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扬,电影之魂
第一回 灵魂
7 ^: S: k1 d" z3 K/ y" J
4 f- N) J& G( q如果人死后真的有灵魂,那它一定是伟大的!
9 \3 K6 \ L8 E; ]+ L$ |. `( P
% i1 a# |: i% `. S* V四十年不算太久,但时间的尘埃毕竟能够湮没些什么。当肋骨和弹片混淆在野草的根系之间时,必然是那无情的金属存在得更久远。
& V; L) J2 K% r- ?1 t5 G因为战争不需要灵魂,而人需要。
/ O4 q, z: Z0 T4 r% }1 q2 v6 D& i3 E; e
所以人死后并没有灵魂!
1 K8 `4 D# b2 M: b' ^8 b, e0 V& Y9 q) Y3 P
那么,人类的伟大只有在生前才能够实现。即便在若干年后才被感知。 / O3 W- b' P3 j( ^& O* E5 ?* e' M
被谁感知?自己?抑或别人! 4 W. i8 h5 Q$ |
) _& o8 j' {" U. C w5 y1 |6 Z
第二回 一个人的战争
4 o+ Z/ @0 j* J F
8 K$ V" T3 z5 G X8 c战争,世界上总有人热爱战争,因为只有在硝烟中,这些人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如果没有二战,希特勒不过只是一个由只有一粒睾丸的油漆匠混迹成的一个小政客,有了二战,他才有支配一切的可能。
. ~# r2 M: x/ o& E; |4 h w# J但我相信,他对战争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李振泰也一样。 8 \7 o7 d5 ^) q
7 X- I# b; r& _5 {: ]洛东江战役的三次战斗对于振泰的心理而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 C" P( x# e9 _, Y; v/ c
初上前线即遭轰炸让他摆脱了被迫应征的抵触情绪,迅速融入了战争的残酷氛围。这是他长期在社会中下层摸爬滚打所锻炼出来的适应能力。反观振石,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他在面对战争时显得手足无措,险些丧命。这让振泰心底滋生了一种原始的优越感和对振石不自觉的轻视。在他看来,振石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事实上,在非常时期,体力劳动者或多或少会轻视脑力劳动者,而只有和平时期,才会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影片中作为准知识分子的振石后来也说道:“现在这样读大学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情绪于自身尚且存在,兄弟间自然也无法避免。
. ^$ U) Q8 C5 [4 R6 ?; l6 T与朝鲜人民军的遭遇战为振泰在军中的角色定下了一个雏形:英勇、果敢以及带一点自私的个人英雄主义。他的自私是人性化的自己家人的利益永远高于战友的利益乃至生命,后来影片中多次印证了振泰的这种特征。这样一个人物是真实的、鲜活的,区别于以往我们在许多战争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却显得更有魅力,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物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1 V+ p L( M9 t5 P
绝境中濒临崩溃的南韩部队给了李振泰一个体现自己才能的契机。当有人在为了意识形态争吵、有人按部就班等死时,只有他想到了自救。从这一刻起,他参与战争的心态彻底由被动转为主动,而他自身也从一个并不富有但安于现状却被迫卷入战争的城市小手工生产者转变为一个为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所驱动的战争机器。这似乎是电影创作者有意隐喻当时红色革命的本质——为了生存揭竿而起。大多数参与革命、参与战争的人既不是为了意识形态,也不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是为了生存! ; b1 D' Y, G, @9 a
影片直至这里,振泰仍然没有偏离他的初衷:“勋章换退伍”。但是政治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 % w3 A* S: c# i! G# D( H! O4 x
振泰开始享受战争,享受战争带给他的荣耀,这是原来平凡的生活所不能给他的。接受电视采访、参加美军聚会、帮战友搞到令他们疯狂的美国零食,这些都让振泰沾沾自喜。“只要我开口,随时都能搞到很多。”别忘了,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为了省钱买冰淇淋给弟弟吃而把口水往肚子里咽的穷修鞋匠!
' M; Y# U- a* A# _! Z; ^% r x一夜之间,振泰成了国家的英雄。他以为这是战争带给他的,但其实政治才是最根本的诱因。因为当英雄的代价是必须为政治服务,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就连令其深恶痛绝的“两兄弟同时入伍”也变成了“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一切”。此时,振泰的战争目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4 n) P: G1 w5 z( F" V6 y& w7 A6 `* S4 w: s+ F X0 R
第三回 亲情与人性
5 P3 W: E4 N% t4 m, I5 o, ^+ ?3 {2 _! F, R0 |
影片伊始,振泰湮没在宁静的汉城中,做着所有为人兄长者都在做的事:学一门手艺、娶一个老婆,赡养父母、供养幼小。所有对人生的憧憬都寄托在弟弟振石的身上,而对自己最大的期许是能够在高档的皮鞋店做“结实、漂亮”的皮鞋,那是他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他平凡,但是快乐!
