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940公里的距离 9 L2 f6 n9 q" @* W* F+ d( k6 u
, l* g. b2 z$ g$ F5 W& [20世纪70年代,韩国电影逐渐走向兴旺,但当地电影院仍以放映外国影片为主。
3 w" j: j- K3 b
5 U5 T0 ]3 ?3 `6 _7 r 940公里的距离——写在韩国电影放映百年之际! \" e% b+ [! x3 j" Y
$ @6 d3 H7 @& x- W( m■ 不可不知
: @% F* X4 V( d! g$ N7 M) D) o7 O5 c 韩国电影八大动力
6 w2 A: `6 e( c' Z* r. m: ? G0 ~ ★Screen Quota: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韩国政府内部对此制度一直存有争议,文化部坚持其配额比例,而经济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当年在竞选纲领中曾明确表示:“电影配额制将持续到韩国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40%。”现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维持既定比例。/ X# y" |. L& u3 K5 a$ X! O
★光头运动: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因为剃光头在韩国是极强烈的抗议形式,而此活动又为全韩国影人集体参加,所以被世界舆论高度关注,韩国政府在极大压力下,决定继续Screen Quota政策令韩国导演士气大振,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契机。2 T; W! w) Q0 k, y& J: Y) b
★《生死谍变》:韩国导演姜帝奎1999年根据南北分裂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上映22天后打破韩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纪录,上映57天后,打破《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电影票房纪录,为韩国电影注入一支强心剂,引发了韩国人对本土电影的热情。此片使得进入韩国电影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从原来的15%增加到37%,直接导致了韩国电影重整旗鼓。由于《生死谍变》是“光头运动”之后第一部大型制作影片,被视为“带动了韩国百年影业迈向新里程”,也被看成是“光头运动”胜利的标志,是Screen Quota制度继续存在下去的动力。3 O" K* v0 O9 Z# l7 O
★电影振兴委员会:韩国非官方性质的最高电影主管机构,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元的预算。振兴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汉城综合影城和韩国电影学院3个主要单位,其下再分成9个委员会,主要执掌有政策拟订、振兴产业、辅助金审核执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国内外行销推广等业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协调政府和电影人之间的矛盾而威望大涨,韩国独立导演金东园、赵成丰因为放映电影《红色》被抓,正是其出面协调才得以出狱并促成了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
* ]7 Q' |, `4 t" j* o8 [+ n1 k5 H ★李昌东:韩国著名导演,2002年凭借《绿洲》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3年3月出任韩国文化部部长,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导演身份出任文化部长的人。他的上任,被看成是韩国电影的胜利,肩负着维护Screen Quota制度和比例的重任。) O' _8 k' }; k' m* H3 v
★电影等级制度: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以电影等级制度代替。该制度在法律上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全民可以观看;12岁以上可以观看;15岁以上可以观看;18岁以上可以观看;限制放映。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也不再限制。/ B" B# ~7 _/ F1 d# A5 R$ m
★电影辅助金:政府交给电影振兴委员会分配的辅助电影的资金。其辅助金主要发放对象是电影学院学生和进行独立电影制作的导演,用以进行实验短片、纪录片和艺术独立电影的制作,最高可申请4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270万元)或制作费30%的辅助金,资金无须归还,也无须以奖项和内容上的附和为回报,主要目的是增加年轻的电影人成长学习的机会。一般商业电影则无辅助金可拿,但可以申请无息或低利率融资贷款的方式“借”钱。6 M: u6 k( k7 a, ~2 O$ {
★釜山电影节:1996年,金大中竞选韩国总统的施政纲领中提出“支持发展韩国电影的宣言”,并将之列入竞选白皮书中,其中第五条便是“筹备釜山等各式国际影展,争取国际认同、促进交流”。釜山电影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8届,虽然名义上是“国际”电影节,实际上是为本国电影的向外扩张搭建良好平台。釜山电影节为韩国独立电影等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 Y, Q) `5 D# }
+ E) e2 |3 c/ x3 x3 W) n8 r O你那里几点?中韩电影进化过程对比
& [: M+ l" a: v- P 《帝国时代》的游戏里,两个玩家的重要比拼指数就是演变的时间,从黑暗时代到最后的帝王时代,演变时间越快,你所拥有的综合指数也便越高。中国和韩国的电影进化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对比,从变化的时间和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5年之内,韩国电影可以超过100年的中国电影。- j; ]" m% W$ p
