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司马欧阳 " h+ l N/ Q u9 X2 _6 ^! k
如果要我给这部片子用几个词评论的话: 3 M: M( W2 n$ I& I
乡愁 悲壮 凄美 : A( d) } C$ \! _* [$ Q
做作 幼稚 荒诞
" I, C: }* T, R$ W1 n; m: v 韩国人的电影这两年异军突起,尤以一部《我的野蛮女友》红遍两岸三地。前几天逛碟市,见到了颇受好评的传说中金球双D9《武士》,毫不犹豫的拿下。昨晚一时冲动,从好久没有动过的DVD收藏里面翻出这两张碟,塞进DVD机。2个半小时之后,已是午夜。 ( `% ^8 m* s: l
从第二张花絮可以看出,韩国人做这部电影,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就故事来讲,《武士》颇有看头:元末明初,高丽内乱,明朝派往高丽的使者遭到杀害。一批高丽使者出使中国,因为两国交恶而遭流放。在沙漠里与元军遭遇,押解的明军悉数被杀,使者以及部分随从也被殃及身死,剩下的20几个高丽武士被遗弃荒漠。已经无法完成使命,又逢此大变,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回高丽!但是茫茫黄沙,回国谈何容易?!归途中,巧遇一劫持大明芙蓉公主的蒙古军队。高丽领队将军决定将其救下,并护送回南京以完成出使任务。蒙古军队穷追不舍,将高丽武士以及部分明朝难民包围于一海边土城中。影片结尾,两军经过惨烈厮杀,元军全灭,只剩一高丽武士,焚化同伴尸体,驾一叶扁舟,在公主目送中远去…… : b9 Y( A; p3 P( C3 f3 ?" ^& h
《武士》的亮点: ' t5 T" U+ C3 L6 G k8 G! X
乡愁 ( F# Y( K( q, P3 ]
谁愿意客死他乡?由于有了这份情感,九死一生的激战变的悲壮不已。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一首诗,最后一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意境深远,令我唏嘘不已。片尾字幕:“只有离家太远的人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一句半懂不懂的话,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是大白话)——战争、远行的人是最能体会乡愁的滋味的。
u( B% f% e$ A% R9 S( F0 B* I6 Y 悲壮。 ) z0 D2 g4 G2 c3 B
冷兵器的暴力美学——在吴宇森的一万颗子弹,鸽子横飞的手段再也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的时候,冷兵器的暴力美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其实这一点港台的大导演们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徐克还是王家卫。这位韩国导演似乎对此有格外的偏爱。第二张花絮碟里面,可以找到很多“酷酷”的镜头。所有的血腥的镜头(脖子被箭射穿、头颅被从中劈开、万箭攒身等)似乎也是该片的卖点(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中国电影审查不通过的原因之一)。片中的英爽的造型像极了《东邪西毒》中的黄老邪,耍一把帅帅的大枪,在公主被当成人质时的甩手一枪,直取敌首;结尾就义时仰角拍摄的大特写……在这种暴力美学的渲染下,武士们的悲壮显露无遗。
4 O, `0 Y3 Z% D5 W( G 凄美
% {, s0 x" z6 a" y( k7 t 除去对章子怡本人的看法,引入公主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使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唯美。首度登场时的回眸一瞥,随风轻舞的纱巾妩媚而神秘(似乎是美人登场时候的招牌POSE);逃往中的面容憔悴而又楚楚动人,身着的碎皮衣更显风姿;和英爽之间“暧昧”的关系……或许这些就是导演的初衷吧。 5 W! f n" |7 Q( D2 p# T
除去这些,导演还似乎想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小人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每个武士独特的故事使人物显得更丰满和人性化;蒙古将军豪壮的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强烈对比…… ! b; Q D. q( E
然而,《武士》想说的东西似乎太多了,不是观众接受不了,而是“说”的手法有问题。这就使得这部片子无可避免的沦于平庸,甚至可以列入“烂片”的行列。
; Q( F9 p0 L" d1 k) b 做作