7 v% C `9 |- {( O7 [% @6 n0 |$ W" P
这份快乐简单纯真,但是太过纯真的东西往往又是脆弱而不真实的。
$ w# N0 N6 t L' \+ `" ^. _8 T
) z/ j7 [7 s3 J3 v+ f" q8 R作为长子,振泰恪守了朝鲜民族最坚忍的儒家传统,牺牲了自己更应该追求的生活而让弟弟去享受更舒适、体面的成长道路。但当永硕在修鞋铺询问他“土”字的写法时,他选择了回避。从后来他给家中写的信来看,他并非真的不会,而是在逃避。永硕嘟囔着“这可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啊”,此时,振泰的心是不是也会隐隐作痛呢?振泰对埋怨他的振石咆哮:“我从不后悔放弃学业。”但是,不后悔决不代表不惋惜。
0 ?% D- J- |6 b9 c. P* }9 y
, g p! F. [7 ]& f, s, I$ K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私的阴暗面,即使面对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 p! [$ |3 z: P: f/ L: }) @% @$ ~1 D9 Z
振泰用自己善良的本质和良好的传统熏陶把他心中的阴暗面深深掩埋,但也会不经意在细微处悄悄流露。但隐忍的振泰会随即把它否决。就像一个有着朦胧恋母情结的小男孩在故意装可爱亲了妈妈一口后的负罪感一般。
! j! l( O- W u7 K3 }7 D
2 F6 ~9 s4 f7 n9 W小男孩会想:“不是这样的,今天是妈妈生日!”
, Q) q0 c1 n. a4 x李振泰会想:“不是这样的,我只想让自己的弟弟平安回家!”当他在美军party上酒意朦胧之后! 3 R/ z, D2 b: V7 O
% n( [, z+ I# C2 h- |( A0 `& P第四回 两个人的战争 1 ^* U5 K( k& H0 M! O; R9 l9 S
. i5 I" ~/ V9 s# A7 s当两条直线不平行时,终究会交错。 ) N* H' ^9 K! b$ L
( Q4 `2 p8 a" B4 ~9 A1 T振泰凭借自身的胆识继续为军队建功立业。在平壤抓敌方指挥官、在三怀津诛杀朝鲜人民军士兵,最终拿到了那枚勋章。而振石除了对哥哥的作为逐渐表达不满之外,也拼命想证明给那些每天“羡慕”他因为有一个英勇的哥哥而即将退伍的人看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这种戏剧矛盾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段的剧情发展中。也构成了影片的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t! p; Y" @7 |+ z2 t s& x/ {: p$ O F. [8 R0 e- c8 ~# D
这个矛盾的激化过程同样也是循序渐进的,电影创作者把它有机地镶嵌在一连串的死亡中。
8 B9 `2 m0 {9 T) R, p5 T7 F战友高永万的死是矛盾的起点。战争中的每个人都面临死亡,无论死去的还是幸存的都对死亡带着一份坦然,但本不该死却最终死去终究让人异常沉痛,高永万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想出风头,只想保全自己的一条小命回家见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但在千钧一发的关头,他还是自然而然地被振泰的领袖气质和独特的战争友谊所牵引,走向了死亡。他死于被击倒的朝鲜军官枪下,而身后就是盟军的坦克。他完全可以不死,振泰自私的个人英雄主义才是杀死他的元凶。面对战友的死亡,李振泰表现出的是漠然,因为他的眼里满是敌方指挥官的身影。在永万的墓前,振石指出了这一点,但态度只是略带埋怨,是一种温和的抗议。从振泰的脸上没有看到歉疚,因为在他看来,勋章才是最重要的,不论是为了弟弟还是为了自己。
8 r# i1 s' @7 B; J7 i8 S9 B: W# O5 M4 ]6 S9 I6 r& C" z
