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表示对该贴楼主的尊敬,本人也以第1贴来回应楼主的第1贴。声明,是为了楼主特别注册的新ID,俗称马甲,只为楼主此贴用。6 t- Y+ P# D$ b2 {; N4 h# B
3 N5 X' d9 r; l+ }2 Y; c
" m* Q/ j ^; }5 ]# m6 y& B A5 Q
人说论战讲究有理有据。因此,偶针对楼主每句话,来表达我的看法。
9 T K P/ j0 H/ Y& h
% B% F0 j. i; l3 z" ?% x+ N% G2 ]4 p; P* H, e" x( n
"投资巨大的最新韩剧《悲伤恋歌》终于落下了帷幕,纵观全剧,没有预期中的那么优秀,或许是期望值太高,所以,失望在所难免。"8 v+ l0 A% @0 I- Y/ ^
+ u) u+ e3 P7 B/ M! G; K
2 }0 T" @3 {8 @, u- g% I楼主开篇不敢批驳,因为,泥道出了一句“纵观全剧”,看来是对该剧整体都有了全面透彻的把握。悲歌也的确在大家预期中是个非常优秀的作品,期待值很高,可以说是2005年被最多人关注的韩剧。那么看过之后,认为不能达到心中所想,失望也足可理解。/ H4 Q% i1 N; o8 d6 n
1 q! k* u4 G. r( ?' m
% m I6 D7 g0 W6 M& M1 ~0 X4 p
"《悲伤恋歌》讲述的是两男一女跨越十余年的情感征途,从韩国到美国再到韩国,有情人不断的错过,又相遇难相认,互相挣扎,冲破阻隔,苦尽甘来却最后依然天人永隔的悲伤故事。"9 ]7 F9 p5 K# B, M J ^, m
2 q, ^5 s; H ]* O猛一看,觉得楼主概括的不错,但是,仔细分析,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前面讲了是两男一女的情感征途,而后面却仅仅描绘了俊英和惠仁的纠葛。想起第一句的“纵观全剧”,似乎开始有偏颇之嫌了。
0 a3 e5 d; P- \. Z' g! p
* X' _3 \8 E8 B8 t"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题材,虽然无法摆脱三角恋情的俗套,但是相同的套路因为不同的演员来演绎,总是永远屡试不爽的绝招。"
% H+ A: H# A- b1 `8 G
+ }) z& Q! p% F) E: c& O! E/ C从《夏娃的诱惑》、《冬季恋歌》、《天国的阶梯》到《对不起、我爱你》,可以印证楼主的话,即使都是多角恋爱,但是,由于演员不同,细节有别,依然可以屡试不爽。0 f4 m/ U/ U! Z% h; O8 k$ Q
7 a! `2 o' ~9 `5 Y"再加上强劲的卡司、猛烈的宣传、火爆的炒作,都让这部韩剧未演先轰动。"
~4 J( |$ }% r0 Q% g( S! J0 e E. P+ i. ]* W
卡司的确强劲,这个谁都不会置疑。猛烈的宣传和火暴的炒作,的确没有给悲歌带来正面的助益。共同制作公司GM和POIBOS,如果陪同悲歌一路走来,对于这两家公司,目前的同一家公司,会感到极度鄙视。悲歌未演之前的轰动,除了电视剧正面具有的元素之外,非正常因素给悲歌带来了更多负面的风雨,临时发生的演出阵容变化,不仅给剧组,也给合作演员带来很多困扰。而且这个困扰始终围绕悲歌,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完全落幕。一部电视剧如果承载过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其结果可想而知。”% \. \" b0 D4 ~' w# a
8 f/ {. a$ ~/ A4 M; q+ T
5 H- L& v+ H; f9 \* `1 r9 s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一路播映下来,它却没有让电视台赢得最看重的高收视率,低糜疲软的收视率让这部《悲伤恋歌》很尴尬。虽然收视率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平心而论,《悲伤恋歌》确实存在许多不足。”
