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凝视着爱与死
* T9 f4 v% e# S- R1 G: s0 ]' f, N) W/ I
) T0 Z& i Z5 v# R; B, \( N6 ~3 {
影音剧评组@vichic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合作0 R; ?3 w* N( {+ n& N, l9 U
6 a4 I' I2 J$ v( l; F$ w2 l
5 ]) d1 O1 y, @4 W; C 5 J% ^5 e0 _+ Z) h
8 T8 O7 q% r$ S/ Y, ^+ a
“欲往痛苦之都之人,请经过我……7 W' f+ r/ U- k: t
& k. I' K) p/ n7 K5 ], w2 m 欲得永恒痛苦之人,请经过我……$ S8 `, b4 F' D8 d% `7 V1 k* n& T
* S J- Z/ n3 \1 \& p l
欲寻丧失灵魂之人,请经过我!”7 ?# N6 l+ j; f# X2 x; Y
( @& F+ b# g6 Y6 R0 d“连看得到的真实都视而不见的,就是人……”
0 K) u5 l ^8 M" h: F
$ g" H3 d0 u% Y" c/ g3 G2 ]
( ?. l* m1 L5 e时间是一把锋利而坚韧的匕首,将现实割裂得体无完肤,将真相肆意妄为的踩在脚下。那些所谓真实的筋骨,血肉模糊的瘫软于地域之门近旁,扭曲着一切的可能,还原出一个人为臆造的虚空迷宫。越接近真相,却也越远离故事当初的模样。奔跑中的少年,惊惶的眼神,虚虚实实间妄断的谜底,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蔓延悲伤——# y: u) Y5 u- N2 d% ~
4 U6 J: V+ r: s/ C8 h我现在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个关于“报错仇”的的故事了……- W# y) V8 x1 ~+ |8 T4 s
4 B. p+ f3 T3 J% J有人不愿意倾诉,有人不甘心聆听。事实摆在那里,事实背后的情绪交错在它的罅隙中,然而双方却没有一个能够耐心的摸索出那些被人忽视的脉络,只是躲在各自的世界中因为自己的苦痛而不断呻吟,以愁忿的眼神紧盯着暴力的施加者,发出沉闷的低吼。吾寿作为旧的加害者与新的受害人,承河作为旧的受害者与新的加害人,同样如此。他们都只关注着自己的悲痛过往,却漠视了对方的感受——; G+ M% n) E+ T) R
^& N7 ?) U: u6 q4 V
被冷漠刺伤的自尊,被强权忽略的正义,得到了同等轻蔑的对待。4 u+ g) }( N+ V0 Z0 b8 @) u5 s$ t
7 |# o7 I* P e/ d9 d沟通的障碍催生出一个本不该出现的悲剧,或许,这便是事实真相背后的主旨。在这个故事里,加害者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有人因为冷漠,有人因为利益,有人因为害怕,有人因为义气,有人因为仇恨,有人因为软弱,还有人因为虚荣与权威,因为必须维护的强权与公理。甚至是死去的那个少年,除了能证明他不是杀人者之外,他亦有可能是加害人之一,根本证明不了他的无辜与无语。从这一点上来说,《魔王》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推理故事,因为它破坏了推理的铁则,将最后的底牌紧紧攥握于作者手中,完全忽略了观赏者的存在。这就像一个编剧自娱自乐的游戏,他乐于看到观众们在一次次猜谜游戏的失败中抓耳挠腮,长吁短叹的找不到迷宫的出口与症结所在。编剧是缺乏同情心的,一如他笔下的人物一般。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肯定一点,那便是,以上的这些人全都犯下了罪,是不可饶恕的死囚——
% V6 D: g! S7 V* `' J5 `3 E2 X* H/ c* }, Q+ ^0 v: X
一时的迷茫导致一世的痛苦,在日以继夜的惶惶不可终日里等待惩罚的降临。或许,对被重新聚集起来的这些人来说,悲剧的重演亦是一种解脱,还原真相亦是一份自如。有些事情是逃不掉的,漫长的等待不过是延长了凌迟的痛苦。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都是良心未泯的人,是万千本不该有此遭遇的普通人,而真正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如吾寿父亲者,他并不把剥夺人的性命当作罪孽,也并不会对他人的人生做任何同情。相反,却根本无动于衷,充满了傲慢与残忍。在他眼里,任何人都是棋子,都是工具,他随时可以利用,随时也可以丢弃,更能随时将那些不听话的给他们家族摸黑的人进行社会抹杀……
% z% l! i- v+ l+ j0 C; p2 T3 {, s, r1 N: p# m' Z% |
这就是强权统治下的正义。
% s0 E: B" w% P- d) h3 j/ ?4 u3 g4 X7 L2 {
一个国家的暴力机构可以凭借任何捕风捉影的蛛丝马迹,便随意侵犯公民的权力。控制着暴力机构的某些人能够为了自己的权威与荣誉,便随意诬蔑他人的名誉。我们的生活是不安全的,看似风平浪静的外表下,却躁动着种种不安分的因子,随时能够结果了我们的性命。但这份不安全,不单单是彼此的不信,还有被窥视的纠缠,被监视的恐慌,不仅仅是上层对下层的窥探,还有下层与下层,上层与上层彼此之间的提防。那些躲在人群之外、世界中央的淡漠眼神,以全部仓惶构筑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墙,却让所有人奔波在各自的路上,围绕它转圈,如丧考妣,如履薄冰。0 J" e% N& l J# m+ Q: O
6 c2 y; j4 p7 M- P8 n6 e. K4 b6 L3 X/ s! `" Y$ D) }% @: V; C/ v g5 L
" h$ j+ X, v2 |$ J' Y( u: v$ J6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回头浪子的心路挣扎,是一个新生恶魔的刻薄诅咒。一个人的死亡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造就了旁人与众不同、截然相反的人生,或许对死者来说,也是他不愿意亲见的结局吧。
& }) Y: |+ G& R# J9 m- ]
' m J+ b6 h, k改过自新的人,即便是以不太干净的方式改过自新的人,究竟配不配得到世人的原谅?
