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莱坞报道:李沧东
http://group.mtime.com/koreafilm/discussion/1014455/
《诗》,李沧东的第五部剧情片大胆地选用了一个矛盾的主题来表现痛苦与美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部在戛纳主竞赛单元亮相的作品继续了之前《秘阳》对“宽恕”进行的解释。女主人公是六十来岁的女人美子(尹正熙),依靠护理一位年迈的邻居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孙子。偶然之下她报名参加了一个业余诗歌培训班并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首诗,同时发现自己的孙子与一起女学生被轮奸的事件有关。“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定的主题”,李表示。但影片开头“诗”一字从一具漂浮在寂静河水上的尸体中升起让人想起李沧东之前探讨纯真之流逝的作品如《薄荷糖》和《绿鱼》。李与《好莱坞报道》的韩国特派记者朴秀美(音)谈起了而影片中“诗”的含义。
朴:pierre rissient(戛纳选片负责人)看到《诗》之后说了什么?
李:他看起来很喜欢,但他总是如此(笑)。我并不把从电影节组委会听到的评论当真。通常那只是鼓励的言语。个人来说,我对参加竞赛单元很矛盾。感觉就像一场考试,有人不知为何觉得戛纳就一定会选中我的作品。如果我落选了他们才会感到惊讶(笑)。
朴:电影中的美子看起来总是不太明确。无法断定这就是角色本身的木讷或者是演员没有完全体会到角色。譬如说,当她决定同姜(美子护理的年长邻居)在洗澡间里发生关系时,你在犹豫她究竟是为了钱还是出于对这个不能走路的老人的同情。
李:美子比起《秘阳》的信爱来说是一个晦涩很多的角色。美子更消极、更不稳定,很难明确地界定她的动机。但是在她同康发生关系之前,我们看见她在河边发现了女学生的尸体。我们知道她被是美子的孙子在内的小混混们强奸的受害者。然后紧接着美子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满足一位垂死的老人最后做一回男人的心愿。美子的动机西药观众判断。也许是出于同情,但她也可能为了之后要钱。这是美子的秘密,也是电影的秘密。
朴:为什么是“诗”?和你过去的电影比较,有没有一个普遍的主题?
李:通常我拍一部电影,是为了留下能够让人们思考的东西。这一回,它是诗,但也可以是一部电影或者任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在当中放入了意义。几年前,我得知了一件小城中女学生被人轮奸的事件,这件事震动了我,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或者是这件事同那么多的课题如青少年犯罪、社会的未来以及日前生活中的道德有关。我思考了不同的角度来把它拍成电影的可能性——包括一部刨根问底的类型片。但我不想那样。然后,有一晚我在东京旅行,在旅馆房间里不停地换台,看到了一档大概专门为深夜失眠的旅行人准备的节目。它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场景——一条平静的河,鸟儿在飞,海上的渔夫——背景是新世纪音乐。突然地,它让我想起了那件可怕的事件,“诗”这个词以及一位六十岁妇女的影像来到了我的脑海中。这就是我怎样遇到了这个故事。
朴:电影中,诗歌班上一位同学分享她的经历说在痛苦中总有美的东西。我想那句台词也适用于整部影片。你同意吗?
李:我不知道是否痛苦是美丽的,但我的确质疑没有痛苦的美丽意味着什么。我的一个出发问题是为何人们读诗歌。我想了又想,我想是人们在寻找美,因为现实并不美。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当现实不能变好的时候人们不再阅读诗歌了。我想问是否是我们真的不需要诗歌抑或是某种类型的电影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朴:电影的最后五分钟就是美本身(电影通过死去的女孩和美子的画外音结束,镜头一步步摇离女孩长大的那个小城)。你想要这个结尾如何作用于观众?
李:人们被激发了对美的见解以及当一个人读到诗时应有的感受。当一部电影视觉上呈现美的时候,同时伴随的是对美的见解。我想电影的结尾在试着让观众看到在银幕上的美之外的东西,就像那个女孩的死。结尾处,观众对那些风景的感知与他们银幕下的经历是相关的。那层感知使他们思想的映照。需要说明一点我并没有可以将那些风景拍的很美。最后几幕,你看到小城但曾经生活过的女孩已经不再。这是一种失去的感觉。
朴:电影留给观众自己解释的空间。你同意它比你以往的作品更加私人的说法吗?
李:我不会说更私人。它或许给观众留白了更多的东西。一部在倒空的过程中建立起的电影。
朴:你的下一步电影会是什么?
李:我有一些想法,但还不确定。目前甚至我不确定自己还会继续拍电影——特别是如果这部片给投资人造成太大的、伤害的话。我无法保证我的下一部会做到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