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verland , Never Be Back ? --- 无缺观测记④ EP01- 012
太阳之所以热烈绚烂, 是因為它正在燃烧. 而每一颗星球都要经歷从生到死, 由盛及衰的过程, 在一个个循环和週期内, 以丰富多彩的神态迎接生命的祸殃或福祉, 没有永远光辉的可能. 爱默生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似乎也有一句英国谚语叫做,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也许是吧, 就像罗盘上的指针, 在颠簸中颤抖中, 因了神秘磁场的牵引, 躁动而不安地寻找著自己的位置, 何去何从从来都要无以為依, 而情感的碎片可以多么轻易的击中人脆弱的神经, 使我们迷失在没有方向的荒野! 生命的滋味, 一尝到极端, 便是考验内心的时刻. 因此我, 格外欣赏那些热烈而坚定的生命. 他们, 不会停滞, 不会苟且, 不会让自己迷失.
知道姜无缺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吗? 没错, 自由的灵魂! 孤傲, 敏锐, 率性, 卓尔不群. 不是花哨而糜烂的演绎, 不是脱俗而超凡的做派, 更不是别人的吹嘘和自我的标榜, 而是甚至连枯萎和结束, 也要高贵而野性地自我驱使, 自我放逐. 因為, 他是对自我有著绝对主动权的英雄.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 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 我对这腐朽有大欢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 它还非空虚.
------ 野草
恐惧可以有很多原因, 深沉的痛苦, 极致的幸福, 突降的荒唐 ... 陌生, 危险, 变化, 死寂 ... 然究其来源, 无非是两者: 外因或内因. 我想 Ep09 之后的姜无缺, 儘管表面处乱不惊, 但其实是恐惧著的, 他的生活从未安定地不受打扰, 而真正的恐惧并非他人加之, 是来自他的内心: 因為爱情的确信而随之而来的不确定因素感到的不安, 因為对变化的预感和无从準备之间的矛盾的困扰, 因為对自己的勇气和信念难以把握而產生的心虚, 因為渴望爱和幸福的欲望以及逃避伤害和痛苦的本能之间较量的漫长挣扎 ......姜无缺的宇宙, 正在玛丽带来的甜蜜里, 甜蜜之后的不安和恐惧里, 以及因恐惧而生的焦灼和期待里.
而对自由的信仰, 意味著, 只能成為自我的不赦囚徒.
截止到 EP09 的无缺, 让我看到了那所谓 "自由的灵魂" , 昇华的片刻, 绽放起来有多么惊世骇俗的美. EP10 是个转折, 而所幸, 那种 "自由" 是一以贯之的. 而把这种自由的魅力发挥到 Ep10 末的姜无缺身上, 虽看似是对郑仁的挑战, 实则是他的自我宣言 : 我寧愿从来没遇到过一件事, 也不愿意被它的引力扭曲, 被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 使我成為一颗卫星, 而不是宇宙. 我, 不要自己的生命变成别人意志的跑马场! 同样, 我也要你, 毫不规避的看清彼此想要的真实!
恋爱使其成长, 这样的说法我喜欢, 与普通人的爱情不同, 这是一条充满陷阱和考验的坦途, 一个充满祝福的诅咒, 一个告别过往灵魂出口. 但谁说此前的无缺是与现实脱节的呢? 他从来就不是在无忧岛上长大的孩子! 虽然从 17 岁未婚妈妈的肚子里被孕育, 成长的缺失无法弥补, 但作為个滚歌手的他, 还有著舞臺上摇曳时内心的青春节奏; 拒绝商业化的包装时的他, 还有著倔强的不逊锋芒; 被抛弃被伤害过的他, 还有著创造新的回忆的勇气 ... 如果说孤岛上的无缺, 是因為趟不过去浑浊的海水, 而无法与世界真正交流, 那麼领略真爱的过程就是一次与现实的对决. 被一个偶然的插曲决定了命运, 你活在别人的视野里, 但更多地活在自己的欲望里 ... 成為悠游於世俗人间, 永远不褪色的彼得潘, 我可以这样期待你吗, 姜无缺?
