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11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基德评传《野生金基德》 部分精彩摘录(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15:33 新浪娱乐
9 B3 x8 q& y" E5 Q7 A N! Q3 g
$ s2 M! a0 p: Z1 _
野生金基德封面, \8 M7 I- T* x$ |: u( F8 h: S
{5 ^: u2 k' \5 t9 ]! R9 y! j0 R! n% e6 x
金基德电影明信片之《漂流欲室》' K! k {' ?3 {$ n9 j$ J
7 a* c: r8 ?+ Q6 V/ v0 }8 y3 I/ O
% I& c+ p& C5 Y- H0 A+ P金基德明信片之《春夏秋冬又一春》
0 r- ~7 `3 B& P: W) H9 }1 g9 h3 Y
* _- R- X% A. r2 ~. ]% i5 `. D' K, p1 s7 q: {! L; N
《野生金基德》内文
5 H' t( n$ C& A! D7 a" o6 l) |2 l: w
! W. g" H: ]( J7 K; v! F ◆ 本书卖点:2 A5 T" N) F9 w" U3 s
1 |& C1 V: G( d' G( M2 s5 V+ @ 最全面的金基德评传,中文版首度发行。: M) Q# l4 F& J' r( `
, v# X$ x, D! r/ @) R
从“草根一族”到“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韩国导演”的艰难历程。
- s9 @9 h9 r$ A: s
9 _% H w+ O3 i" |% r 金基德动情自述,曹在显等著名韩国影星披露拍摄细节,郑圣一等韩国资深影评人深刻解读金基德影片,展现金基德的多面体。
4 ^: g1 {* W. z( \% a" A6 Y0 v
0 H: u- @. U0 J0 Z ◆ 作者简介:
9 |: ^% \) k9 [4 [1 J1 D. q& P* H) P [( `
金基德:韩国著名电影导演,被韩国媒体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他善于“高效率”地制作“低成本”且获国际大奖的影片。但是,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曾被拒于韩国电影“制度圈”之外。他凭着不懈地努力,成为“当今韩国电影的国际代言人”,其作品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光彩:《撒玛利亚女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间》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5 G( e# c9 a" Z
" D# r6 a2 Q5 w9 `; S( X6 W1 G# m
郑圣一:韩国著名电影评论家,本书主编。曾经是月刊《电影》的主编(1995—2000),并任首尔短片电影节常任主席(1994—1997),和全州国际电影节选片人(2000)。在一直在月刊杂志《话》开设有电影专栏,曾推出过上下册的访谈专刊《林权泽说林权泽》。
; H& R7 k6 u! A2 i0 U% c6 F. B1 p! ^) V2 s, L% e' o% i) t- p% S
* 其他译者资料详见书中附录部分。
' b. X! I3 V& \; q/ s: ]4 t9 K9 C( z; O) q& ?& b
◆ 内容简介:
( k+ w! A; V5 ~. y; b! Y6 ]9 D8 F% b5 C1 w. a
金基德,这位韩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如何从“草根一族”一步步成为韩国媒体眼中的“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如何“高效率”地制作“低成本”且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成功的诀窍是什么?……金基德导演和多位韩国著名影评人、明星将在书中为读者一一解惑,展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金基德。
9 k9 v" H* `: m2 G8 M/ \% Z
) ~9 E9 r5 y, J6 K( g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内容丰富翔实:第一部分“金基德如是说”,金基德动情自述他从韩国社会最底层到“当今韩国电影的国际代言人”的艰难历程;第二部分“阅读金基德 ”,韩国资深影评人对金基德作品的深刻解读,以此透视金基德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众说纷纭金基德”,曹在显等著名韩国影星及金基德剧组成员披露拍摄细节,从中得以窥探金基德在片场的独特处理手法;第四部分“附录”中包括金基德的研究资料,以及金基德第一部获奖剧本《擅自穿越》——金基德作品的本源。
8 n( s% L, C0 ^/ [" I! `. |9 H/ y' _8 m d5 v5 j
◆ 推荐(名人推荐、媒体推荐、责编推荐) T0 U0 Y; o' T! H
7 L2 a! H# Q T) K' g
媒体推荐:) \: }$ V5 i1 |- J: p9 b# q
( U7 e7 y, R. W5 X, l0 A
这是至今为止惟一一本关于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书,当然在网站上输入金基德三个字,可以出现很多相关报道,而对于喜欢金基德或者对金基德有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 J7 ~1 R. W* z" Y5 t# U5 A2 N4 x% h( Z" C! k
——《新京报》
) X9 h! O a7 I8 P% V4 |
! _- ^7 A; W! k0 t) e! O8 z, f 编辑推荐:
3 N' z/ E1 {% O2 k+ X' k& b" I- b2 z& B: b/ l. s v5 m" c
看一本书有很多角度,而书中文本所引发的思考则见仁见智。《野生金基德》会留给读者各种各样的延伸性思考:或是影片题材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或是影评人论述的客观切入点,或是编剧如何逆向思维创作与众不同的故事,或是国内审片制度改善的借鉴,又或是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硝烟弥漫的另一战场……如此这般因文化的一脉相承而生成的近似的问题。而《野生金基德》最触动我的,是沉重的情感世界。于是,它留给我一个问题:“什么是爱,什么是绝望?” 看完这本书,你又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什么问题?
