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韩在 2003/04/19 02:09pm 编辑]
; @) M1 {! b4 m/ B- X
: J: X: C" e6 m) s作者:张志峰 来源:电影新作
+ p3 w" r; _+ @+ x( y" H) Z
$ d- R$ A9 ?- X, [-----------------------------------------------------------------------------
3 g- a9 c% A" v2 v" Q9 r5 d1992 彩色片 117分钟$ ]8 Y( S: U9 |, e
韩国泰兴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 X* i$ i# H0 S# c( T% w4 c导演:林权泽+ F' k1 n8 |$ d& }5 S- @
编剧:金明坤' q, N6 s! |4 J
(根据李清俊的原作《西便制》改编)
/ R+ ^1 p6 A F1 B5 ]摄影:郑一成
3 s2 E2 A( m/ N. @3 _演员:吴贞孩(松华)
& u* I4 Q; \9 ~( |" p3 e/ x 金明坤(裕丰); n) W1 i. b! ^( D# Q
金奎哲(东户)% A$ ~. y) x4 G
本片获1993年韩国电影“大钟赏”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男、女新人演技六项大奖。7 {2 z( g$ z( `" ~ ] O R) h, `
------------------------------------------------------------------------------
/ P# G8 y; X8 r" w- N5 M9 B , I( f G' m& v9 p, ^
本片韩文原名《西便制》,悲歌一曲是它的意译。西便制原为“潘索里”的一个流派,朝鲜李朝正祖、纯祖时胜行于光州、罗州、宝城、康津、海南等地,这些地方位于韩国全罗道的西边,因而称为西便制,意为西边的唱法。“潘索里”是潘(广场、舞台)与索里(曲、歌)的合成词,意为“场上之曲”,中文意思是唱剧、唱乐。“潘索里”是韩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末,开始是为一般庶民演出,渐渐地被两班(贵族)所接受,后来还有一些演唱技艺高超的“潘索里”艺人被传唤进宫,作御前演唱,但到了19世纪末逐渐衰落,战后才又得到复兴。“潘索里”演出时一般由两个人组成,即一个歌手,一个鼓手,其演唱风格颇似我国的京韵大鼓。流传至今的“潘索里”演唱剧目有《春香歌》、《沈清歌》等12部。这些改编剧目均改编于韩国古典小说,内容多是歌颂真挚爱情,赞美孝行,惩恶扬善,警戒世人的,也有神话剧和历史剧。
& c3 |7 H4 |3 V6 A* l: j% O' Z
, n" a& t, e7 t) u P: w- S% F 《悲歌一曲》中主人公演唱的主要是《沈清歌》中的曲段。《沈清歌》的大致情节是:两班(贵族)后裔沈鹤圭双目失明,又死了妻子,家中一贫如洗,靠孝女沈清四处乞讨为生。一天,沈清听梦运寺的住持说,只要能化缘三百石供养米,沈父的眼睛便能复明,沈清既把自己卖给了一个商人,以自己的身体换来了三百石供养米。她自沉于名为印塘水的荒海之中,来到龙宫,与已在龙宫成为王妃的母亲见了面。沈清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把沈清包在一朵莲花之中漂上了海面。生还后的沈清成为国王的王后,但仍不能忘却盲目的父亲。于是她设宴款待全国的盲人,宴席上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沈父以为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了,当听到女儿的声音,又惊又喜,双目竟为之复明。) u# K- Z( I# ~9 E& G0 A6 j9 E
3 r( H( U- Z- n+ s5 u 编导在这部影片中借“潘索里”艺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环境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下,编导把韩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20余年的社会历史加以浓缩,组接为三个艺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扭成他们的命运轨迹,影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丰厚、音乐令人回肠荡气,叙事手法明快流畅,不落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 D: ?- P& b$ ^2 @( r
