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该影评有些许剧情泄露,未观影者请回避!)
* p3 i1 R6 a& y- \! o; d- @' N& w' Q- d- ^0 N5 `
- b+ O( c! c" T( u5 D4 }; u6 p9 e y9 H& g6 T% m* C$ H$ n
) I7 G4 m2 L2 \5 E. e; v8 r, ` ~$ ]" C
) b" S6 `/ _. U
# {, G% X$ c. U4 r- i6 Y
3 ~% z8 w! g5 e) _/ c
, k! L6 [- B& M. W! Z3 j* y# n% T4 W5 F3 o
$ L6 }2 F+ X8 V& M p9 _% h
V' F- `* k L# ]来源:pchome个人新闻台
, I$ e. L5 ]! }( a; u, {1 w6 @& Q3 v
作者:peacec@ 9 s5 [3 C) }6 h' D, W% C% m/ C: b
3 W' b* ]5 V3 p) S% o
' f8 Y2 ~% N4 s8 }
《三更2》由來自日、港、韓三段風格迥異的影片組成,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顏色。藍色《盒葬》,紅色《餃子》,黑色《割愛》。. n, p0 j+ c! g6 E4 u& S8 ^) r
]" [$ G9 V2 N/ E1 w6 b7 O7 v s1 b$ `2 {" | C8 Y" r. `6 O
第一單元《盒葬》,日本導演三池崇史的作品,不論是構圖、美術或場景,皆美不勝收。整部片的統一色調是藍色,無處不存在的藍色,除了適合片中的北國風情,亦營造了一種冷調的恐怖氛圍。
9 u6 T" L( A! k Y) Z9 O5 x# } o) @1 A8 k
女主角京子(長谷川京子飾)是一個小說家,時常作同一個夢,而故事呈現的方式是夢境與現實交織,過去回憶與現在生活的穿插。然而京子的夢究竟是過去實境的再現,還是跟過去毫無關涉,只是單純的夢魘?這些都留待觀眾自行組織,自由想像。京子總是夢到小時候和雙胞胎姊姊翔子一同在雜技團中表演,而團長父親似乎較偏愛姊姊。因為對姊姊與父親擁有許多複雜而矛盾的情愫,於是京子趁著姊姊在箱子裡練習時,把箱蓋鎖上。可是剛好被父親發現,在和父親爭執時,不慎引起火勢,翔子受困箱中,因此被烈焰給燒死。而在現實生活中,京子與她的編輯之間有著曖昧的情感,妙的是,現實中的編輯和夢境中的父親有著相同的形象(由同一個人所飾演),意味了感情在夢境/過去/現實之間的過渡。現實中京子與編輯,夢裡父女、姊妹之間的感情,也呈現了女戀父/父戀女/戀姊情結,整部片於是有了濃厚的榮格色彩,榮格認為,夢境即是由某些無意識的意象/情結所建構而成的。
P8 E- M. N- x# ?, I
! ^2 e6 D* }7 o7 m 劇情到最後才發現,原來京子和翔子是一個連體嬰,不過弔詭的是,京子是成人的形象,而翔子卻是兒童的形象,這也讓觀眾擁有許多解讀的空間。結局的連體嬰是表示連體嬰其實是雙胞胎的二位一體?是象徵榮格理論中,自我的兩個面向?又如果京子的夢是過去情境的重現,則這樣的連體嬰是京子被被害翔子的怨念附身?抑或是京子在對翔子告白懺悔後的自我救贖?" d! e' w/ g$ w. C& s8 ~; h2 |
! M. M2 E4 V- Z0 B$ I, x 有趣的一點是,片中不斷交錯的「過去」與「現在」,卻在片末這個奇異連體嬰(「現在」的京子與「過去」的翔子)的身上結合了。8 ]3 N8 X) p" H/ i: U9 [6 w9 Y
4 W3 a/ R8 T8 p/ R: I9 f
$ a& X; y$ Y- Q- X$ Z9 U( J0 m 第個二單元《餃子》,是香港導演陳果的風格作,男性女性皆應在此片中作出反省。4 K# c1 K/ z1 |$ x& g
8 `/ Q1 e/ @* V
中國人真是一個講究吃的民族,任何東西或動物到了中國人的手中,第一被聯想到的就是可不可以吃,然後研究吃了可以有什麼食療的效果,再來就是考慮可以怎麼烹調才是美味。《餃子》即道出了這樣一個驚人的故事:香港過氣女星李太(楊千嬅飾)為求永駐青春,挽回丈夫(梁家輝飾)的心,竟然願意吃下以嬰胎為餡料的餃子,迷信可以因此而回春。片中的情況說明了女性為了青春美麗,為了迎合男性的胃口,可以不擇手段、大啖「餃子」。然而這卻是男性沙文價值觀壓迫下的女性悲情。以男性為主流的社會及媒體,為女性形象型塑了一個「典型」,這樣的典型為女性上了枷鎖,讓女性失去自我,甚至扭曲出片中李太、媚姨(白靈飾)那樣的病態價值觀。男性迷戀年輕貌美的女性,於是李先生外遇了年輕美眉。可惡的是,竟然還有父親強暴了尚在青春期的女兒,女兒為了墮胎而找上媚姨,最後卻因墮胎不良血崩而死。雄性動物的劣根性在此可見。