" P; g. k( O% ?# T2 M! Z 在韩国采访了10天,林权泽、李昌东、姜帝奎、金基德……甚至韩国电影振兴科的科长都说,他就在韩国负责电影事务,到现在见到的大导演都没有我多,我们应该是他们所知道的、世界范围内如此系统地关注韩国电影的第一家媒体。可当姜帝奎、朴赞旭、李廷香都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应该躺在哺育了韩国电影的华语电影过去时上扬扬自得,还是应该为不到20年的时间,时空逆转,华语电影成了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我们年复一年从各个角度呼喊着“拯救”而自卑。
5 ]6 I. o% N3 d, z( K2 g 今年是韩国放映电影100年,而不是韩国制作电影100年,其实是什么的100年都应该只是韩国自己关注的时间概念,100年不过是让我们的关注有一个正当而显眼的理由,而韩国电影之所以值得我们绞尽脑汁不是它这100年,而是它从1999年到现在的不到5年,我们关注它的最正当的理由,就是它在这不到5年里给世界带来的奇迹般的壮举。
% X8 n& {0 ^4 H( C# v& x! S1 T 金泳三当年的名言是:“如果迪斯尼一年的营业额跟全球计算机巨擘IBM旗鼓相当,那么,为何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呢?”" `) ]1 K4 v: O0 T3 K
1986年,韩国放开了电影市场进口外片的限制;
" x& M3 c3 o7 Y/ Z" `0 Y8 r1 D, X; w 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度;
# l7 \+ T; f* x. q0 `: C 1999年,韩国导演“光头运动”成功,Screen Quota制度得以继续;
" S9 r, U7 L1 o" R5 P. | ……
7 n% @3 ^+ }( O; h2 m0 i. r+ { 即使1999年《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影史上创造卖座新纪录,在韩国也没有打过《生死谍变》,此后几年韩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几位都是清一色的本土电影,让好莱坞惊讶不已,《时代》周刊还专门撰文分析韩国电影的特殊生态。这就是5年之后的韩国电影。& h# K/ K+ D/ ]6 ]/ \1 j( u
北京到汉城的距离是940公里,我们和韩国仅仅“一墙之隔”,但我们的头顶却不是同一片天空。姜帝奎说:“如果我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肯定把电影放在第一位。”6 A# S- g. ?5 V1 ]/ Z
我们总是有比别人更辉煌的过去,但我们却总以为乾坤会公转自转,就像彩票不可能总让一个人得到一样,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甚至都还没有去买一张彩票,不过是在空想中等待馅饼的自行降临。
1 v! V" E. U F# B2 b9 `' R3 w 此次采访,我们一共访问了9个韩国导演,他们分别是现在韩国主流、艺术、独立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从自己的领域和视角讲述了韩国电影得以迅速发展的秘密;同时我们还采访了韩国电影官员,直接感受到了韩国导演头上自由的天空。我们想告诉大家韩国电影为什么能够发展,但我们更希望的是,有一天国外媒体不断涌入,来探索中国电影成功的秘密。$ b1 x u( r# {1 r# Y9 c2 ^& _
3 ^1 t$ K. J! r" Z7 p6 }* z* t
1 萌芽时代
9 Z! M2 X$ b+ W( A- u6 V/ o0 W 20世纪初,中韩两国的电影都刚刚起步,都处于萌芽状态。虽然两国国内此时都战事不断,但电影的发展也还算平稳有序。中国1905年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比韩国1919年的第一部电影《正义的复仇》早了14年。而在第一部故事片的较量中,中国1913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投资拍摄的《难夫难妻》,早了1923年延百男导演的韩国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10年。然而在有声电影的发展中,韩国迅速拉近了跟中国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制作的《歌女红牡丹》,而在此前一年的1930年,韩国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李明宇导演的《春香传》。此后中国1953年上映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晚了韩国1949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洪盛基的《女人的日记》4年时间。
9 x7 r0 y$ G: d6 u; i 从两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来看,中国从有第一部影片到有第一部彩色电影共用了48年时间,而韩国虽然起步比中国晚14年,从第一部影片到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时间却只用了30年。
9 E7 r+ m3 k8 R8 ?/ ]! L3 S$ @
5 v) j# h; u4 Q, u) U4 K 中国
5 o# P& ]' g; v: K# a7 I5 ^ 1905年 谭鑫培主演,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 R3 n+ l1 w, ]7 @, u- p
1913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由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新新舞台上映。- x" s7 ^( G: P8 c2 L& s, a* t
1931年3月15日 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 M# f. L4 |# _/ V6 W/ U- p$ t 1953年11月5日 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 s# ?, n0 P/ v2 o+ u