( J; ~9 l* t+ E- L: g 影片女主人公松华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坎坷生活经历令人同情,催人泪下。她父母早亡小小年纪沦为孤儿,心地善良的裕丰收养了她,视她为亲生女儿,并毫无保留的将“潘索里”唱艺传教与她。松华敬重他,感恩于他,因此对养父近似严酷的训练毫无怨言,可是当拌她一同学艺长大并心心相印的东户同裕丰之间产生矛盾而出走后,她对养父的独断专横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她未听从养父的再三劝解,放弃了“潘索里”艺术训练,拒绝外出演出,整日茶饭不思,发疯般地四处寻找东户,以致病倒。当她被养父弄瞎双眼后,表现出出奇的冷静,似乎理解了养父的用心,于是安然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抛弃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随父刻苦学唱“潘索里”,最终超越了前人,唱出了“潘索里”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名很有声望的“潘索里”演唱家。影片中,编导不拘泥于松华做为普通人的生活流程,而是着意挖掘“潘索里”艺人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特点,采用“戏中戏”的叙事模式,把现实与舞台完美的糅合起来,使影片具有独特感人的艺术效果。如影片结尾,松华与东户相逢时的一场戏是《悲歌一曲》的高潮戏,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松华与东户相对而坐,没有寒暄、没有问候,如同路人,随着东户激昂的鼓点,松华如泣如诉的演唱起《狱中歌》——悲歌一曲时,那回肠荡气的悲怆,使观众已分不清她唱的是曲中的人还是现实的她,人们已把歌中的人物与演唱者幻同、“缝合”为一人了。观众从她的演唱中似乎看到了松华悲怆的内心世界。& d; } w) X0 F$ u/ J
1 J4 y* O! E( w) s5 G 影片中的裕丰是位很有才华的“潘索里”艺人,他酷爱“潘索里”艺术,视它为生命。为了使“潘索里”艺术后继有人,竟不惜弄瞎养女的双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裕丰这样的人。他被编导安排在理想与现实、生与死的境界中生活,从而表现出裕丰对艺术对人生的执着痴迷。
* y9 M. Y- U5 H , o) Q, c2 b. s& C( `% A& [
影片中的另一角色东户则是一背叛性的人物,他受社会新思潮的影响,厌弃、背叛了曲高和寡的“潘索里”艺术,背叛了养父,背叛了松华,人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生活重压下的软弱。( }6 }0 O0 {" P8 u
: f/ \& V- J2 ~; `; _* q 整部影片在痴迷与背叛的主题下,展示了编导对人性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他除了让观众看到一个哀哀怨怨的故事,更使观众看到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人的生活状态。9 f# v+ q7 H! {
+ p3 O! h `' q8 U; B, ~' F
《悲歌一曲》是一部第地地道道的反映韩国传统文化的的作品,但它却采用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导演从多侧面。以不同人的不同视点去观察主人公,通过东户的查访,为找到松华、裕丰的下落和探明松华双目失明的真情,展开了多时空的交错。被查访的对象,有旅店的店主,有街头的画家,有不相识的路上行人等。影片还多次利用闪回展开了几个被查访者对松华和裕丰的倒叙,倒叙中有对松华的同情,有对裕丰的谴责,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多线条的完成了松华和裕丰的性格塑造。4 ^3 O" |1 X( c$ C) F/ }; J2 ?
此外,影片编导在利用素材创造意境,借用自然景色渲染情绪上的功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片中东户、松华、裕丰三人在原野上尽情演唱“阿里郎”的画面,烘托出流浪艺人的苦涩中的欢乐;又如东户不辞而别后,松华独自站在枯树下的镜头,喻示出此时此刻松华的凄凉心境;再如松华失明后,坐在房前台阶下询问养父天空、星星、月亮的场景,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影片把静的景物有机的渗入到人物的情绪变化之中,极大的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
M* C% g( w, T% a2 |. k _9 [- j* ~% b* ^, ?' p. w
演员的表演作为一个整体是很成功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松华的扮演者吴贞孩。她当时是一位初登影坛的演员,在出演这一角色时还只是一位韩国中央大学音乐戏的学生,年仅19岁。她少年时学习过舞蹈、伽揶琴和“潘索里”,这些艺术功底使她演起松华来应付自如。尤其她那出色的“潘索里”演唱,再现了韩国这一民间传统说唱艺术,那优雅悦耳独具民族特色的曲调久久萦绕在人们耳际,令人难以忘怀。导演林权泽在评价她的表演时说:“一句话,没有吴贞孩就没有《悲歌一曲》。”0 D+ Z V- J5 W+ v" D$ m
由于本片演员、导演、摄影师的完美的合作,使它成为一部观赏性很强的艺术电影。影片公映后,立即轰动全韩国。它不仅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而且也囊括了这一年韩国最重要的电影奖。4 s' H# v9 u" r0 p7 A! p
8 A" O% k0 z5 R. H
. w, W- I1 t2 @3 S2 j+ d
7 [; `2 j5 x4 w. O
1 y( ~& v5 o) ^[ Last edited by 阿韩 on 2004-2-29 at 12:32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