* a# }. m1 l M: s6 z% A% {6 Q 平心而论,剧中有几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譬如大政,老头很有型;譬如副将,络腮胡子,一把宽刃刀,忠心辅主;譬如英爽(虽然有些“装酷”的嫌疑),譬如蒙古将军(于荣光饰)。但是相对的,其他几个人物的失败也是无法回避的,譬如芙蓉公主,譬如崔将军,譬如和尚,其中尤以芙蓉公主为甚。首先,我认为这个人物的设定就及其失败,不知所云。高傲的性格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转变的及其突然;性格充满矛盾,让人捉摸不定;尤其是后来独白“我是因为受不了宫里的生活逃了出来,没想到现在变成这样”,非常突兀;及至后来单骑出城,要“挽救”众人~~我怎么就觉得很假仁假义呢?其次,如果说《我的父亲母亲》的一鸣惊人,《卧虎藏龙》的一举成名(《尖峰时刻2》我没有看过),那么这部片子里简直毫无演技可言。总之,我认为,公主这个角色是《武士》的最大的失败。崔将军开头的一意孤行,专制指挥,后来对公主的内心独白“其实我内心也很害怕,怕被人看出来我的无能”,结尾处的“我一直盼望着光荣战死”,感觉到一个反面不想反面,正面又欠缺力度的人物被塑造出来:失败。和尚:这个和尚简直就是片中的搞笑角色:对翻译官的一本正经却一窍不通的说教,第一次出场时候的突兀。可惜最初导演的初衷还是要把他塑造成鲁智深式的英雄~~~
! D1 I: A2 H5 @. }* O' x 幼稚
+ C) N# v6 |5 E6 P 如果不是翻译问题的话,人物的对白有很多出显得幼稚的可笑。最明显的就是扮演明朝难民的那一帮群众演员,虽然我没办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台词儿真的是傻得可以(拥戴公主的老头儿、丈夫去送信的村姑)。另外,片中还有几个“经典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镜头:
6 i$ k3 a& }5 m( |镜头一: - `5 K7 o( t. t: d
蒙古将军:我们蒙古人是不怕死的!
% l" _! C% |8 _& H, Q/ k众将士:我们蒙古人不怕死——不怕死——怕死——死!!!! 6 I U% I# T1 Z t8 r
(有没有搞错,是你们在追杀人家,而且处于绝对优势;这话应该高丽武士们说吧!) ' g- @2 z% j$ r) [3 \8 z
镜头二:
7 Q: s. Y! t4 X8 |& T' B1 c- x蒙古兵杀入,众难民眼看公主,作“怎么办”状。 3 c1 z& J c( o2 y* q4 F" s' M
公主:我们跟他们拚了!
' O- `* @# I* G0 F众人:对,跟他们拚了! 3 t7 i: K8 J& I* h( a: j( p9 y
(好有一比: ( U+ b4 ]- {7 f4 \; n
众人说,奸人当道,我们怎么办呀!
% d/ z* Q; d3 S0 @7 {英雄:我们杀了他! 6 E5 ?7 {& V8 B4 J9 C, x U, c
众人:对,杀了他!!
: I; W: B r6 w) V一人道:可是怎么杀他呢? 9 Q B" x/ z: p( z( S2 g3 G
英雄:我们暗杀他!
5 e) w( W+ T; b& W众人(恍然大悟状):对,我们暗杀他!!!!
+ q: ^/ A& Q" `! K% `+ O4 e* h b)
9 Q: B7 b# E# x ` 影片的幼稚还表现在人物的手法上。家中有要生孩子的妻子的武士,当了4年兵家里一无所有的武士,从来没有结过婚的武士,家里有老娘的武士,学习儒教一心想升官的翻译官。按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物群像够感人的了吧!不过偏偏每个人都是在相似的环境下自己把事情讲出来,好象“谁敢比我惨!”一样(不是我没有同情心,实在是——这表现手法太单一了吧!)。
0 Y6 `* g9 }1 l- R# @6 p- | 荒谬 ) e/ J9 u9 {6 x7 x7 c( h
最荒谬之处,在于武士们在人数相差及其悬殊的情况下,居然和敌人拼成同归于尽,而且最后还有一人生还!不是每个人都有三头六臂,就是蒙古的武士们真的到了穷途末路,曾经横行欧亚大陆却连20几个高丽武士都打不了。虽然有美国的“大片儿”作先例,个人英雄主义大行其道,但是再能干的英雄,这么拼也太离谱了吧? % U; r8 \* M( ~/ m1 T8 z1 ?4 h
还有,弓箭手“大政”的神射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弓箭手一般都是作为后援,并非冲锋陷阵的人物。可是这位英雄太勇猛了,简直跟街机《三国志》里面的老黄忠一样,拿着弓箭冲锋陷阵,毫无惧色;最离谱的是在密林里的那场戏,在同伴拿大斧把敌人击落马下的时候,他居然冲上前去在零距离张弓搭箭连射两炮,把敌人活活射杀,我真是%^&*$%^&*! ?- b8 o" x$ u
结束语:
1 c& u: s* u0 {! D 嗬嗬,写到后来好像只剩下批评了。其实在我的心里面,这部影片还不是一无是处的,就像我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样,如果把这部片子当成一部“大片儿”,也可以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儿好好欣赏一番呢! 8 G" \! w+ G# k# v! e" z4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