永硕的死其实是剧情发展的一种必然,因为诚如振泰所言,他认识“单纯的修鞋男孩”永硕,而他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肮脏的家伙”、一个“赤匪”。之所以让永硕在战俘营多活了一会儿,完全是为了将兄弟俩的矛盾一步步推向高潮。当振泰的枪指着“像自己亲弟弟一样”的永硕时,振石第一次公开地站在了哥哥的对立面,而且是枪口下。这在恪守辈分伦理的韩国是需要勇气的。面对斥责,振泰的“强权”向振石的“人性”妥协,没有屠杀战俘,但是对战俘精神上的虐待同样是残忍的。当人被当作动物那样在笼子里展示时,他们没有任何尊严可言。对战俘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对哥哥残忍行径的愤怒以及对战友轻视的不满让振石跳进了战坑。我不得不感叹元斌的进步,他的表演成熟内敛,把振石的三种情绪在自身的表演中交替呈现却又都是稍纵即逝,让人琢磨不透振石心中的真实想法,更加凸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创作者是支持人道主义的,但是在战争中人类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单纯的人道主义有时候反而是在自掘坟墓。永硕无辜的死在了一队试图反抗的战俘中,死在振泰的枪下。振石不顾身边匆匆撤退的战友、不顾不远处志愿军隆隆的炮火,扑向了转身离去的振泰,两人在雪地上扭打成一团。这不是全片情感的高潮,但绝对是兄弟俩矛盾的高潮。 ; q: H [* P5 D' s, N
6 n$ }' o' f+ Q2 U戏中让振石把英秀的死归咎于振泰对她的怀疑实在有些牵强,振泰片刻的犹豫不足以导致英秀的死亡。实际上英秀之死对于振泰振石两个人的矛盾已经不再存在推动作用,让振石把英秀的死归咎于振泰的犹豫是牵强的,但这种牵强真实地反映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英秀的死是全片煽情的颠峰,但是对于整部影片而言,这只是一段很小的承接。爱情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亲情,尤其是兄弟之情才是弥漫在全片每一条脉络中的精华。 ' v) Q- i N* l* j) d4 `3 }
手足之情很奇妙,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始终没有离开过扶持与博弈的转换。哥哥和弟弟在家可以打的头破血流,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又会比任何其他感情更牢靠。兄弟之间永远无法避免比较、嫉妒,却也从来都没有少过关怀、温情。亲情是一场两个人的战争,但远比真实的战争惹人喜爱。不是每一分手足情都是和谐与完美的,但是当它得到升华时,可以摧毁一切。
6 h8 `+ \/ f+ L/ I7 {4 |
0 j7 s; K, V0 p/ D不幸的是,亲情升华的过程永远带着涅磐的悲壮! 1 ~: |0 C+ }1 M9 T4 j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接下来剧情发展的离奇。振泰投降了,做了朝鲜人民军大旗部队的首领,只把那枚曾经为之拼命的勋章留在瓦砾里,而振石却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后方医院。命运对于两人而言是残酷的,努力过的却不曾得到回报,反而更加背离自己的初衷。
l2 Q: A9 p* H8 p; {# M4 b/ ~/ u/ a% x! Q' d! u# D
“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振石和振泰给了鲁迅先生这句话一种新的诠释。 ' x( o8 P7 O/ V |- T, W: C
$ Q& z" [5 e: V7 L2 b& ~& B亲情只有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才能激发出所有的能量与其它任何一种情绪抗衡!
* n) R" n5 c! r3 d% B f+ N: p1 {9 U9 |0 w# n
就整部影片所宣扬的内涵来看,振石看到振泰家书的那段OS是全片的高潮。在那之前,振石对振泰有着很深的误解和埋怨,然而当一切冰释前嫌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感人、最具力量的亲情! ' T7 g' _6 n2 J3 M+ C, B3 l# b6 @4 k
% J' x/ R1 q+ J# ]8 P/ I* S2 E/ R
然而亲情只是《太极旗飘扬》的两条主线之一,另一个则是反思战争,尤其是朝鲜战争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导演想用振石、振泰这对兄弟的矛盾来作为这场战争本质的体现。两个人的战争,在我们看来是令人惋惜的,也是完全能够避免的。那一个民族间的战争呢?
