r ]* V
* `/ E: D7 o' `
西人掌权后,西人老派领袖与同党少壮派不和,结果西人分裂为老少两派。
/ i( b, V: M* B8 [/ G" i7 e
6 e/ \7 l" L) T! C6 K; {庚申换局之后,西人分裂为勋戚派和清议派。勋戚派的代表人物都是享有高位的年长者,在驱逐南人过程中立有功勋。少壮派则通过主导清议而发挥影响。当时勋戚派想彻底清除南人势力,巩固西人的权力基础,而清议派则不愿意与南人结怨太深,要保留自己的清操,对勋戚派的独断专行也很不满。
3 Q- K' f0 X* i- F: I$ I+ d
5 Q/ t# d3 D6 J! P肃宗15年(1689)重新起用南人。南人中的过激派要乘势肃清西人,而党内也出现不同意见,南人又分为清南和浊南。肃宗20年(1694)西人的少壮派执掌政权,老论、少论之间的倾轧日甚,一起一伏,政局不安,但是这期间南人并未形成大的势力。
# }# W; n8 @: X8 ?2 ~4 m% V2 {/ J( S5 H P9 q( E
到景宗(1721-1724)时期,因景宗生性柔顺,且多病无子,老论派四位大臣提出要速定国本,在景宗元年册封王弟延礽君为世弟(英祖)。少论派反对,认为太早。由于四大臣主张由世弟代理政事,被指为四凶而遭流配,此后其他老论派也被一网打尽,史称辛壬士祸。此后少论得势,南人也与之气脉相同。' w) ~4 ]! U9 n: z* q$ o& M5 P
# {; C6 L5 H' e
景宗在位仅四年就死了,英祖即位。到英祖(1725-1776)朝,少论势力在经受过几次打击后没落,老论派掌握政权。 ]$ I# Y+ R! W6 {2 b' o% R
+ L6 K# x8 C: C5 o& j
正祖之前的荡平政治1 g0 C% \4 n2 G) V1 r
5 ~* x9 K3 U' Y% ?1 I( T
18世纪前期,朋党政治发展到顶峰,经过一系列的政争,最后演变为西人老论的一党专制。对于朋党的对立、分裂与没落,以及走向一党专制的演变结果,当时许多人表示担忧,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朋党被视为国家百年的痼疾。此外,朝鲜后期身分制开始动摇,为荡平政治的出现提供了社会背景。
4 z2 }3 |( S: D! f3 w
! w& ?/ [& V+ @' e, I随着党争日烈,反对党争,要求以国事民生为重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出现了荡平论、荡平策,习惯上将朝鲜王朝的这段历史称为“荡平政治”。
+ G7 ?4 |1 {: Y% G& Y- w: Q& Q/ S: g; n6 Z* ~5 H) H
肃宗六年(1680)庚申换局之后,西人重新掌权。当时围绕对南人的处罚问题,出现了稳健派与强硬派之间的对立,于是有人提出荡平论,以调和两派对立的局面。到1689年己巳换局发生,西人失势,而南人重新掌权,而1694年又发生甲戌换局,南人再度失势。
G0 X9 W; T+ U1 y( `
+ I2 v, X- }1 P( Z9 v经历了这几次换局所带来的政治动荡之后,荡平论正式被作为一种政治运营理论被提出。这时期大体上讨论的是西人和南人的荡平问题,可是在甲戌换局之后,南人几乎全被排挤出中央政界,所以在肃宗朝后期讨论的主要是西人老论和少论之间的荡平问题。在1716年丙申处分之前,大体上是在少论的主导下进行的,而丙申处分之后,老论一党专制政局出现。
+ L; Z/ |' d. M4 o- g4 F
' v& B2 A: b! M# W( q. e英祖在少论政权下即位,第二年起用因拥立他为王世弟而遭受惨祸的老论,少论和南人被赶出中央政界,出现即位后的第一次换局。4 A" I* ], }/ F7 J
0 h4 Q2 v0 Y& x* n
经过多轮残酷的较量,最终少论和南人激进派彻底没落。英祖五年(1729)之后,荡平成为政治运营的主要原理。
& c- ]' s' K8 }# l
) n* g1 C+ x) g% K' `9 c( t当时在各党派内部都产生了主张打破朋党,实行荡平政治的人,这些人的言论被称为缓论。而那些坚持朋党义理高于荡平义理的言论,被称为峻论。当然,峻论中也有一部分人不反对荡平,但是认为荡平论不能损害峻论的立场。