>> 爱情的自由: 是人為的选择, 还是註定的宿命?
没有人不嚮往安全感和归属感, 只是要求的程度和追求的方式不同. 对无缺来说, 挑战威胁和停止混乱的办法一向是: 快刀斩乱麻. 相对於 EP07 要求玛丽结束关系的爆发, EP10 的真实结婚生活的提议, 儘管是一样的衝动, 但已然非一种层次, 不是落荒而逃, 而是给每个人, 自由的选择. 而这种自由的前提是, 他已经衝破了内心的一层障碍, 开始认真的对待爱情. 於是, 似乎说不通了, 也许有人会问, 这是在扮演伟大么? 不知道爱情是自私的么? 或者是你自己也没有信心会守护好吧? 而面对玛丽的质问, 无缺回答: 不是把你传来传去, 而是让你自己选择, 是不是真的想要的生活.
当然, 或可把这一段看做是编剧借无缺之口, 让双重结婚生活继续下去的一种手段. 可从无缺的角度来理解, 这种断层式的重大决定, 也绝不是气头上的争锋或荒唐的儿戏. 而恰恰是他决心拥有, 勇敢直面的一种表现. 先不谈这个决定, 回到姜无缺这个人. 似乎之前也费了不少笔墨来描摹他, 可是, 总不能完全达到心中满意的程度, 因為他并不是那麼简单明瞭的人, 需要剥丝抽茧式的理解. 而这一次, 我想说, 姜无缺是个预先洞察了人世虚空的人: "人生有什么了不起"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的" --- 这些话有了感慨时, 谁都可以随便说说, 但姜无缺, 他不是什么哲学家, 也拒绝复杂的思考, 但却用 24 年的时光, 临水照花式的享受著 "孤独的自由", 这种经歷, 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吧? 一个成人固有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 便很难改变, 何况, 固执了 24 年的流浪猫, 要他在受到威胁的状态下保持温驯, 怎麼可能? 同样, 如果敢於放弃 "孤独的自由" , 那麼必然意味著, 有了给予陪伴和必须承担责任的强大外力, 而这份强大的外力, 就是和玛丽的爱情. 爱情的能量可以将人鼓舞的灼热而富於激情, 被改造过了的无缺虽然在思想上情感上都不同以往, 可并不代表他的人生价值观与从前一刀两断. 爱情是双方共同闯的 "祸" , 单方面的失衡从来得不到爱情应有的圆满结果. 玛丽勇敢的给了无缺 "爱的义气" , 作為回报, 无缺给了玛丽 "现实的选择" .
那麼再回到 EP11 无缺的 "让你自己选择, 是不是真的想要的生活" 这个决定 , 表面上是回应玛丽的 "为什么乱说话?" 实际上, 却是 EP10 玛丽那句 "到什麼时候?" 的真正答案. 当一个男人认真而甜蜜的剖白心跡的时候, 他的誓言多半是可信的, 但只限当时. "我喜欢你时, 就不会看别的女人, 只喜欢你" , 哦吼, 这可以算作既 "我也糟了" 和 "我会认真的" 之后的又一句爱情表白了, 不过无缺啊, 这句 ... 很俗. 一般的女孩多半会十分配合的表示满足吧, 可玛丽一句意料之外的 "到什么时候" , 却让无缺前一刻的甜蜜表情换成了掩饰不住的慌张. 如果说爱情里的姜无缺, 还有什么逃避的话, 唯一让他心虚和尷尬的就是这一句 "到什么时候", 既不能油头滑脑地搪塞过去, 又无法违背真心许下永久的约定. 南怡岛依偎时那句 "是你的话, 我觉得可以哦" 只是特定情境的產物, 而真正的无缺和玛丽, 都是尝过生活甘苦的人, 双方都没有确信可以相依為命到老的那份篤定. 无缺尤甚. 而拖延和含糊其辞, 是更加不负责任的表现, 就像面对玛丽爸的反对 "唯一的方法是真心" 一样, 对这份爱情能走多远, 只靠无缺一个人的答案是不够的, 因此, 他把另一半决定权给了玛丽.
