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州岛日记
EP 7-8
, r0 z L7 Z3 g0 P A/ ~, W, R$ o& U9 v/ a
4 X3 [8 o; Q9 B+ N/ C; h) F- [6 G! J) m
: S7 p& N0 V# `: f6 O' ~9 g
4 n, Q& h" c" F; v9 n 社会以家庭为单元,家庭以人为单位,由此构筑起人类的“蝴蝶效应”,即个人——群体——社会的传导效应。因此,一切社会问题皆根源于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这便是《人生》所要传达的人本思想。6 X6 h7 S7 L/ u# B3 _- ?8 o
! ]( c# V* V ^. x6 m6 _ 拆解剧名,“人生”是主题,“真”是内核,“美丽”是基调。人的魅力,人生的魅力,贵在一个真!; x9 b7 n+ ]- f
# _ ?# l" M# z3 F8 X# q3 _ 梦想照进现实,《人生》的温暖沁人心脾。
3 W7 H3 E, G, A; K0 {- o- y* k) _5 j# f* B1 D
浮世众生相,你我皆不同。每个人都是主角,演绎自己的人生。/ D0 I7 [" }$ ]: f
$ L4 q% L. M* k- N 《人生》没有绝对的主角。剧中的每个人物,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编剧对人物的刻画,如同画家对画卷的描摹,或是素描,或是彩绘,或是远景,或是近身……编剧的工作更加繁复:解构人,探讨人生,挖掘人性,因为人的复杂,人生的动态,人性的深邃。& Y. `% Q7 N5 ^ T. S$ o
4 m4 V- u4 J$ [3 L# d: I 编剧对不同世代、性别、经历的人物特性的准确把握,很好地体现于本周的剧情中,即众人对堕胎问题的不同态度。# v. p6 I; o- b8 S
/ U3 |$ x/ C1 x$ b7 E
在多点多线的叙事脉络下,编剧通过人物刻画在重点上的切换,不断推出尚无定论的社会话题,在挖掘剧情深度的同时,保证了剧集的新鲜感。原本严肃的话题,因编剧轻松的剧情氛围而乐趣无穷。从这层意义来看,《人生》是部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 E$ [* e' _# G) |" A* Y7 [. s
* U1 t' `6 Q" U3 p9 n 本周的《人生》将奶奶与爷爷的宿怨情结、景修与泰燮同性之爱隐性为故事的副线,而将故事主线聚焦在智慧与秀日夫妇因堕胎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话题。
& f% R. m( G0 _* ^9 R- Y0 K
; M. }, ~. Z/ u0 ~7 ^4 c7 C& |3 ]5 g ^' u+ i: M. u
【个性与环境】
( }, \+ g$ d3 A9 N9 d8 Z! h4 H: k8 e* ^5 g8 V g2 j
6 `1 O' i# R2 C' p ?
智慧的个性问题,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Q) d& x: n3 P; z. {8 ?% R
1 F" _" {7 }# b+ `2 b2 `6 l2 ~ 年幼的智慧因母亲的改嫁来到杨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家庭,因而缺乏安全感,变得敏感。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反应:要么看他人脸色,要么给他人脸色。这两种反应又取决于孩子因之前环境而塑造出的个性。因此,环境塑造个性,个性决定命运。! {4 Y( @4 x! z& ?0 O# U1 @/ a
+ f4 ]! M+ {+ S/ h8 s! p 母亲对智慧的亏欠感,杨家人对智慧的包容与体谅,丈夫秀日对智慧的纵容与迁就……智慧现在的问题虽根源于自身的心态,却也无法忽视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k; f7 H6 P3 b& ~
- Z& [1 C( u) B- T 智慧最初的强势或许源于因不安全感而来的自我保护意识,随着生活的安定,对环境的适应,她的强势最终成为一种惯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关注自己的需求,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体谅。我行我素,率性而为,自我为中心,在伤害爱她的人(尤其是母亲与丈夫)的同时,最终会反作用于自身,即常说的“伤人伤己”。 j p# n; D: z8 D% o \& v
2 G6 B E# Q- I( b. r# j, [: c3 Z. x% B w* h$ P; x
