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韩在 2003/04/20 07:13pm 编辑]
. D$ y. Q. Y5 W, E% H( o7 I( }0 z" y4 f3 Y7 H! N
原载:2001-11-23城市画报 作者:郭小橹
$ @/ z& e6 t4 `2 u; d3 L0 q来源:昆朋网城
2 V k, Z; j. A* H7 S. c7 ]
" X( T1 J2 X$ Q i 有一天上课,我跟与我的年龄相仿的学生说了一句:你们多看看最近的韩国电影吧,很不一般。我的大三的学生就很疑惑地问我:老师,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有什么区别啊?她把我给问住了,这个问题简直让我无从回答。
, l3 X1 \$ P8 x5 ?: R) n1 i+ ^% t8 H5 c' @' k* f ^. \0 @, v
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有什么区别?我总不能说《春香传》那种悲愤的传统是韩国文化的传统,然后说武士精神和樱花之短促易殉的美就是日本文化的传统。这样的回答,太抽象也太武断了。我站在讲台上想了一下,说,你去看看《八月的照相馆》,然后再去看看《悲歌一曲》吧。《八月的照相馆》你能看到韩国与日本传统文化的那种东方影像的亲近性,《悲歌一曲》呢,你就能多了解韩国民间文化的本质的一些特征,那是比较民族性的。
' q' D) h6 k/ [9 M: O1 s: B( Q3 o
4 q) Z9 L; O4 F' B/ `& W0 C 可是,这样的回答仍然让我的学生两眼茫然。我对于自己的回答也不满意。' Z" e; w+ I0 m3 m
7 C2 [3 J( ]* a1 d2 h
最后,我索性用特别暴力的话语说,韩国电影有一种民族的悲情在里头,“恨”的美学很厉害,他们每天每顿吃又酸又冷又辣的泡菜,这种又酸又冷又辣的东西渗入了他们的血液,他们的坚强的民族性充满了一种“悲”和“恨”的美学。, a$ _: e" V; V* M* O
: R7 }3 \( e* [, U5 t) z8 a7 O! j7 B
可是,到底韩国电影的面貌是怎么样的呢?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韩国新电影的展览,大都是独立制作和年轻导演的代表作,场场爆满,每一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性,令人惊讶。留学生楼的全部韩国留学生更是组成了一个较有规模的放映周宣传服务队,每日陪伴来京的韩国导演制片人与校方交流乃至安排吃饭上街,就差每一个韩国人的头上包条白毛巾上面写一句民族口号了,他们的整体精神大大显示了其坚强的民族团结性。从那次韩国电影周的放映来看,我感觉,新一代的韩国电影,技术性工业性的成分非常高,影像华丽,拍摄制作远比中国电影精细,题材内容也远比中国电影开放自由,但暴力的内容却比之美国电影香港电影更甚,恐怖,血腥,打斗的题材很厉害,但我总不能对我的学生说,那些影像华丽的暴力电影是韩国电影的代表吧。因为,那次举办的韩国电影展览,众多的电影在交错中映射着韩国电影的风貌,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理论定义去概括,因为实在是太多元太丰富了。
% G7 s3 n/ ~$ M/ n0 s7 G' i, M0 }2 o1 ~) q, s) O
说到《八月的照相馆》,那是一部特别东方的电影,这种东方性,其实没办法把日本传统文化,朝鲜族民间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分开。你看那部电影,犹如品茶,你会说,哦,对了,这就是茶,这绝对不是咖啡。这是一杯绿色的,干净的,透着淡淡的苦味的茶。不管你是法国人俄国人或是冰岛人爱斯基摩人,都不会说,那是一杯咖啡。8 R" |8 }0 R0 I, m3 H9 S9 I) U
1 }! a& s7 _; |3 a* R! N$ H
影片里那个经营着街头照相馆的30岁的男人,温和的永元,总是笑笑的,安静的,那种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的男人。一上来,他说他活着的日子不多了,可是导演到结尾也没告诉我们他得了什么病,反正是不管他得了什么病,上来就是一个去日不远的温和男人,他安静地在那家照相馆里,洗照片,等客人,看着外面的雨,夏天的时候蹲在冰箱前吃西瓜,一口一口地吐着籽,直到有一个20岁的女孩来到照相馆。女孩年轻呢,女孩不懂生命的苦恼,女孩更是快乐,总之,她就是那种生命像一朵花一样的女孩,她来了,她叫多琳或是别的什么名字不重要,她穿着交通警察的制服也不重要,反正,她是喜欢上他了,因为,他安全,他温和,他没有苦恼。他就像是街头这家小小照相馆,春天叶子绿的时候呆着,秋天叶子掉了的时候,也呆着,它就这样安静地呆在你的生命里,直到你有一天发现它,走近它。
4 M$ i- B D$ d! ~) ^# S8 q7 N3 y! e0 L
可是,男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女孩不知道,女孩只是想着享受爱的甜美,男人一个人在下雨的夜晚,打雷的夜晚,忍不住地哭,可是哭过以后,他仍然得面对他剩下来的珍贵的生命,最重要的是,那份对爱的留恋。/ j" a/ R. G( C) ?
* t- X G: {# l( v1 f男人走了。街头的照相馆空了。圣诞节要来了,女孩,穿着冬天的衣服,落寞地,走过那家照相馆,黄黄的树叶子掉下来,像每一年的冬季一样,落在逐渐寒冷的街头。
$ g, c9 S( @& P1 o7 |, s6 Y5 }0 F; s: f8 y( W0 V
那么年轻的许真镐导演,怎么拍出来那么一部缓慢安静的,关于生与死的电影来呢?怎么能拍出那么一部寂寞冷清的电影来呢?想不明白。而且那是一部1998年出品的电影。后来,放映结束后,在一片由衷的掌声中,制片人和导演走到台上,他们首先是致哀,我才知道,这部电影的摄影指导,韩国有名的柳英杰先生(YOO YOUNG KIL)拍完这部电影以后就去世了,他的去世,似乎与这部电影关于死亡的话题重合到了一起。我想,影片中那种自然光效的运用,那种平稳中有着生命四季变化色彩的光影,可能来自柳英杰摄影师的苦心营造吧。后来,在台上台下的问答中,导演说,他非常喜欢一位日本导演的作品,他想他的电影思想是受到了这位导演的影响,然后他说出了那个我异常熟悉的名字:OZU YASUJIRO,可是,我们的中文翻译没有把这个名字翻译出来给座位上的学生听,导演提了很多次那个名字,大家只能是猜了。那时我真想在座位上喊出来:就是小津安二郎!) X" r6 `3 X/ n
! K5 H/ w: w T! Q
显而易见地,《八月的照相馆》里的影像风格和叙事风格,都有着那位迟缓,寂寞的日本默片年代以来的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影子。《八月的照相馆》的英文片名是CHRISTMAS IN AUGUST,翻译过来应该是叫《八月的圣诞节》吧,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用这个《八月的照相馆》为中文片名,可能是电影中,那个街头照相馆的意象太单纯,太强烈了吧。- V& a9 ~) v0 z! Z E
% t5 b! R$ }8 `, l0 L' x S 照相馆,是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它记录下生命中的某个瞬间,然后,它褪色了,定影液和显影液留在一张相纸上的痕迹,像是记忆一样,越来越模糊,最终,你放弃你的辨认和找寻,你坐下来,看着那张相纸,那就是生命的底色。3 ?4 e$ q6 c5 _ Y8 B
; M/ f5 ~+ v( Z7 }8 M[ Last edited by 断鳍雨鸢 on 2003-7-4 at 01:32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