" W* x' |6 g" R! z/ l) P( ?; b# ]7 E9 q4 h% @6 V; M
本來被醫生宣告不孕的李太,在吃了一陣子的「餃子」之後,竟然奇蹟似的有了身孕,食胎竟懷胎,這樣的因果其實是對中國人所謂「吃什麼補什麼」的荒謬觀念所提出的一大嘲諷。台灣所映演的《餃子》版本中,最後一場戲是李太坐在浴缸中,自行墮胎後吃下,胎兒既自產道墮下,又經食道嚥下,是說明回春秘方的自我生產與服用。「虎毒不食子」,李太為求回春而食子,才是真正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 g0 `* h+ ?- x; r' q+ G- `, C. J6 z. A8 _# |) h
紅色《餃子》當然也是因為片中擁有許多紅色,包括李太的衣著、鮮紅皮包及許多血淋淋的畫面等。這也讓我聯想到陳果在《香港有個荷里活》中象徵情慾的大量紅色。《餃子》的紅雖然沒那麼激情,但那是一種視覺上驚悚的鋪陳。片中也有許多女性意象的象徵呈現,為什麼回春秘方要把嬰胎作成餃子?為什麼不蔥爆快炒或燉佛跳牆?或者是其他的料理方式?嬰胎餡被包覆在餃子皮中,則是一種母體意象,是母性的巧妙隱喻。而就字面符號來說,餃「子」更直接表現出「孩子」的形象,於是「餃子」便成了母/子的雙關,一體又兩面。其他片中出現的中空的圓形建築、隧道(抑或圓形拱橋)、公車等,也皆是女體意象的陰性空間。) x% a0 \/ ^$ F5 Q- W" a
l# P0 w8 I) w7 @, @: j
另外,關於胎兒人權,也是《餃子》中另一值得討論的議題,不過這裡就先不贅談了。
4 {4 F9 U, P+ v& p2 o# l7 U8 x" {- Z- h1 y' U
J7 T& T+ l# Z% y* D, y. c 第三個單元是韓國導演朴贊旭的《割愛》,相較於前面兩部片中實際視覺上的藍和紅,《割愛》的「黑」則是一個抽象的表現,是「黑色」驚悚,是直探人性的「黑暗面」。不過嚴格說起來,除了「黑色」之外,片中精采的地方是在於充滿了「黑」與「白」的對立,表現出的是極端的衝突。而主場景中鋼琴黑白鍵和黑白格子地板的呼應,更是一妙筆。
* b! a$ P. J# V" h, h2 c" R5 h4 N. \: o- X) Y6 Y7 r% L4 l" ]7 g
故事是四個人的三對關係:一個不得志的臨時演員,綁架了人人眼中的大好人名導演(李炳憲飾)及他的鋼琴家妻子,並將導演妻以鋼琴弦縛綁在鋼琴前,威脅導演如果想救妻子,就必須親手掐死另一名被綁的小女孩,否則每五分鐘要剁下妻子的一根手指。過程即在於好人導演的內心掙扎;在於不能兩全時,道德價值與現實困境的拉扯。導演後來選擇掐死小女孩,然而卻在下手後發現原來小女孩是壞人臨演的「兒子」,原來臨演想藉導演的手來殺死自己的兒子。這裡不禁令人感到哀傷:導演只能無助的看著妻子的手指被砍下;臨演無奈的看著兒子在導演的手下掙扎,而「割愛」的意義也在此呈現。
+ H' T- L" c3 O* j, u) U
# C) S, ]" u; G 之前提到片中的黑vs.白,除了具體的美術、道具,當然還有許多極端的對比。在電影工作中,導演和臨時演員是地位上的對立,而片中臨演在綁架了導演之後,導演只能依著臨演的意思行事,是兩者在地位關係上的顛覆與倒置。而臨演回想在樹林工作受傷的情形,當時的衣著竟然是海灘裝扮,是情境場景與服裝的格格不入。臨演在片中偶爾的搞笑,則是在驚悚劇情結構中,刻意營造出的對比反差效果。臨演的兒子明明是男生,卻被裝扮成女孩,是同一個體中的不同性別。另外,在角色設定上,「好人」導演與「壞人」臨演,是性格上的明顯相對,而最後壞人臨演被殺,好人導演殺人,則是對所謂「好人」提出的諷刺,是所謂「壞人」的悲情。1 n0 M& d$ C/ `/ ~( i# \
6 G7 i2 U( B5 B- I6 s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受困在自己平常工作的場景裡;鋼琴家妻子被鋼琴弦所綑綁,說明了專業技能與工具之間既主動操控又被宰治的雙向關係,寓意深遠。4 P. R& s' i; E6 n9 P2 t
% S; T( i# r" Y+ a+ s+ c
, g) o5 _4 P0 f7 z' O1 F: g
《三更2》無關靈異,但是藝術成分頗高,期待鬼片的觀眾大概又成了片商行銷手法下的犧牲品。至於調色盤上的藍紅黑在混調之後會是什麼樣的顏色呢?或許就像是你在看完《三更2》之後,對人性所感觸出的那種複雜,那樣深沉吧。 . B8 j# R) o& ]$ \9 L
% {9 R* i4 a4 h5 m! I# h[ Last edited by 阿韩 on 2004-9-14 at 01:19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