【夫妻道】- k1 P6 U/ l6 F
) T% e. A& L2 ?, F
6 p0 I0 @2 `; O9 I 智慧与秀日的夫妻关系存在严重的问题。9 T6 A/ D- s$ A5 V9 \+ T% ^6 ]
/ p9 X3 O+ X" r- D& k& k' i( O
人与人是对等的。夫妻关系毕竟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法做到彻底的无私。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需要接受一方的体察与回报。若对爱人的付出无动于衷,甚至视为理所当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夫妻关系的恶化乃至决裂“指日可待”。4 }' V- R' [% X2 J* X9 z
& Q! O" [8 i/ f0 a% G3 Q5 v
秀日最初对智慧的迁就(婚前生子约定)源于体谅与爱,婚后不对等的夫妻关系为这段婚姻埋下隐患:只有秀日对智慧的尊重与体谅,却无法对等地从妻子那里得到。这种伤害,隐性,深远。从最初付出的心甘情愿,到随后付出的疲于应付,再到如今付出的息事宁人。对爱人的爱无止尽又无以回报的索取,总会迎来对方感情枯竭的一天。& z! q4 ~5 [! J4 W7 I0 Y
" o( r) c- `. q& f& r
它是恶性循环——丈夫的体谅纵容了妻子的索取,妻子的索取又压制了丈夫的需求。妻子的自我中心主义让秀日认为,妻子无法正视他的感受与需要,也不会予以满足。即使曾向妻子表达并坚持自己的主张,最终也在妻子的强势面前败下阵来。智慧的自以为是,秀日的迁就妥协,造成两人在沟通上的障碍。
]4 Y% _1 s+ u( z$ u
0 _ r9 H& i; f0 y5 S0 M. w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场婚姻危机无法内部解决,唯有借助外力帮忙。堕胎迷局,是契机,或是引信?' X, ~) l' T; x5 S( r# h
. y+ m H* q7 u' [4 }( @" o7 \2 ^/ s5 R
【堕胎迷局】/ f" r' Q1 E$ d8 I1 q. `7 C7 w
6 Q; p j0 V0 [- C W
4 l( a( x/ h. d' K 婚姻的一项神圣使命是繁衍后代。婚姻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社会行为。人类的伦理关系、社会秩序皆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 [: i2 c9 ~/ V+ ~, n& z, e# v6 T
% S4 `0 k! I- ?/ m0 J$ [ 从走入婚姻的那刻起,个人便要承担起因婚姻而赋予的各项责任。姻亲衍生血亲。从胚胎在母体里孕育的那刻起,你的人生便自然地介入他(她)的人生,甚而主宰他(她)的人生,所有人的人生皆源起生命的存续。
+ T' a" B5 f8 G6 I9 }& b& h% L# z7 F2 H6 o) k* [% i" N
智慧在堕胎问题上坚持了一贯的自我。想要坚持自我人生的她不了解,属于她个人的人生早已不存在,随着婚姻的缔结,她个人的人生已然与他人牵绊在一起,不是她一个人便可随意左右的。孩子不只属于她一个人,也是属于丈夫,公公婆婆,父亲母亲,属于整个家庭。( {5 ]5 w, D! X S
: @) @& |$ J Q! v: R- N' u+ p I 婚姻进一步深化人的社会性。一个人的行为不经意间便会左右他人的人生。这种约束在让人因承担而牺牲个人的同时,也因对他人的付出而收获更多未曾得到的东西。
( T, D- J, x4 K- D, U: d) X* T- m
人的成长便从承担与牺牲开始,因此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收获人生的财富。4 G+ Z) {0 n1 U/ u2 P
" M! F, o) X" ?# m 社会肯定并珍惜着母亲在孕育后代过程中所作出的伟大牺牲,因此,在女性的生育权里应包括堕胎权,前提是设限的行使,例如身体不健康,或是孩子在母体时便发育不完整……% {! V% Q& I1 {! n* Z, F: T: h
, D- I: q) c y4 s$ b
智慧要求堕胎的理由,实际是为了个人需要而推卸自己作为母亲、妻子,儿媳的责任,尤其对她的公婆。从婚前到婚后的欺瞒,再到如今的自我决断,对智慧的公婆而言,这不只是感情上的伤害,更是对他们人生的严重破坏——切断一条属于他们血脉的延续机会。4 P4 }* I. u* p# K) l( E
! i# Y& b. t- N! Q; b 正如奶奶所言,如果一早决定不生,就应负责任地做好保护措施,一旦有了新生命,就应尊重命运的安排,因为生命的神圣。即使是母亲,如非特殊情况,是否有权剥夺孩子生的权利?在母亲告知曾有舍弃智慧的生命的想法时,对此深感受伤的智慧为何无法换位思考?