而同时, 郑仁也用那些夹在书页间的便笺, 暗示了玛丽, 还有重新衡量和选择的机会. 看似一切又回到了最初, 选择权依然在玛丽手上. 可落下了的苹果怎麼可能再回到树上? 已经发生了的爱情, 也不会因為被动的环境而改变了方向. 选择是移植的根, 而宿命是固有的根. 哪一个会胜出, 已经容不得他人的 "希望" 去左右了, "真心" 才是最后的强者. 就像想做一件事, 却因為顾虑而犹疑地询问别人时, 其实希望从对方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一样, 当无缺把玛丽 "推向" 郑仁家的时候, 已经从心底裡盘算过最坏的可能发生的几率, 带著并非 100% 的把握去主动改变, 从这种意义上看, 无缺对爱情的自信, 是有某种好的预感的成份的. 儘管他还是会表现的很吃醋, 很气恼, 很后悔那个衝动的决定.
对於对进化中的无缺, 爱情是什么呢? 勃朗寧夫人的十四行诗里形容:
从今我徘徊在我生命的门前, 再不能一人私自驱使我的灵魂.
我為自身祈祷著上帝的慈悲, 他听见的名字却是你的, 他在我的眼裡看出了两个人的眼泪.
>> 梦想的自由: 是笔直的坚持, 还是圆融的守护?
相比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爱情交通事故, 在戏剧里, 无缺的音乐梦想似乎更接近现实. 像完全无缺这样坚持摇滚是唯一灵魂的独立乐队, 现实中也一定有一批货真价实的文艺青年, 坚守著不被主流商业音乐招安的傲骨. 而这样的乐队, 註定是无法大红的, 一旦迎合了大眾口味, 便不再是独立摇滚. 如果把这样低成本小製作的作品当做 "事业" 的话, 没有多金的家庭背景, 多半都会坚持的很辛苦. 比如 EP09 中那酒馆中乐队成员的讨论, 关於女人, 生活, 金钱, 婚姻, 不能妥协的梦想和无法调和的现实, 是这部青春喜剧里真正属於年轻人的沧桑和沉重. 这让我想起王朔的一段话: "我很媚俗. 我的很多作品也表现出这种倾向, 我过去不以為耻, 当然, 我今天也不以為人为了生活而搞一些偽艺术是可耻的. 我觉得生活是第一的, 活下来是第一的. 每个人都得活下去, 没有人会为了艺术而饿死." 和这种态度截然不同, 生為 80 后的完全无缺乐队, 无法接受出卖摇滚精神, 把 "涂满了奶油的蛋糕" 式的情歌当做敲门砖. 这中认知某种程度上是对无缺的误解, 可在其他成员眼中, 似乎与 "小眾" 绝缘, 就意味著滥俗. (真是愤青来著 @@)
EP12 被讽刺被指责的无缺, 一个人坐在乐队的 "专属酒馆" 的 "专属位置" 时, 背影尤其落寞. Leo 问: 无缺哥是不是生病了? 如果不是生病, 怎麼会想要去做抒情歌曲? --- 是啊, 无缺的确是生病了, 而且是无法治愈的病! "到死都会做摇滚" 的姜无缺, 会写 <Hello Hello>, 是因為想著玛丽而创作, 不知不觉改变音乐风格, 只不过遵从自己的内心而已. 如果爱情也是一种病的话, 无缺已经病得快昏迷了. 然而, 这对於 members 来说, 是一种无法理解无法原谅的错误, 甚至对无缺本人来说也是羞於坦然承认的错误.
为什么会写这种歌曲? ---
再怎麼说也是电视剧的 OST, 多少应该具有一点大眾性吧?
也不能一直在那种连暖气也没有的房子里挨冻过日子啊!
