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inca 于 2018-3-26 19:21 编辑
@uko
製作匠人一定要與世隔絕躲到深山裡面?更不願意讓人知道他的名字?
製作這種樂器不可能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最起碼會有一個工坊,要不然匠人怎麼能夠專心製作樂器呢? 吳金福工坊事業失敗的部分,我好像沒有認真看清楚~
但是我所知道的中外傳統樂器製作,都不是一件很簡單,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的工藝耶~
因為準備材料的工序繁瑣,勞力密集,真的無法只靠一個人來完成。
至於戲裡面隱世吳赫的設定,是還稍有點說服力啦~一年一件的話。但他真的會非常非常的累。
住在山裡這個,目前吳赫應該解讀為達成使命的環境要件
吳赫拿著雁足一晚,回想起童年爺爺說的“擔負重任”後,決定回到鄉下,這段應該可以確認他是這樣解讀的
然後我昨天也是這樣想的,不過今天重新想一下覺得應該不是這樣
回到一開始,爺爺讓吳赫在鄉村是為了培養他,不是說只能待在鄉下
參考方編劇的資料"為了培養唯一的繼承人,讓孫子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那麼關於吳赫待在鄉下這件事
現在大概就有幾個因素:
1、主觀的感性上:
本來在與世隔絕的鄉下長大,想來首爾發展,然而爺爺去世了,
感覺不應該起這種念頭,應該要放下慾望待在鄉下,好好做琴,完成這生的使命
然後ep01還02,作斗也有說,在山中是厭倦世上的人、不要來打擾,由此可見得他的待在山中也有自我放逐之意。
2、客觀的條件上:
在免費送琴下,首先收入是很微薄的
然後根據製琴步驟來看,比較花錢的有a.木頭本身 b.木頭的運費 c.木材的放置空間費用(木頭砍成木材後,需要放三年以上,讓材料達到一定的穩定性)
當然還有d.勞力成本,但在此不考慮機會成本的概念,用自己的勞力就可以視為免費
其他一些像砂紙錢這種就可以先忽略
那如果按照之前推測,這座山就是有產梧桐木的山的話,然後又可以免費用這麼大的地的情況下
待在此山中的吳赫,製造琴的成本a.b.c.d這四項都是免費的,
於是就能在免費送琴下維持開銷了,就是產量很少而已。
那麼像這樣製造,
應該還是會有一些問題的,
你提到的應該如何如何,都是反應吳赫現行運作模式上的問題
而如果吳赫的作法沒有能增進人類福祉角度的改善空間
那也會少掉一塊可以探討的問題”國樂如何能發展的更好“
變成是只剩下勝珠要不要去鄉村的問題了
所以接下來應該會用這些問題來讓吳赫有回到城市的可能
這兩集也有提到類似「因為沒有效率,逐漸消失」的情況
所以像這樣匠人接受幫助,讓國樂發展的更好的可能
大概接下來就是要讓勝珠去發掘,然後讓他們有一起幸福且造福社會的路能走吧。
以往的伽倻琴有十二根琴弦,琴弦的材質為絲綢;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 1960年以後伽倻琴型製上有所變化,也應該要做個樣子,在戲裡面稍稍科普一下,怎麼可以這麼隨便就不去處理這些資訊呢?
伽倻琴有三種,正音(=正樂=古制)、散調、改良
這三種最大的特徵是琴尾,正音是羊耳頭,散調是鳳尾,而改良兩個都不是
然後改良的線有合成纖維所以更耐久(不過有看到一個演奏家認為正音、散調用絲線更好)
雖然wiki的行文是“現使用”
不過這三種是並存於現代的
吳金福是製作散調伽倻琴
而吳赫的話,目前看他製作的琴,包含穿西裝想像畫面到實際上製作、海報拍攝、幕後學習琴構造的花絮圖,全部都是出現散調
然後第一or二集,有個砸琴的演奏者,她用的我沒看錯的話也是散調
然而女二的話,她除了拍海報時用散調拍攝(共用道具?)
在演奏的畫面是用改良伽倻琴,我確認的畫面是她沒去開會後,彈琴然後跟勝珠商量,還有戶外演奏會
總之,目前吳赫製作是散調,那就還沒遇到需要介紹這個問題
然後,改良看來是有一種器具來換線的,還不知道吳赫是不是也擁有這些器材
也許他只會製作散調,那也許到需要學改良這邊,就會有科普的需要了?
1950年韓戰啊~民不聊生,韓半島上因為戰爭死傷無數,當然一年才10座琴,
因為不可能有人還會有餘裕買琴。跟太平盛世的現在比起來當然少得多。
由於也沒有詳細市場資訊
所以我算假設整體市場的樣貌成指數上升
1950作為起點?
畢竟還是要有錢才能發展藝術
韓國的經濟不只韓戰當下不好,還是有一段時間呈現低迷努力回升的狀態
不過這方面我疲累於找資料了哈哈。
再用另一方面來回應這段原先的問題本身,
吳金福的工坊事業失敗、還有並沒有積攢太多財富(醫藥費是借的、地是勝珠姑姑的)
所以恐怕就算市場規模不是以(1950年,10台)為起點,呈指數上升,
吳家還是沒吃到多少市場的餅,
而沒能賺多少錢,自然也象徵著在投入生產下不能有太大的規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