* {& y5 f* \/ s# t& ?! J# d4 f7 ^& S& U) g; } l S# B& O- T; u
【金基德如是说】8 D3 Z+ ?4 T: C, b( j6 ~
" l' Q2 Z7 ]# F" @" S 访谈:金基德的自我告白5 _2 A8 M6 B& ~! H* d% Y$ X" b# G6 l
x+ r$ c5 j+ Q1 Q 孱弱男子的骇人之力 文|金敬+ j5 w+ p# q! W& i) X9 F3 Y
# @! G; M) p0 x9 u, Y, {
金基德导演并非那种我从某处看到报道后,便可以随口评价的人。他是那种我们通过笔墨的方式,无论怎样用心研究和努力了解,依旧存有许多不解之处的人。若你想要就此追问他,那么无数的批评之箭会射向桌子,让你毫无招架之力。因此,在我看来,只有任凭困惑在周边蔓延,原封不动记下他的原话才是上上之策。而在当时,他对记者的态度很是敏感且不满。于是,我宁愿悄悄躲在他身后,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听他讲述,悄然记录。
; C) [3 I0 F8 e' K/ R: b" e5 m9 K b* S
19 i* d* p. d# |' h0 ~: g% D
% U. V/ Q. v4 ~ 是的,虽然有些唐突惶惑,但这次访问决非不情之请。虽然有些东西我无法用言语彻底说清,但并不能因此论定这将是一次悲惨的经历。无论如何,今天也要把这个“该死的访问”完成。因此我需要整理心情。还好,尚有余暇。
2 h& g X( t& M8 ]' V% s
3 ]7 _( R9 ?' N0 t6 X 这里是景福宫。过了景福宫便有好些美术馆,在那里放松一下心情再慢慢前往约定场所——三清洞方向溜达,时间应该正好。谁出了交通事故,四肢散地;谁的身体内壁爬满了眼球般大小的癌细胞,并还在慢慢扩散……我的天,如脑海里布满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该如何进行访问呢?好吧,在我脑海里重新直竖起像剃刀一样锋利的乱七八糟的念头之前,且让我边走边唱,放松心情。
1 ]9 {: a$ o1 F+ O1 ?2 a/ [$ s) e# [; l) e( e, r' G
既来之则安之,我必须面对或说迎接可能随之而来的大众媒体的“屠杀”。我本就是凡夫俗子,我将呈献自己懦弱的,也许令你们吃惊的一面。在过高评价和几乎是人身抨击的过低评价之间,你们像烤土豆一样折磨我这样一个凡人。你们说金基德是个问题青年,是的,我是问题不断,但现在我最大的问题却是因此一夜成名。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得到名声总是要付出代价。只是我的愚钝使我忘记了这个古训。唉,事已至此,且让我镇静、沉着。就在这一瞬间,我已到了“屠宰场”的门口。
6 m9 T& A: W" c: U+ \, `" d1 E& ^. O+ I% z
2
& x7 w+ r0 u& b$ D9 f" f8 n D8 t" ^0 p' S
迎面走来的这个女子,虽说职业与“屠夫”近似,但气质却不尽相同。瞧她马马虎虎的衣着打扮和松弛缓和的态度,仿佛以我的一根手指便足以对付她。她落座后的第一句话——“我其实并不太了解电影”,更消除了我的戒备心。但随之而来的第二句,却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出版社委派我这样一个外行来采访您,我想并非希望我跟您谈电影。反正您高兴也好,不情愿也罢,今天我们的聊天主要以您自己的故事为主。”天哪,听到这儿,我简直觉得这是新闻界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或者温柔陷阱。其实,即使满身创痕,我也想在“前线”孤身奋斗。但今天的这个位置,却使我不得不将自己和家人过去的生活一股脑抛出,成为大家的某种饭后谈资。