- F5 s: L. v* L& |3 |9 g; ?
! I5 _- N6 Y' W) j1 Z6 H( B) C吾寿的立场如今和刘建明有些相像,所不同的是,他的心地或许比刘建明还要纯良,因此他所要经受的折磨也便比刘建明更要强大。12年前发生的悲剧即便是偶然事故,但以并不偶然的方式脱罪,其本身便玷污了他心底原本的纯净。而吾寿与海湮旧地重游时所表现出的心悸与惊惶,就像《哈姆雷特》中谋朝篡位的叔父被人揭开遮羞布时所表现的尴尬如出一辙,让人不得不怀疑事实背后的所谓真相究竟怎样。我们确实不应该抱着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人,但当当事人的表现越来越引导我们往某个方向去猜疑时,即便那是误导,却也让我们对一切产生了疑虑,击碎了全部的信赖——
5 f5 \5 T6 R. z$ h
N) a. s6 ~" p选择眼睛所相信的,却由心做出判断,这也是自相矛盾的地方……
% A' M$ z( _5 M8 s3 U1 } g; V. f4 t( R. Z, _# N$ q6 n- p
吾寿的概念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罪犯和抓罪犯的人。如果十二年前的事故让他对法律,对现行体制产生了不信与失望,那么十二年后,他便很有可能愿意以自己的双手来创作一个完美的法制世界。吾寿在以一个“好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他眼中的怀警察是谁呢?是十二年前对他愤怒却也无奈的警察吗?是只能任由法律处置,却对不公正的审判只能袖手旁观的警察么?或许这个谜底,要隐瞒到最后的最后才能揭晓……
4 e% q# e' u: a+ e2 V4 w& S V$ F1 W0 a8 e) d- i+ J( ]
回忆是一株摇曳的花,需要植根于一方肥沃的土壤才能倔犟生长。和回忆有关的东西便是它迟迟不愿离开的国度,薄荷糖是辛辣的,它让人铭记过去的痛苦,然后化作眼下的泪,如雨水般冲刷罪恶,洗涤灵魂,净化世界,却永远也不要期盼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
7 ?# y1 |" o) ~9 g x- |; c" a% Y+ Q7 g0 z$ p
承河在大植的葬礼上露出了志得意满的微笑,复仇的畅快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相信,在他背后没有其他的元凶。一个人因为说谎而必须付出生命作为代价,这确实相当昂贵。而施与惩罚的人偏偏异常坚定,他不会考虑被惩罚人的苦痛,不会怜悯那些悲恸的表情,也并不在乎自己要付出如何的报偿,只是心甘情愿的体验着复仇的快感罢了。承河的强大之处在于,他模糊了一切标准,他便是标准,他的苦痛便是标准,他需要有人能与他分享他的全部悲欢离合,即便那个人是他的敌人也没有关系,因为十二年来的寂寞是他最珍贵的财富,他迫切的想要让这个世界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人挣扎在炼狱中。! u/ ~" b; e! X5 F7 L
6 \5 X S! _! n6 p% A他走过地狱,见过最悲惨的景象。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也便从不曾有过任何动摇——2 t0 E- x& E2 z/ N- n' ^% } e
* @3 f# @" z2 ^5 v
他是他培养的敌手,他是他栽育的恶魔之花,他们相互纠缠,一起生长,一起迈向奔腾的死亡……# m j7 \: T! ]. Q# g) R9 d# O1 L7 } t
/ i0 e6 `1 R1 n3 R5 J
我们看过了太多爱的出生与灭亡,也见证了太多恨的离散与重聚。爱在死亡之后,并不会真的消逝不见,而是变作另一张陌生且狰狞的面孔——恨。而恨却并不会一直消亡,更无法成为爱的种子,只会变成一个魔咒,时刻寻找着甘愿为之牺牲的影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走卒——
+ K6 J+ {& ^# a/ q; N5 l& o: ~ }0 E. D3 n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太多凝视着爱与死的童话了,而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我们却又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只是静看他们的悲剧摇摇欲坠,化作时间的尘埃,怜悯着坎坷者的通途……! s) E- O7 l4 F h; p
. A; p3 A4 }2 B2 }3 `: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