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藏裹心 – 覆櫻之荼靡 蹤隨之後091114
他是砒霜。他就是砒霜。
深深侵入了私人的哀痛。
----- GoneBaby Gone by Dennis Lehane
=====================================================================================
櫻之荼靡
看一看你留言時間 ,約莫是我昨晚關機決定與黑暗同行之刻 .
過晨而起 ,ep11昨過 ,e12未經 ,卻在見到你的感受時 ,輕輕開啟 goodbye再聽它一回 .
我們對一個事物的感動 ,與停留的時間 ,其實不若我們以為的 ,全憑的 ,是自己的迷戀 .有時候 ,是身邊的人 ,延長了我們受到的發酵期 .常常如果憑我們的能力 ,只令其酵期發散半月之期 ,有了別人感動能力的加持護捍 ,總是能使原來的期限 ,斬轉再延 .
有朋友 ,自小王子時期落情於 dd .再也 ,沒有出來過 .
我是個不迷戀演員個體的人 .演員於我 ,虛幻部份 ,多於真實 .這份虛幻 ,並非意指他的作假 ,而是他職業的需要 .並且虛幻 ,也不見得是壞事 .我們以為的虛幻 ,是憑字斷意 ,以如美男 U的操作表演情態惺惺於世眼 .然而 ,我以為 ,世上所有的事 ,其解途 ,都因著人而改變 .操作它而心持善意者 ,自然有將它往往善地方解去之用 .善與惡 ,因人而走, 因人而變 ,因人而定 .
演員的虛幻也是此 ,它可能如U的操作模式 .也能是 ,為了角色 ,將真實的自己 ,置放一旁 ,擱置而不用 ,進入角色的本體 ,進入他的世界 ,向我們展開融入後的成果 .因為並非真實的他的呈現 ,也不是角色真實的呈現 ,因此 ,謂之虛幻 .它連結著兩個可能真實的世界 ,卻不能較真的認真 .
但對於角色 ,換個位置 ,沉迷 ,可以很久很久 .這種很久 ,也可以是能量的轉換 .
角色與演員之間 ,究竟要有多少連結 ,關乎你對於他處於演員狀態之下 ,角色限制之外的曝光率 .或者 ,你也可能只隨那個角色 ,屏開而起 ,落幕而離 .我 ,通常喜歡自己作到後者 ,而不是前者 .因為對於自己的世界 ,如果受到非純然自己的控制 ,受制於人 ,伸展將難以自如 .跟著他走 ,能允許的時間 ,是一個定限 .
我看過貝多芬 ,但過半後即停 .
于我而言 ,不是貝多芬不夠精彩不夠好 .我喜歡主張 ,一份作品, 觀臨者無權道論它的不完美以過份的指責 .因為創作本身 ,是為難的 .它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牽制著 .也被無形的才華與才能所阻礙 .你可曾試過 ,要表達一件事物 ,企圖說得很完整 ,最慘的是說的七零八落 ,好些 ,是說得平舖直述 ,更好 ,卻也只能臨描八分體的意境 .每在表達過後 ,看著自己表達呈現 ,頓然扼腕 ,心裡惱悔 ,怎麼就沒把那個什什什說得再完整一點 ……怎就沒把這些銳角去淨 ……怎地收尾 ,這麼不夠精彩絕倫 ……….
我們表達一件事物 ,尚且如此容易與缺憾碰撞 ,更何況 ,要長期經營一個作品 .將你心中的企圖 ,主題 ,舖整在一個十六集數的劇集裡 ,要言之有物 ,最好也能譁眾取寵 .得精髓過深 ,不能膚淺 .最好還得兼顧市場走向 ,納受廣告收益 .爾後 …..對於創作的內心 ,躲著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期望 ,不向出資者詳述 .是要將他的夢 ,嵌附在主題之間 ,讓觀者領悟到他所領悟的禮物 .這個承載的目的, 創作者當成一個特製秘方 ,以糖球包裹 ,藏在作品裡, 隨著各式各樣的條件 ,踢來拋去 .
於是 ,在這個大量被條件左右的顧左忘西 ,得右失左的情景下 ,有時為才能所制 ,有時也能掙開俗制 ,享受一下子逍遙而行的滋味 .這些 ,恐怕是我們不太容易看到的 .但卻可以想像 .也就是我們在作品中間 ,能感受到 ,在作品進行的階段 ,我們發現它遺落的空缺、失誤 ,沒能婉轉承接一個縫隙 ,忘了將一個前舖進的梗 ,作更好的收拾 .但我們同時也感受到 ,它們發光散熱 ,它們似乎正像孩子一樣 ,興高采烈的 ,揚起裙角 ,帶著夢境 ,起舞的樣子 .
如果連我們都沒能作到盡善盡美之處 .如何能指責創作者居心不圓 ,力探未深而敢落於作 .如果不是那份勇氣 ,恐怕我們會失去很多很多感動 .
因此面對作品 ,自我期待 ,是視其美而略其缺 ,缺是可以說的 ,但不要太過著磨在意 .就允許它存在 ,以襯完美之難得 .能揚其褒而遮其貶. 對於創作的能力 ,除非自己能比他更好 .否則 ,我們是無權說太多主張的 .因為畢竟 ,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受制的處境與掙扎的環境 .