9 Y9 m6 Q3 k; x: X( U: T5 K
韩国
; L1 A. I6 C5 `3 c$ D. q7 A( M 1903年 韩国第一次上演活动幻灯,被认为是第一次放映电影。! Z( Z+ E6 n+ ^7 e
1919年 第一次向一般公众放映金陶山导演的影片《正义的复仇》。
* I# {5 o0 p( W0 P, e5 g; D" f 1923年 放映延百男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这部影片是韩国默片时代的前奏。. T' u* {: [; m+ Z4 X
1930年 韩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人李明宇导演的《春香传》上映。" Y& C; y4 P; _' S- M- N) c, R5 {
1949年 韩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洪盛基的《女人的日记》上映。
! ?# J) s r' o2 F* ^
; B& }9 X3 }+ g9 }/ k2 贻误时代0 y) T6 q! P. X" ^9 @; @3 K' f
电影伴随两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两个国家的电影都因为战争、人为灾害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举步不前。韩国电影的受阻是断断续续的,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韩国处于解放时期,国情非常复杂也非常乱。40年代韩国一共拍摄了89部电影,因为战争原因,所以拍摄的电影数量有所减少。朝鲜战争后几年内,韩国电影几乎消失殆尽,只有几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但比起中国让人感到安慰的是1960年到1969年韩国电影就逐渐走向兴旺,这10年的影片总数是1506部。- s/ g: A* F. I
而中国1966年到1972年这6年时间里没有拍摄出一部电影,1970年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中国重新上映《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5部影片,算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复映过去拍摄的影片。' y. j R1 e" I6 E( f- @
1974年1月,影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开始在全国上映,这是“文化大革命”8年多以来第一次上映新的国产故事片。但5月1日起,“四人帮”控制的文化部就在全国各地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样板戏”电影生涯。
1 W9 }! y9 P9 @7 D9 q7 k- X; F4 ^
中国1 |/ i0 p% K! a6 ]4 I; U
1966年-1972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界没有拍摄出一部故事片。
$ K! U, p N/ ^, o3 P5 D( n/ u3 Q6 O$ Q k* A4 D1 |* ~( I e
韩国, I% T$ _! R' a5 o2 O; Y; @
1950年 战争使刚刚建立的电影业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个时期只生产了少数几部战争纪录片。
% m7 x' s( _4 N) |( c
; B7 N$ J& q6 A( w' m7 v7 m; Q3 引进时代) z# d) G, r8 k% [. y- X, ^
/ L6 f4 g$ J2 e C% u 中国在引进电影上实际是“大进大禁”。
* W# j/ h" b4 e0 @ q6 W1 O: C8 | 解放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所垄断,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进口的美国电影就近2000部。
; b$ {+ m D: G7 M. `+ S+ L! R, D# | 将美国电影赶出中国市场是1950年11月,《大众电影》刊发《扫清美帝电影影响 涤除媚美恐美心理》一文,标志着中国将解放前一直垄断中国市场的好莱坞踢出局。
/ z4 i9 {0 i, Y1 B% w( _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引进电影又一次开始复苏,1994年广电部、电影局提出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即大家所熟知的“大片”。1995年第一部以分账形式引进的进口大片《亡命天涯》创造了国内票房奇迹,此后虽然每年仅有10部进口大片,但却占据了国内总票房的60%至80%,在“狼来了”和“狼还没来够”的问题上大家开始了争论。1999年,全国电影票房从1998年的14.5亿元陡降到8.4亿元,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大片被停映5个月,可见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巨大的占有率。此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下滑,即使是“大片”最多也只有2000万元的票房。
* s( ]$ U! r, P. F5 C 2002年中国引进分账大片的数量从每年10部增加到了20部,增加了一倍。仅仅过了一年,2003年8月8日,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挂牌营业,它是国内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电影公司,虽然选中发行的影片仍由中影公司统一购买,但可以说是打破了独家进口大片发行10年的中影公司的垄断格局。