; o' n e7 p3 ^, r% G# o( S8 I: D4 Q4 h! a" S7 T% g
第五回 再论灵魂
8 e# T( G+ l" \$ k! T5 \$ V0 S2 u% V' I- s
电影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曾经思索过这样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得到过答案。但至少我知道,电影是需要灵魂的! . t+ g: L: I1 L) C6 v
3 m9 ^. F; W" u' ~* D; q: P在网上无数人批评《太极旗飘扬》是韩国人自己意淫出来的,是一部歪曲历史的作品。可是请不要忘记,历史本身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李敖把历史分为三种:“不立文字”、“虚立文字”、“伪立文字”。我们惨痛的1989在第一种历史中逐渐被人淡忘;各种退休政客的自传大都属于第二种,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却毫无内容;更可恶的是第三种,日本右翼政客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让我们深恶痛绝,但只有日本是这样么? }5 E- W2 l- O( V! {- \& Y
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别国的土地上作战,凭什么说是美国侵略朝鲜?我们自己号称“志愿军”,又凭什么嘲笑“联合国军”虚伪?战争无所谓正义,而只有利益,我敬重那些捍卫我们利益的人,但是鄙薄那些丑化捍卫他人利益的人的人。真正的历史应该只有事件,没有评论。
& u% c& @, ?/ h4 A3 }* J/ z' k$ L- `% B2 Z3 q
电影是流动的历史,真诚和客观应该是电影最深层的灵魂。《飘扬》是一部真诚的电影,在影片的进程中,只有事件,并没有掺杂导演太多的意识形态。相反,导演竭力想批驳意识形态之争。我们可以看看振泰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的历程:被征→立功→杀指挥官→投入大旗部队→扫射大旗部队,哪一件事是因为意识形态的驱使?其实其他那些葬身在战火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便是最后被炸断右臂的那个痛恨“共产主义”的中士,也只是因为共产党杀了他全家。 9 }9 m' x4 E, K! B' K1 y5 G3 L
对朝鲜人民军屠杀平民的描述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之所在,很多国内的网友认为这是在刻意把共产党妖魔化。其实平心而论,在那个唯意识形态至上的战争年代,又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呢?后来因为饥饿而加入共产党所以被南韩政府屠杀的英秀同样也是平民,那么这部电影是不是也丑化了“民主”的资本主义呢?实际上,这不是在丑化,而是在抨击,抨击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 1 g9 R- Q4 p5 g
影片另一个被国内网友批驳的是志愿军的出现。我曾经在百度贴吧上看到过一个所谓“‘职业军人’心平气和地看完全片后作出的客观评价”,说影片给志愿军三秒钟的片断对中国军队是一种侮辱!!我很诧异,何谓“侮辱”最,有焚烧中国国旗吗?有让志愿军落荒而逃吗?有让我们最可爱的人跪地求饶吗?即便真的有这些镜头,也是对战争的真实再现,难道志愿军就真的一场战斗都没有被打败过?这位“职业军人”的理由让我匪夷所思,“这种人海战术对我军的战略水平和作战能力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在他的跟帖里甚至有人号召国内封杀这部电影。my god,这是电影,导演只是要呈现中国参战这一历史事件而已,要不要专门用半个小时专门描述英勇的志愿军一次精彩的伏击歼灭战?这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一旦是“资本主义”的蛋掉在地上摔碎了就认为是在侮辱黄种人。那么如果韩国拍的电影里出现黄继光、邱少云,也是对“我军战术”的侮辱?他说振泰“完全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战场上却所向无敌”是荒谬的,那我反问,拿着两把菜刀起义的贺龙元帅难道也是杜撰的?
9 j: q1 I D4 r! Q1 N( [9 t. l/ k《太极旗飘扬》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它最本质的目的是反战,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偏见而错过了一部真诚的电影,我会替他惋惜。 9 L" \: J* [. W# y) s. }
抛开深层次的内涵不谈,影片的所有质素都是一流的。具体已有太多影评,我就不在此累述。如果在国际影展中此片输给什么《十面埋伏》之类的空洞之作,实在会让我觉得可笑。 ! g. T/ ^8 k; F u% F6 g2 V) @
因为电影不可以没有灵魂,人也一样! 8 ~9 ~, n) y# g2 `5 C
4 U$ J. M6 E1 p3 ]
第六回 后记 8 ]$ A' F1 U3 P: l. j, g4 Q; ]
& z4 U' ^* b+ h$ _, Y# H
这篇稿子在我手里磨了一个星期,其间我又看了三遍《太极旗飘扬》。这是少有的一部能让我感动到落泪的电影,不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不是因为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因为导演对战争的反思。但或许是磨得太久,我的感动随着影片的情绪而挥霍掉了吧,我甚至没有写最后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作为一篇影评,这是不完整的,但是作为一篇宣泄自己情绪的观后感,它足够了。希望你能因为这篇帖子耐心地去看这部电影,或是重新在电影身上挖掘一些原来没有的情绪,或是就当消磨时光的一段经历,忘了它吧。 7 d& _/ j& b) B, k
但是我真诚的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要飘扬着灵魂的电影,不要让没有灵魂的战旗飘扬! ! u! _9 [! X8 s, v
; C: r3 r# j+ e! ~. L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奋斗在各论坛上的爱好和平的中国人) , I K& k/ p- [- S1 \$ @
( ~- y4 s% j! |' B------------------------------
$ s; I% ^4 g8 t( C: |
8 [( T! p+ |* [) |, ~& {/ @9 h* ?0 X: ?! c5 Q8 |+ p! Z9 J3 c
〓 娱乐 情系东健 发布时间 2004/10/22 16:11:52 by x9191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