/ B" P; C5 v6 W. M0 j% k6 k' G' @. {/ j$ R' w1 m
生下智慧的敏财并不后悔,也体谅智慧的考虑,作为母亲,敏财能在感情上接受智慧的堕胎决定,却在责任上无法接受女儿的选择——对秀日的父母抱歉。
; W9 @ I) V" r3 a6 F1 u2 j1 h3 M1 R+ `7 I1 C5 g
不希望别人介入、左右她的人生,却强势地主导子女的人生,擅自决定子女该过怎样的生活。智慧的双重标准,是否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呢?+ B4 V8 F0 j! _( b. J* e2 l t. Z
b* T- a5 W/ m5 R8 `4 I; ` 期待编剧打开堕胎之结!( A- S2 B F: g Q% |
2 O* z# A8 \ ^) @: q: Q2 b4 o7 v% ~1 q, R4 }" ^7 b1 V
【同性爱恋之思】
4 f/ E6 J$ ^% n. A. E T$ a' D: Q( z$ f
0 j" J k6 G- Z3 X5 @: p8 z 对待同性之爱,该持何种心态?
8 z( I/ N8 Q! z/ i
* b* C! ~' C: B: c 物种的多样性客观存在,正确的做法是正视它,了解它,并去适应它。
8 K3 z6 K, F/ T3 O3 m; J6 Z. D s3 {$ @ _9 j6 u
如若对象是人,又该如何?
/ Q8 j7 z0 h2 x, l* S( V/ x! f( U) Z4 v0 N# O" f ~
人类作为万灵之长,为了延续物种的生存、发展、乃至壮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规则,例如各种伦理观念的产生。原始人类没有所谓的血缘交配禁忌,致使大量有生理缺陷的同类出现,它的危害在于人类会因自然界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灭亡。社会规则的制定意义正在于此: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需要约束个体的行为,这便是人类最大的是非标准。5 P8 }5 |& T8 V2 `; I
$ q- J7 d4 ]7 K1 x 同性恋毕竟不同于血缘交配禁忌,它是非主流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感情与行为。曾看到这样的见解,人在生理上存在变异现象,那么,在感情上的变异现象之一,就是同性恋。* ~9 _- a( W6 I
7 d X: ~% v* V; p 就像景修说的,“这不是我的错,如果是这样,母亲为什么要生下我,难道我是怪物吗?”% v; n% c U7 P0 S
5 n- d+ X' p6 b, t; g 为什么对待同性恋不能和对待乱X者一样?因为这不是个体的错误,不是个体所能左右的(感情的主观性决定的),是人类在个体差异上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现象。/ c% P- ]7 y9 Q9 G" m- y
4 Z& P8 G! g' q) R# ? 可是,无论是生理的变异,还是感情行为的变异,都不符合人类自然繁衍这个最大的是非观,即使它们因非主流而不会损及整个人类的利益,却仍为人类的普世价值所不容。这种不公正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7 j! B7 y6 T w' e4 ^8 f% _ z) \" b9 Y$ B9 y2 R) K) k9 k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应从导正不公正开始,就像我最初说的:正视它,了解它,并去适应它。! b% h0 ^) I, x0 }
) H, `$ O: m5 G6 z" `6 n
我认为,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应是正视它,了解它,并去尊重它。. n) b' M4 h: m& G. l
: {' S. H6 |8 \& o2 P[ 本帖最后由 ulysess2009 于 2010-4-21 18:5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