对於无缺的回答, 起初, 我真的不能理解. Leo 那个 "出卖了摇滚" 的罪名太过分了, 為何不坦白承认, 摇滚歌手也可以触摸到音乐里柔和甜美的部份, 摇滚歌手也可以為爱情尝试 bllad , 摇滚歌手也会嚮往温暖和平静, 摇滚歌手為商业化运作考虑不代表放弃挚爱的梦想 ... 为什么不辩解, 姜无缺?!
"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也不知道这样下去可不可以. 真的不知道."
说不上为什么, 这一段里迷茫地坐在那裡思考的无缺, 没有情绪紊乱的眼泪, 也没有深沉凝重的皱眉, 却让我真的喜欢并重新审视这个人物. 不知道, 不明白, 是偽装的还是真实的, 是对的还是错的, 我在做什么?! 被改变了的无缺, 臺词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反复的自问 "在做什么". 徐雋和 members 都说过: 你真的变了, 姜无缺! 我想, 连苦涩都说不出, 只能一再叹气的无缺, 那时, 也一定在问著自己: 我真的改变了吗? 这种改变是我想要的吗?
无缺, 我没有资格教导你, 但我可以告诉你, 还能这样迷茫著, 至少你算幸运的, 起码你的年少梦想可以坚持 10 年, 没有被学业杀掉一半, 又被婚姻杀掉另一半, 你还有热情有空间可以為音乐而全身心的创作, 你还不至於多年以后有了钱, 有了闲, 却没有了梦. 而梦想, 从不是一个完美的摆设花瓶, 而是动态的花开花落. 我想, 无缺坚持的音乐梦想, 不应该是以绝俗的品味自我标榜, 而更為重要的是诚意的态度, 用简单原始的情感去体会, 用质朴感性的方式去表达. 如果说变化, 从那首也是同样受玛丽启发, 同样旋律悠扬的 My precious 开始, 我想大家都能察觉到和 My bus 的明显不同. 姜无缺, 或者从未改变, 或者一直在追求新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
而乐队成员的愤怒和担忧正是来自对 "变化" 的不安. 音乐风格的改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让他们无法接受的东西, 而是与之相关的改变, 在悄悄的进行. 比如自我坚持的 "品味" 也有动摇的可能 , 来自他人的 "评论" 会使自身受到的压力 , 以及本能地对 "变化" 本身的抗拒. 不过 "出卖摇滚" 终究太危言耸听了, 何必把把过往当做神坛上的祭品顶礼膜拜? 何必把未来当做矫情的象徵而一杆子打死? 有时当你过分的坚持, 需要捫心自问, 我的坚持是为什么?
而我希望, 这个答案, 对无缺来说, 是用心去做的音乐.
基於这种态度的适当改变, 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只要你依然坚持, 和徐雋一样, 我也是你永远的粉丝.
不知何因, 明明戏剧风格开始轻鬆化, 漫画化了, 我却越写越沉重了. 难道是过度詮释了吗? 我也分不清, 有几分是為无缺而写, 有几分是為写而写.
其实原本想表达的东西并不是以上的文字, 怒其不争! 而有限的文字能表达的, 相对於心中汹涌而不停顿的想法来说, 又多渺小, 微不足道. 试图细緻完美的勾勒最初的念头, 却最后走偏了方向. 就像我们的思想是流动的, 抓不住的一样, 变化的无缺, 也在每时每刻流水一样追不回. 我最爱的无缺, 是前 9 回, 似梦似醒的他, 每个场景, 都被一张张定格, 烙印在脑海裡. 而 9 回后的, 梦醒了不知道是不是就意味著是失去了最初的诗意? 比起暴风骤雨般的高速运动, 他的步伐是放缓了的, 渐渐地, 更接近现实地变化著. 而世间最可怕的就是这 "渐渐" 二字. KeunSuk 同学说 : 无缺会在梦想和现实间成為强大的彼得潘的. 我也希望如此, 即便梦醒了, 我也希望, 你的心中, 永远存一个无忧岛!
[ 本帖最后由 櫻之荼蘼 于 2010-12-16 13: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