) t5 k& f& ~4 N$ P% @
P! c6 [" B+ r" O3 e$ d总体上同意楼主这句话的观点,“尴尬”一词用的很贴切。但是,让悲歌“尴尬”的并非只有收视率而已,悲歌不再只是单纯的戏剧,演员在表演之外还有负载其他的重担。这部电视剧成为制作新闻的工具,而新闻不断渲染与戏剧本身并无关系的内容,《悲伤恋歌》的确尴尬。而其自身的不足的确难以掩盖,看了楼主的这句话,我也期待你的“平心而论”,期待你理性地细述悲歌存在的“许多不足。”1 m# H$ t( Q$ g( W+ X
2 L$ b) f+ p0 `! ^+ R4 V5 S
. l# H3 I2 N2 F% E+ f5 W* l
首先,演技造作、眼泪泛滥,尤其男主角权相宇的表演让人感觉虚假,权相宇饰演的男主角徐俊英属于忍辱负重型,所有悲伤独自一人扛,所有痛苦独自一人品尝,为了爱人而分手,为了朋友而忍耐,最后还为救朋友搭上了性命,角色绝对完美讨好,容易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但要命的就是,所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只适合存在于幻想之中,而不适合把它们展现出来,所以,正是这样极度完美的东西才显得不真实和单薄苍白,而权相宇也明显缺乏驾驭这种类型角色的功力。7 D% B4 Z; N: I
) Y* i7 j( E; a8 ^" `7 j
楼主笔锋突转,从第一段的“平和”急剧转换为“锋利”。看来“演技造作”就是楼主的“平心而论”。我姑且看之,楼主如何自圆其说。
N2 O( e3 t3 p: S
! I& z- |5 S- k" ]3 k N非常欣赏楼主的写法,对于权相佑和俊英这个人物的诟病,用一个长句完成,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法,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完整看下来,读者也会对笔者的观点有个完整的理解。+ s9 h+ Z, [& P5 C* N
2 w2 M& K6 j# ^0 M1 U
欣赏写法,但是,却要纠正楼主的逻辑。“男主角的表演让人感觉虚假”,看来对与权相佑的表演,楼主甚为不满,然而非常奇怪,楼主其后又说“要命的就是,所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只适合存在于幻想之中,而不适合把它们展现出来”,那么到底是权相佑演技不足,还是俊英这个人物压根就不应该写出来呢?由于楼主似乎逻辑偏差,实在不知道从何评起。1 L5 d4 U& J7 p
/ a& j3 ^: b* u/ K. H) F2 ?
最后,楼主以“极度完美的东西才显得不真实和单薄苍白,而权相宇也明显缺乏驾驭这种类型角色的功力。”来做结论。看来楼主视许俊英为“极度完美”之人。怎么说呢,似乎剧情是最好的证明。俊英“所有悲伤独自一人扛,所有痛苦独自一人品尝”,楼主这样看待俊英。我也同意,但是,这句话似乎更适合加上一句“对待惠仁”“所有悲伤独自一人扛,所有痛苦独自一人品尝”。俊英还有很多面,深刻地暴露了他是一个极其平凡普通甚至不完美的人物。对待母亲、对待敌人、对待爱自己的人包括对待自己,自私、暴躁、软弱……他拥有一切凡人拥有的缺点,因此称之为极度完美的人,似乎不太合适。同样是权相佑,他演出的车松株到是被许多人认为太过完美,认为权相佑诠释这类完美人物是不二人选,而“俊英”太过平凡,有的权迷反而不太能接受这个角色。而楼主此番提出的“俊英极度完美论”和“权相佑不适合演绎完美角色论”的确与众不同,令人惊诧。2 V" `8 u% |8 C) M. }( R2 m( b7 i( S) B
9 |5 ^' {: p$ p! k) A7 g3 \4 e- |" t$ l" b
