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绝转载引用
/ x# q ^: w& s! G, H, n+ E9 ^: Z1 w: h: ^# ] n/ ~( S9 u
同伊 殊途同歸4 a( Y: @5 r( o/ z& @7 h2 X, I
1 U" G( K0 U {9 M8 `+ Z2 I第六頁 空降% J$ a8 L3 c n+ r5 R4 v
" B4 k, s' @5 d: F- [& `
入夜,街市陋巷中同伊低頭快步走回宮,不料卻在巷子裏遇見形跡可疑人士。來人不少,約有四人,將她圍在當中,潑了酸醋也不管用,人多勢眾,一下子就將勢單力薄的同伊圍在當中,還將她反剪雙臂,讓她動彈不得,就在這危急關頭,忽聽得一聲斷喝,來者中氣十足,不怒而威,正在喝斥眾賊,定睛一看,這不是自稱是漢城府的那位判官大人麼,此時的同伊又驚又喜,急忙喊大人。肅宗大王原本是與屬下一同出宮暗訪,為的是面見徐龍基,卻沒想到在出宮的路上遇見同伊,真是無巧不成書。& x/ S( N6 v# [: G6 ^7 r
. M7 [ C9 `; U
肅宗大王與同伊的相遇,看似巧合,其實不巧,若是此時同伊聰明一點,早該想到:這條路是回宮的便道,惟有在宮中行走又常出宮的人們才會熟悉。目前還是奴婢身份的同伊出入宮廷,常來常往,知道這條路並不奇怪,可是漢城府的判官大人呢,他也常在宮中行走麼,也常來常往麼。走這條路的人,一定與朝鮮宮廷淵源頗深。可是看這情形,危急萬分,沒有誰去考慮這個問題,救人要緊。於是,肅宗大王沒有被同伊懷疑,繼續當他假冒的漢城府判官大人。不用肅宗大王多說,大內高手一躍上前,此時賊人已挾持同伊,為求自保,機靈的同伊以眼角的餘光瞥見身後的器物,往後一退,賊人絆了趔趄,立即被拿下,於是同伊得救。這番歷險之後,同伊被肅宗大王好一通埋怨,怪她怎麼在這時候回宮,這麼危險,要怎麼處理。可是同伊辯解自己不是闖禍,而是有事,真的有事,言辭如此肯定,聽得肅宗大王就是一愣,原來他擔心的事,已經被眼前這個聰明可愛的奴婢同伊解決了。聽了她的話,都不用去徐龍基那裏了。同伊又問起肅宗大王,怎麼自己去了漢城府,守門士兵卻說大人不認識她,這句問話徹底堵住了肅宗大王的埋怨,只有囁嚅著解釋有兩個漢城判官。# f7 i. G- R$ H8 O
! t2 G, S0 T1 ] V$ {, X4 F. }看到這裏,哈哈大笑,古裝同伊這部戲裏的肅宗大王真是個有趣的人。到了這裏,觀眾都能看出來肅宗大王從一開始無意隱瞞真實身份,到了現在已是刻意隱瞞,就是為了在奴婢同伊面前以平凡男子的面貌出現,要和她當作普通人一樣相處。這樣的小小願望被肅宗大王努力的維繫著,但又可以維繫多久?若是這個國家的王,總有一天要立于同伊面前,宣示自己的身份。屆時肅宗大王又當如何自處,又要同伊如何面對呢?看來,這都是很有戲的看點。這邊廂肅宗大王直接從奴婢同伊口中得知調查過程和真相,那邊廂徐龍基大人入宮,才得知肅宗大王已出宮暗訪,就為找他,就是一愣。正遲疑著,肅宗大王已回宮,並告知徐龍基在路上已聽過同伊的描述,知道案情大概。徐龍基這才真正驚訝,想起奴婢同伊的種種過人之舉,心頭困惑不已。此時,還有一邊的人也很困惑,不,應該說他們很困擾。南人一派的吳大人原本是派人要滅了同伊,為了保住張氏,要殺奴婢同伊滅口,卻不曾想被殿下派人救了同伊,還把劫持同伊的人當作是毛賊送去了官衙,實在是件奇怪的事。吳大人發問道:& Y+ s* c [ r1 T, b8 w) \
( n1 m+ I) j4 t# h-殿下為何要救區區一個小女婢呢* R, w# p; D3 t
( _0 |" A$ _8 _* \