正因讨厌这个,我才一直回避各种访问,坚决保持沉默。但渐渐我发现,越是沉默,就有越多有关我和我家庭的“流言飞语”出现在街头巷尾、酒席坊间。大家都太好奇了,以至于动用各种“演绎”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记得中国前辈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精辟的一句话。是的,面对种种传言,无法再沉默,无法再继续忍受歪曲,我必须爆发。战斗欲和争辩力瞬时涨满心怀,可眼前的这位女子,却似乎见惯不怪、处之泰然:“也许在访谈中你会有一些不道德的感觉,其实访谈这种形式本就是发掘别人的痛楚成长史,并随意加以追问,在这点上希望你谅解。”我能说什么呢?对这个渐渐露出尾巴,现了原形的“屠夫”。我的回忆从父亲开始了……听着听着,她忽然问道:“难道从没有过杀死父亲的念头?”呜哇,果然是心狠舌辣的毒妇!( P8 u% w8 d8 Q( L- A; @
" Q) C- q) z, Z4 F 3
9 R: C/ \3 Q3 c4 v7 y. i( K# ?( |
( v! e: S; h$ s- Y: z7 n1 x 面前的这个女人不是疯了,便是想找死,否则怎敢说出这样的话。我是那么害怕父亲,他就像顽固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只会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发号施令。在他面前,我甚至连开门和关门都要小心翼翼。即使在餐桌上给他递餐具,也会深感不安。“小王八蛋,长大后你能干啥?”像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咆哮几乎每时每刻围绕身边,说者不厌其烦,听者却变得脆弱异常。但我不敢因为听腻了他在饭桌上趾高气扬的训斥而绝食,我甚至无法表示反抗。因此他那令人窒息的谩骂就像“固定剧目”一样,日复一日在餐桌旁上演。饱受惊吓的孩子要想调节情绪,通常只是胡乱扒拉一口饭便匆匆离开,装作若无其事,就像没胃口或是吃饱了一般。肚饿时,便在后菜园里偷拔一棵白菜充饥。少年的我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面对可恶的父亲。
0 T |) F" ]: V& y% g* e4 L! g# l) f* r' ]$ e2 a8 j. D8 D/ I2 E$ B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父亲每周一次去首尔的中路药局抓药,他的病对我而言似乎是一种安慰。因为,他不在家的时候,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跟你提过“洗手间”对我小时候的独特意义么?我说的是那种地基开阔,头顶上有横梁,墙壁上挂满农具的农家土屋厕所。那儿可谓上吊的最佳场所,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厕所,因为那是我小时候逃避父亲谩骂的惟一可利用的空间。% ~8 Z* M) V! X& r, S- P9 \3 K
; @9 Q: [$ p! E( |
这样的父亲有一天忽然对我们说再学下去也没用,起因是大哥让他失望了。做了20年村长的父亲有一天突然宣布,为了大哥的学业我们要从南部老家搬到首尔附近居住。但背井离乡的结果却只有失望,失望的火星自然也溅落在我们身上。于是,那一天他对我们说:“看来你们都不是学习的料儿,为了将来好有立身之地,还是早一日去工厂学技术以后当厂长吧。”因此,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的我,初中毕业就辍学,从此开始了工厂生活。
$ R. q3 K) T0 b- m& @7 ?