从头到尾,男主角徐俊英就象一个受气的小媳妇,或许导演铁了心要将悲伤进行到底,所以,几乎每集中的权相宇都要为此付出一捧又捧的眼泪,起初还令人心生感慨,但是看得多了,便应了“过犹不及”这句话,太廉价,以至于后来每当看到男主角眼眶一红,开始蕴酿泪水的时候,便不由全身起鸡皮疙瘩。
7 S& N. ?8 W, a! W4 `" h) r2 G- Y1 D z/ V. f' x9 V6 U, R" K
这句完全是楼主个人感想,因此不便批驳。然而偏颇之处,稍做提醒,既然说“导演铁了心要将悲伤进行到底”,那么就应该知道,剧中眼泪不仅仅是俊英一个人的,从惠仁到整个剧情,悲伤和泪水是配合剧情的整体基调设计的。如果溶入剧情,每次的落泪,并不会有斧凿之感。至于“鸡皮疙瘩”,完全是楼主私人所属,就不妄加评论了。
3 B+ E, H" |5 M& o1 B+ a, v5 J+ p4 ^( G& `2 ^7 K
观众又不是白痴,男主角的痛苦和矛盾一目了然,关键是如何把这份情感恰如其份的传递给观众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泪水。过多的眼泪只会让人感觉不爽。唯一让我惊叹的,可能就是权相宇一流的哭功了。或许眼泪本身没有罪,但是做作的表现,就没有意思了。编剧力求伤感,又拿细腻打底,初衷不会有人怀疑,但是如今的观众却更挑剔,一个不小心,便全军覆没.) Y5 P. b6 E3 P, v3 R
' ], v$ p7 I' g8 W
这下子可不得了了,“观众又不是白痴”实在是句得罪人的话,我劝其他钟爱悲歌的观众千万不要对楼主挞伐。因为,接下来的话,他又失去了逻辑,已经不是在照应自己此前对权相佑的评论,而转到对剧本的评价上了。需知,一切的剧情安排,眼泪也好,眼神也好,都是编剧笔下春秋。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泪水”这句话,却才是楼主谬误之处。泪水怎么能判断是表面还是内里,伤心自然会流泪,不流泪虽然不代表不悲伤,但是流泪也不能代表虚假。“过多的眼泪只会让人感觉不爽”这句话,建议将“人”改为“我”,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2 b4 k0 F# U* J$ p3 i. F
从悲歌播放过程中,到结束后,演员的哭戏和演技,成为悲歌惟一能够为人所称道之处,而楼主却认为是“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观点标新立异,当然,楼主不是唯一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但是,仅“真理握在大多数人手中”一句话,我想就可以回答楼主的观点了。- f! ~" I& ~( I. U; }6 }" c
* Y6 b5 i" s) q4 i" q' L5 \3 w2 X! n+ O( P W& w$ A% `
其次,友情渲染不到位,与爱情同等重要的友情没有呈现出一种深厚感和质感。: b- u6 u1 |2 ^. M4 U/ O( S
9 D" V3 `1 D* `这句话,我想着重和楼主探讨一下。“与爱情同等重要的友情”依据来自何处呢?楼主一定是从悲歌制作开始的阶段就已经关注悲歌了吧?一定也是悲歌MV的观众之一。那么,悲歌在制作期间发生的那个突发事件,楼主也一定心知肚明。延正勋临危受命,整个剧组要为突发事件承担本不该承担的压力,剧本的修改是再所难免的。而悲歌的主旨也必然随着剧本的修改而变化。只要关注了悲歌,而不受先期事件影响的人都会发现,悲歌对与友情的塑造并没有着过多笔墨。“深厚感和质感”当然要透过剧情激发演员的表演,才会最终体现出来。而已经不被重点描写的友情,却被寄予和“爱情”同等分量的期待,楼主似乎无法摆脱脑海中先入为主的悲歌MV。
: N! J5 R9 t; w9 a" Y
