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得好、做得妙】手札(8)
轉貼自"鈴蘭手札"
http://blog.xuite.net/linlanhome/drama/23299936
看完第七集才在想,不知是英順、江珠、恩赫一家都太過堅強了?以致政宰離家15年後的回來,大家的反應、態度都果真像他只是幾天前出去旅遊回來或如英順所說「是去買了一包15年的煙」的感覺。
但到了第8集,總算江珠有所感覺、有所反應了,「我真的等了很久很久,只要一放學回家,就是去看鞋,會是今天吧,或者是明天?」「記得那時看到小腿浮腫的媽媽,我每天都在哭」。
所以,讓江珠怎麼原諒爸爸?原諒爸爸意味的是對含辛茹苦獨立撫養他們長大的母親的背叛。儘管英順對江珠說「雖然是我的冤家,但他終歸是你們的父親」,我想江珠心裡也清楚明白這點,但想到母親過往的辛苦、心酸,「原諒」終究還是很難打從心裡說出口。是人心裡潛藏的「正義」基因作祟的原因吧!一個秉性正直的人,說什麼也不會讓自己去作有違正義的事,對自己的家人、朋友,自然也會有著相同的期望。所以當自己的父親作出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就算對象不是母親,江珠心裡都不會容易諒解了,更何況現在對象還是養育自己20幾年的母親,自己長年等待的落空容易原諒,因為是屬於自己的記憶、情感部分,只要自己的想法轉變相信感情就會跟著轉了,但夾雜著母親過往辛苦記憶的這部分,真的很難抹去或轉換,因為不是自己身上經歷的辛苦、痛苦。「我的理性正學著去放開,可我的心就是放不開」,腦子是理性清楚的,可是心卻聽從感情,一路看著母親辛苦走來的背影,說什麼江珠也無法把父親重回的喜悅覆蓋在母親辛苦的淚水上面。除非,除非等到江珠也能含淚喜悅母親辛苦的人生終於得到應有的報償,算是正義得到伸張吧,那時的江珠應該就會放下對父親的抱怨了。
我們往往這樣想,正義得到應有的伸張,委屈就有了回報。但,世事卻不能一一如我們所願。是因為政宰回來,所以江珠才有得以為母親伸冤的對象;如果政宰沒回來,英順一輩子的委屈不就得石沉大海了?所以呢?我們是要委屈忍耐、等待正義到來的盡頭?還是忘記怨尤,管它正義何時伸張、伸不伸張,依然不放棄自己的做個生命有熱、生活有光的人?忘記不代表不記得、也不代表原諒,只是等待正義太過無期、也太過消極,與其被動的過日子,還是重新掌控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生活生命的主人,那來得實際積極多了。
曾經推想過,對於離家15年後突然回來的丈夫、父親,作為他的妻子、兒女,除了震驚之外還應有著什麼樣的態度、反應?但英順,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堅強」!除了稍微「爆裂」式的抱怨,其他就如平常的過日子、過生活。也就是說,英順這15年來並沒有在等待「正義」的出現,她並不把自己設定為該忍耐委屈過日子的對象,無關悲觀、樂觀,只是「生活」!只是認真、負責任的過自己的生活,該養的孩子、該吃的飯、該喝的水、該罵的人、該做的事 ,她一樣都沒有少做少吃少罵。不是麻痺沒有感覺,而是學著讓生活中的挫折失意讓傷害降到最低、心境影響到最微。當初婚是自己要結的、孩子是自己要生的,雖然丈夫有另一半的責任,但如果他不負、或是他負不了呢?就像承賢早逝的父親一樣,難道就一邊背負著自己一半的責任、一邊抱怨著另一半不負責任的過日子?或乾脆學著另一半,也不負自己該負的那份責任 ---反正要怪也不能全怪我,不是嗎?時下有很多夫妻的爭吵,好像都來自各自認為責任負得不均等之故。
但英順堅強的個性,讓我們看到了不因此偏激的江珠和恩赫,他們沒有因此而有了挾怨的人生觀,依然有著熱情、善良的本質,江珠的好抱打不平、恩赫的對浩兒恩菲的熱情體貼,這都來自英順不挾怨下的教養。因此,我也如同英順一樣,並不強烈責怪政宰,因為政宰有一天將會後悔發現:他因不負責任所失去和得不到的,將會比他離家15年所得到的多很多。而這一部分的後悔,也將是無人可以安慰補償的,是他日後需靠自己慢慢啃蝕消化的。這15年來的得與失、恩怨與報償,我想上帝已然作出了祂該有的判決,世人其實無須費心再多說些什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