- l% r; D: r/ t9 e& _% b 韩国则一直对好莱坞电影怀有高度戒备。1985年韩国将制作影片和进口影片分离,打破了以前进口一部外国影片就必须制作一部本土影片的规定,给制作公司减轻了负担。1986年放开了对引进电影的限制,各国电影迅速入侵韩国,使韩国迅速成为了亚洲第二大电影市场,之后国家允许了国外电影人到韩国制作、销售以及开设电影院并放映影片,使得韩国制片业竞争迅速激烈,另一方面韩国电影人强烈要求保护民族电影,国家为保护电影而加强了Screen Quota制度,并允诺只有当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的时候才会考虑取消Screen Quota制度。# O1 C: ?6 R, H, W; j
* o6 [+ n6 t- x @) F. D# @
中国
9 l) m3 v! g# n4 P2 z4 @* l: c. _ 1950年11月 《大众电影》刊发《扫清美帝电影影响 涤除媚美恐美心理》一文,将解放前一直垄断中国市场的好莱坞踢出局。: u+ | j( Q; ` _0 v6 o1 m
1994年 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8 q0 G2 _0 u( `, F' c6 c" f
1995年 中国以分账形式引进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此后虽然每年仅有10部进口大片,但却占据了国内总票房的60%至80%。0 v) C4 t1 b! Y7 d+ V; n
1999年 全国电影票房从1998年的14.5亿元陡降到8.4亿元,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大片被停映5个月。0 U3 N2 r% y" W, i! o, @" y1 L: Y
2002年 中影公司从每年引进10部大片增加到每年引进20部。
9 v/ n' I2 E( j) g" m/ m 2003年8月8日 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的20部进口分账大片将终结已有10年历史的中影集团独家发行局面。6 ^8 S1 u8 b6 v1 D+ Y. g- C% R
4 x+ s2 d q p8 m$ h4 D 韩国
/ x5 j. o* s) Q 1986年 韩国放开了电影市场进口外片的限制,成为亚洲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年之间便发行了400部以上的电影。
/ O r+ F2 J0 Q, v 1987年 韩国颁布新法律,外国人可以在韩国进行电影拍摄和销售,使当地的影片制片商和销售商遇到激烈的竞争。
7 n/ c" k* Y* C, W+ s 1990年 由于放宽进口,外国影片数量增长,韩国观影人数不断上升,本年看电影人数达到53,459,280人次。
5 V# R" v5 C1 V0 z" a' Z- U3 t: F3 z 1999年 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给韩国政府造成极大压力,遂决定继续韩国每家电影院的每个放映厅一年必须放映满148天本国电影的政策。
3 S1 e5 X& X2 h7 u' t- W. Q 2003年 美国电影协会希望韩方将目前高达40%的国产电影额度缩减到20%。但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在7月底接受CNN的采访时坚持反对废止或缩小该额度。
D, p0 V. u* |! \: W! H2 l
) E4 S; o, y: N1 b) d4 帝王时代% u- p, l$ E, A6 o
在电影获得国际认可的方面,中国无疑比韩国早了很多步,早在1935年的《渔光曲》便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国际奖项,1955年黄宗詹就以华裔身份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项的中国人。张艺谋的《红高粱》在1988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最高大奖的人,韩国获得第一个A级电影节最高大奖则是在2002年,林权泽凭《醉画仙》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 g) q7 F) X; W& a7 i0 u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频频于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上受到关注,一度产生了为电影节而做电影的现象。但这种获奖现象也被后来居上的韩国赶超,继林权泽获得戛纳殊荣之后,李昌东又凭借《绿洲》拿走威尼斯最佳导演的称号。韩国电影“光头运动”以来的成绩可见一斑。8 f7 [" M; r5 i9 \6 m2 W
" f* L. H) z7 x; j 中国, L3 p5 q3 }0 g* @& m
1935年 《渔光曲》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
& f5 x/ r! f, G5 g 1988年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9 u8 I& C; Y" _6 c. m0 J9 K5 O- D
1994年 葛优以《活着》当选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夏雨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当选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N0 B- V- A0 {+ u, `
2001年 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j. U: G: w9 z1 e+ m) |/ L- V/ ?6 Q- h* U
韩国' h( e" o+ s2 S r6 m+ z9 A
1981年 李斗龙因导演《皮膜》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ISDAP奖。/ n: ?5 y6 D& Y& k2 K) b F& w2 r
1989年 裴昶浩的《达摩为何东渡》获第42届洛迦诺电影节大奖。
4 m$ z0 v/ X% v3 ?0 N/ m( u 2002年 林权泽凭《醉画仙》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是该影展亚洲地区惟一获奖者。- G8 Q; h7 u# s
2002年 李昌东凭借《绿洲》夺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