(哎 ,原來談起貝多芬的 ,怎麼繞這麼遠 )
話回貝多芬 ,放棄它 ,是個人因素 .
男一的演技當然好得沒有話說 .但原來接受它 ,就是為了DD .
雖然我滿意他在裡面的表現 ,跟現今的美男相比 ,可以看見 ,它之所為 ,與美男是各呈體系 ,但也是演員本身為自身完備的一個功課 .DD能有效的 ,清楚的將兩個角色劃分 .在我看來 ,是才能 .而能以貝劇 ,作為一個情感經歷的包裹糖球 ,再次吞食 ,以進自己實力 ,是聰智 .
但貝劇在我心中 ,卻是於他有愧 .我不喜歡 ,因此棄作 .單純 ,也是為他之因 .
在演員以半生去支付虛幻處境的世界裡 ,其實有很多超越我們常人能經歷的糖球 ,互相扔擲 .糖球本身或者就是糖衣裹以球 ,或者是糖衣裹以苦 ,或許或許 ,是裹以毒 .演員將自己在虛幻之境所經歷非常人能想像的多變善變世界 ,情感的被主張 ,被拋棄 ,被珍視 ,被扼殺 ……默默的 ,以糖為衣 ,在內心黑暗之處, 悄悄置入裹起 ,隨著角色 ,扔向我們的世界 .
在靈光一閃的瞬間 ,我們可能被擊中而昏迷 ,或者 ,將它順利接個滿懷 ,轉身舔喜 .或者或者 ,我們一個輕忽 ,失去了接住它的機會 .但無論如何 ,他沒有對我門進行刻意 ,刻意的 ,是我們受者之心 .我們刻意想要站在什麼角度 ,以心領神會 ,接受他後製的糖衣之球. 我們決定它 ,是毒蠱漫身 ,或是人間美味 .都是我們 .
我相信 ,接過小王子糖球的人 ,大概很難揣著它 ,不去舔食 .或攢著它, 捨得放棄 .他的魅力 ,來自於這個角色本身 ,能向四面八方展延 .關於傷痛 .記憶 .叛棄 ,摯愛 ,幸福 ,與捨離 .淚與笑 ,漫散在他的四週 .願意對他開啟 ,接納他的世界的觀者之心 ,在接過他的那一刻 ,視野 ,已經為他所開 ,所臣服 .是因為這個角色 ,的確的確 ,是以蠱之滲 ,透入我們心靈 ,於疼痛中 ,難掩我們眼梢落下的淚 ,卻襯著滲血的感動與甜蜜 .感動為了他的生之一切 ,甜蜜 ,卻是為了他與我們各自私有之間那種不能為人分享的 ,沉重又喜絕的脈動 .
櫻 .
我從來不那樣想 ,dd的音色 ,不能成為專業歌手 .
從我第一次喜歡他選【輕閉雙眼】而唱起之刻 .
我以為 ,音樂之所以感動人 ,在於他以全身心的靈魂 ,與之唱和 .是生命與靈魂之間的對話 .
專業歌手的稱謂 ,最大的載譽 ,是說他能操控聲音自如迴轉, 氣不怠亦不突落 .
但生命 ,從來不是圓滿的 .靈魂也是 .
生命跌跌撞撞 ,靈魂也隨之破碎再經拼湊 .
因此 ,生命與靈魂之間 ,最最跌宕人心的對話 ,是只純淨的以它原始的樣子 ,將一份感情與感動 ,透過音符 ,為我們以臨摩出它的境界 .是歌者與它之間 ,如何接與展的問題 .也是歌與我們之間 ,如何受與承的關連 .
歌者與它 ,且像是生命的方式 ,企圖以生命的跌撞為載體 .而我們則像後者靈魂之意 ,是將他的載體 ,收其破碎殘體之心 ,與我們真實的經驗 ,再度拼湊 .成為我們所各自擁有 .
因此 ,能唱一首感動於人的歌手 ,是能讓聽眾無論何時何境 ,都能四面八方 ,接到他拋來為他認真以裹的真誠認真 ,即使有無法接續的殘缺 ,那也是 ,生命的痕跡 .
不向我們掩飾或企圖裝修遮掩其缺的靈魂交付於歌喉溢灑之歌 ,能探到我們拿不同的靈魂與它接觸的體溫 .摸到痛使著微笑 ,嚐至甜而能心酸 .才是一個好歌手 .
他的歌聲 ,在成長間 ,我是如此看待而喜歡的 .
沒能掩飾他長成之間的各式缺乏 ,也不能遮去他正在長成的光華 .是溫潤 ,是專心 .
g. 2009.11.14 09:22 a.m.
ps: 我在美男期間,常受用於圖下角a(or e ?)作者的製圖 .沒能先跟他招呼, 是因為不知道如何連繫他 .我很喜歡他的製圖 .淨純而情誠 .在此遙空致謝 .
[ 本帖最后由 gin773377 于 2009-11-14 10:0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