b/ ?6 Q ]: K* L/ M3 L" s% y X9 ]- W! h; R
英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余年,英祖的孙子正祖(1777-1800)继续推行荡平政治。
9 W* ^! z! P/ R* R j0 n5 l$ i) T4 D6 }& M: B7 u# \
正祖时期的荡平政治
; r* G4 w! h: C5 ^+ M+ c, S; N/ A; T9 |( Z( V- b
与英祖代不同,正祖代更重视峻论荡平论。因为英祖年间实行缓论荡平论的结果,导致士林不再重视义理,权臣和他的追从者隐瞒自己的党色,一起加以推荐,实行互举双对,表面上看来是荡平,实际上是谋求私利。不仅不能消除党争的弊端,反而威胁到王权。( H; }* \8 q3 _+ T
7 ~ k7 Y9 u* g& H正祖在英祖五十一年(1755)开始代理听政,从这时开始就宣布要在峻论义理基础上实行荡平,即不是混沌的荡平,而是标榜义理的荡平。
2 {% T+ r4 ^0 Y; t7 s Y9 `$ ?0 N
: S, U+ x3 E5 e; g正祖四年(1780),少论峻论势力增强,成为掌握政局的中心势力,而与老论清流系政派保合,推行荡平政治。到正祖十二年(1788),老论峻论再次掌权,与南人清论(清南)政治集团相保合。这是正祖时期荡平政治比较成功的时期。这时期再次加强宰相的权限,实行政治改革,再次废除吏曹郎官通清权,强调建立以国王和宰相为中心的位阶秩序整齐严肃的政治制度。正祖还扩大庶孽许通,改革奴婢制度,废除政府帮助追回逃亡奴婢的奴婢追刷法,实行辛亥共通政策,承认都市出现的新的商品流通体制。这时期正祖还设立了奎章阁,提倡文体反正,实行成均馆大司成久任法,以加强对官僚势力的再教育,培养新的官学风。
# x* \; ^/ }+ b5 \1 K+ [) Z
: n( ?- ^- ]5 U7 l4 C2 |在正祖死之前一个月,即正祖二十四年(1800)五月三十日发表了《五晦筵教》,阐述了自己调剂峻论的荡平政治理念,但是也表露出不能原谅导致思悼世子死的老论,要重用南人的想法。距发表《五晦筵教》二十多天后正祖突然死去,野史传说正祖是被毒死的。正祖死后,老论僻派势力联合贞纯王大妃(英祖的继妃),一举打破荡平政治,政局为老论僻派一党所掌握。但是老论僻派政权也只维持了六年,以后又陷入混乱之中。在收拾混乱局面的过程中,老论系王室外戚集团形成,进入势道政治时期。+ |- \! l1 E( H3 x3 }5 S' t% t
9 |7 c/ o& M4 E" P
七十余年间的荡平政治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肃清党争,只是没有再发生以前那样的惨祸而已。4 |( B% k6 }0 U2 y$ n- c
-------------- H8 }3 o; F' j+ U# w
另外,隔壁楼的U大也已经PO了一些此剧的历史背景~
Y2 X) t* I& V. R% N
5 x8 C; P8 p4 L# Z* r' b8 z' {" }3 \ B# ~原帖由 ulysess2009 于 2010-9-14 17:15 发表
* R* B1 J B8 g+ H& Y大概理一下成均館的政治鬥爭背景(小齊幫助鄙人增廣見識啊):+ H! b z! J! u6 `
金允熙所属的南人派,自肅宗時期(正祖的爺爺是英祖,英祖是肅宗的兒子)的張玉貞倒臺后,勢力一蹶不振...
0 R) z; _3 s2 Q( J2 M
; ]# w* A X2 \- J3 z& c原帖由 ulysess2009 于 2010-9-15 07:10 发表
* O7 x% t- N4 A' k$ Z; M★李朝时期的成均馆
% k: J) R6 ], G7 L5 F4 a与明清政府六部对应,李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其中礼曹“掌礼乐、祭祀、宴享、朝聘、学校科举之政”。全国最高学府为成均馆,亦即国学或太学,为正三品衙门,级别高于明清国子监 ...
0 z- s6 {" H' ][ 本帖最后由 hohomania 于 2010-9-22 18:2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