. e6 U# H8 O D4 ~% G4 U4 |问题似乎仍然出在权相宇身上,也可能出在编剧对于角色的安排上,徐俊英的设定是一个内向、敏感的角色,不擅长情感表达,但是不擅长不等于他没有情感,他可以通过眼神、内心或者肢体语言表达出友谊的深度和厚度,有时候,对于一个角色的难忘,并不一定是他的话语,有时候,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可以刻骨铭心,但是权相宇依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很多时候,他的眼神过于呆滞。
4 {, ]+ |( C* f5 {- M5 U! a4 ^
2 ~7 _7 r3 z9 o0 Q! m! S前面关于友情比重问题我已经做了说明,这句话似乎就没有必要评论了。至于权相佑的演技问题,奇怪,提到他对于友情戏的表现的批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在韩国,或者在中国各地的媒体,对于悲歌友情的诠释还未见批评的言论。楼主如果是记者或者评论家,到是找到了一个新颖的论点。* i' U& G/ P5 W8 m
4 }) y% R b/ o4 P
倒是延政勋饰演的李健宇真实自然,有优点、有缺点、有脾性,不似徐俊英那么“完美”,但是绝对可信,从最初的花花公子到认识女主角,相知、渐渐相恋、渐渐改变原有的人生观,直到后来的情感变故,都是基本合情合理的发展。要不是编剧偏爱“徐俊英”一角,把“李健宇”后来写成心理扭曲,伺机报复,他的角色其实可以更有发挥的余地。延政勋关于友谊的场景表演得很到位,开朗、热情、无私的帮助朋友。+ n) e2 @1 b, r
: y/ n. ?, D! i3 N% D7 ?8 \0 ]哎,认同楼主对健宇的赞扬,但是,还是要置疑逻辑性。“有优点、有缺点、有脾性”这个恰恰是他可发挥的人物形象,前面的善良热情,后面的自私暴戾,他发挥的余地已经被楼主清晰地点出来了,又何必为他惋惜呢。“延政勋关于友谊的场景表演得很到位,开朗、热情、无私的帮助朋友。”原来这就是楼主对与表演友情出色的定义,那么我引用楼主的话:“权相宇饰演的男主角徐俊英属于忍辱负重型,所有悲伤独自一人扛,所有痛苦独自一人品尝,为了爱人而分手,为了朋友而忍耐,最后还为救朋友搭上了性命。”,你自己写到“为了朋友而忍耐,最后还为救朋友搭上了性命”。逻辑问题,一目了然。
7 E& C+ }6 n+ R7 C/ W: L
+ A9 h/ Y3 x. H# o最后,剧本细腻这是勿庸置疑,尤其前半部份男、女主角咫尺天涯的多幕错过段落,被设置得比较巧妙又留下很多悬念,只是,从整体来看,依然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唯一喜欢的,可能只是那几首歌曲了.
, V/ P* _8 v. J% x' g4 @) \5 V) J; G. i
坦白讲,楼主文章结束草草。最后这个,以我看来,好象是在总结悲歌的优点,“剧本还可以,歌曲很不错。”楼主前面已经许多话都是在诟病剧本,这个我就不赘言了。至于歌曲不错,的确不错,能成为楼主唯一喜欢的,那自然是有许多不错之处,可惜楼主没有详细介绍你喜欢哪些歌曲。悲歌的歌曲首首好听,但是,歌曲与戏剧的融合,却受到广泛的批判,悲歌终映后,韩国许多评论文章对悲歌两大缺点“单薄的剧本和过多的音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个很多悲歌的忠实观众都知道。. M3 G" |& F1 n% g, N
电视剧插曲,永远是电视剧的配角,只被电视剧的需要而需要。举个例子,悲歌结尾处出现的“活着”恰倒好处地衬托了剧情,得到广泛的欢迎,虽然只出现一次,却留下了与悲歌融为一体的深刻印象。而有些歌曲,繁复的市场活动,大力的新闻宣传,朗朗上口的曲调,的确取得了市场的成功,但是,过于频繁地出现,却真正是“泛滥”一词才可以形容。甚至惹人反感,究竟是在衬托剧情,还是通过电视剧来打歌,制作公司的用心非常令人置疑。' t% y) O9 f" ~' x ]# B8 @7 j8 |. y
& T8 A! U/ ]- l) A3 r ]' B+ r$ ^[ Last edited by chrisjump on 2005-4-14 at 12:01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