9 P+ K5 x ~( S. t5 @ 很不幸,为了远离父亲,我首选的“避难所”是海兵队。当时我幼稚地以为“天下最难以忍受的地方便是父亲的家”,于是自愿报名去了以“训练和生存环境以严酷著称的海兵队”。等真的入了伍,才知道那里的压抑和暴力绝不亚于父亲。当然,后来我选择去法国留学的理由也不尽相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三星、大宇、现代等大企业,而后渐渐融入中产阶级,这是当时韩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像我这样一个人,所有学历教育加起来还不够写满一页纸,别说入大企业无门,根本就是毫无立足之地。自卑感加上期望逃避父亲侵害的想法使我毅然决定远赴法国。5 P$ r( k! Y) C& P
* o ^( _# j( m& F 其实对于这样的父亲,我既无法讨厌他,也无法憎恶他,因为他也是受害者。在电影《收件人不详》(Address Unknown,又译《打回头的情书》,2001)中,治歆和他父亲便是我们父子俩的自画像。父亲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年6月25号给国务总理写信:当时为了国家,他全身几处受枪伤,并十年如一日地承受后遗症带来的病痛,生活亦因此变得意味全无……诸如此类的内容,无非是要求国家再次作出补偿。但几十年来,他不断上访得到的回复只有寥寥四个字:“无据可查!”难以置信的伤感吧?!如若换成他人,早就放弃跟国家理论,自己好好过日子了,可父亲没有。于是他将从国家那里受到的伤害和愤怒一股脑转嫁到我们身上。这就像我人生最伤心可笑的一出喜剧。但最终我也结了婚,生了孩子,这时,我似乎开始渐渐有点儿理解父亲了。如今对这个不幸的男人而言,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有一个当导演的儿子,逢人便说:“知道金基德导演么?他是我儿子,我还没好好教训这小子,他就长大了……”" c/ X8 Y6 b9 k8 q
8 Q1 G; m6 R* T* {1 J8 t5 O 也许现在的某个夜晚,我应该轻轻推开父亲的房门,听他絮叨关于“6 ·25”的故事,听他解释,让他释怀。然后在清晨的微光中揽住他衰老、孱弱的肩头,像朋友般……我知道这将会是故事最完美的结局。但直到现在,我也没给父亲这样倾诉的机会,因为我还无法释怀。小时候半睡半醒间,断断续续听了无数遍的“6 ·25”故事已令我耳生老茧。那些时间累加起来,应该超过100 小时了吧,总之够了,我不想再给他另外的一小时。
" G6 F& Y* ?' w
q4 W' b: {% X( R0 b 4
6 A3 k4 a8 o2 d+ k5 C
y! g, K! r8 | G+ [0 q5 j 我的故事是否已经让你们感觉到我与生俱来的某种懦弱?若再加上自虐和自怜,我相信自己一定是“弱男队”的选手。但这还不足以表现我的懦弱,我知道自己远不止如此。十五六岁时,拿着钱去商店买东西的我总是踌躇再三。拿着1000元买了900元的东西,当店家找给我100 元零头儿时,不知为何,我总会感觉很抱歉。荒唐到不可理喻吧。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给我100 元让我跑腿时,我总是希望要买的东西不多不少刚好100元,那样我就不用拿回零头儿,也不用看商店主人的脸色了。因为我总觉得那样会招来店家不快。像我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我劳动(找零头儿)的,不是吗?为此我对去商店常常心存畏惧。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受虐意识的妄想症,是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压制,还是源于他“不要给别人添一丝麻烦”这样的压抑性教育?我不得而知。“不许抽烟!不许喝酒!”直到现在,我还遵照他的命令生活,尽可能不给他人增添麻烦、制造损失,这就像命运的魔咒般箍紧了我。就像我电影中的主人公,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所有人的存在都像是为自怜和忍受煎熬而代言。对别人在人格上、肉体上的伤害我会尽可能地避免……这难道是一种变态想法?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但若快乐源自他人的痛苦,那便是不可以的(因此我宁可自虐)。% n, V. A4 r4 r; c; w0 L: r
4 `' o A8 {+ r3 K+ ]1 |8 Y
5" v) ~5 l4 C4 d7 z! q
+ A# \: T! R; K1 F! n1 C 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话题可以更残忍些。实际上从某一层面来讲,有些看上去纯粹的东西是极其残忍的。就像我正在做的一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又译《春去春又来》,2003)中的一个场面:小和尚抓住青蛙并在它身上漆画。这其实是我小时候常玩的一个把戏:将抓住的青蛙涂上色彩然后放在书桌上,我会觉得这件“作品”很漂亮。《漂流欲室》(The Isle,又译《岛》,2000)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一个“虐杀”动物的场面(电鱼)。这些都和我小时候的情绪很接近,是对自身痛苦的转换。你说试图为自己承受的痛苦和烦闷找到发泄口,得以情绪转换的要素是什么?结果难道不是在比自己更柔弱的物体身上泄愤吗?杀死一只青蛙无所谓,而杀死一个人却触犯了大众法律,这是多么混沌的社会原理啊。这种法律是对弱者施加的暴力。从这种角度来看,自杀或是超越法律限度的杀人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即使入狱,即使成为死囚……当然这种境界并没有什么价值……
9 ~# n( ^* \( U7 z$ C3 b
7 e6 Z& {0 a- U" u9 T 出版时间:2011.16 d ?) X' j% G2 c
3 s, q" q" S4 Q- a
著者:[韩] 金基德 郑圣一 等著 范小青 译2 b3 l' ]; R( a1 T( C$ c
% ]# p! g7 |* [3 z( k% [ 开本:32开 字数:387千字 页数:394* L6 W: u1 q: [9 H) P
! I* l) B! B% k5 B3 u4 i: _) r! g1 k& @&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