是啊,問的好!為什麼呢,是因為大王認識並且喜歡她啊,不僅是肅宗大王,清秀俐落的同伊贏得了眾人的喜愛,張玉貞喜歡,日後,閔妃(仁顯王后)見到,也會喜歡。吳大人疑惑歸疑惑,時間不等人,肅宗大王聽了同伊所說的分析和驗屍結果,立即著徐龍基召集人馬去確認,在陳屍房內,經仵作勘驗,果然如同伊所說,死去的醫員並未碰過半夏,也就證明當時並未將摻有半夏的藥物交給同伊,同伊聞香識別的判斷是正確的。既然已無帶入宮內的可能性,也就可以證明張氏處所內的半夏並非張氏帶入宮內,來源可疑。這一鐵證直接駁倒了張尚宮持有半夏是為投毒,意圖藥死中殿娘娘閔妃這一說法。那麼,現在有個很清楚的問題:張尚宮處所裏搜出的半夏是怎麼來的?如此一來,矛頭直接指向了監察部,這麼說來,監察部為急於將大王寵姬張氏入罪,就有栽贓之嫌。個中情由,監察部尚宮明白,明聖大妃也明白。原本明聖大妃還在得意洋洋,跟處所的尚宮交待,要去送張氏最後一程,這下子情況一下子就華麗麗滴反轉,轉到了她的人疑似栽贓這裏了。明聖大妃愣住了,監察部的人也愣住了。監察部不是沒機會整改,鄭尚宮聽了同伊的話,還是有所疑慮,特地和奉尚宮去查了市集的所有賬簿,發現並無半夏購入,立即報告負責的劉尚宮。可是劉尚宮急於立功,壓下了鄭奉二位尚宮的疑問,說是有可能私下引進。與此同時,劉尚宮得意洋洋,要在事後去覲見明聖大妃,要當大妃娘娘的人。
* M$ l. J( Y& l" U2 j! {+ y3 I R9 c3 b" Z
真相即將大白,張氏等啊等,她等到了為她雪恥的朝臣帶禁軍前來接她返回就善堂;監察部的人和劉尚宮也在等,她們等啊等,等到的是教旨,宣佈張氏無罪的教旨到了。鐵證如山,還伴有教旨,監察部全體呆立,她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事,被掌樂院的婢女同伊辦到了。張氏看到教旨,明白肅宗大王令禁軍前來宣旨又護送她回就善堂,此舉是為安撫,也是為慎重,同時對張氏表示歉意。事以至此,為了息事寧人,監察部只好全體向張氏道歉。好一個張玉貞,之前一直引而不發,只為當下的一觸即發。她出言斥責眾人,此言即出,不僅顯示了自己的威嚴,還重重羞辱了監察部的劉尚宮,說她應該向掌樂院奴婢同伊道歉。兩班出身的尚宮還不如奴婢,這話讓劉尚宮懷恨在心,也給日後同伊在監察部的坎坷修煉埋下了伏筆。0 w9 v% e- v2 m. u+ u1 [
( h( P) c5 U0 M& X: M6 K; L( b( N監察部眾人固然憤恨不平,明聖大妃這裏就更加不平,可是,也只能認了,誰讓她們遇到的是號稱是咬住不鬆口的豊山同伊呢。張氏這裏卻喜氣洋洋,雪恥後就要見到同伊,感謝一番後又激勵同伊,要她不要因為是賤民而妄自菲薄,這是張氏和同伊的又一次私下見面。與第一次大有不同,第一次,只是張氏要感謝奴婢同伊襄助,也要試探她的實力,遂給出承諾,要答應同伊一件事,旨在籠絡;而這一次是同伊又一次救了她,張氏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救了一次又一次,已經不能用偶然和巧合來解釋了,可以看作是奴婢同伊一貫的實力。因此,張氏的約見,已非籠絡,而是肯定並且激勵。但同伊面對張氏的反問,是否甘心要做奴婢終此一生,卻沉默以對,可見同伊內心深處並未有張氏那樣出人頭地的迫切願望,在一定程度上,她只有為了自己信任和親近的人做一切努力的可能性,諸如此類這樣的做法。看樣子,同伊與張玉貞,一個咄咄逼人,一個低頭不語,彼此未有交互,思想沒爭鳴,夢想不高遠,更沒碰撞。這一次,同伊和張氏的私下見面,依然不能稱作交互,只是讓同伊進一步瞭解張氏的願望。+ T+ d5 m" u% B! @' M& c% B
) z4 d0 Q" Y6 T, I3 M4 y光是讓奴婢同伊瞭解願望是不夠的,張氏還和肅宗大王提到此事,提出要提拔同伊去適合的崗位,肅宗大王只是聽取,並未有意見。此刻,張氏心裏已經有了主意,不會這麼簡單處理這次的事情。然而,若是同伊命格內真有貴人襄助,是跑不掉的。市集之上,同伊再一次與肅宗大王遇見,這一次,是兩個人在看飾物。再次相遇,兩人都十分高興,肅宗大王尤甚,他晃悠著腦袋,眼望著同伊,臉笑開了花,如此一位儀錶堂堂的成年男子,高興的像個孩子。肅宗大王問起同伊怎麼來的,同伊說是幫掌樂院的大人們買東西,同伊問起假扮漢城判官的肅宗大王,大王卻說是出門看看。看就看吧,還熱心給同伊買了那麼多東西,同伊擔心他花錢,肅宗大王卻豪氣的拍拍腰包,說:, b/ P5 c* D' O9 X
* y- m5 @6 K$ ~! T; K
-錢袋鼓鼓地~
1 G3 ]* V" b4 C) b, A% Z. R: E# \7 l* U
看到這裏,再次哈哈大笑。這位肅宗大王雖然已婚,但還蠻喜歡在女孩子面前顯擺。這一次,慷慨的大王假扮漢城判官,放下豪言,要代替大王給同伊賞賜。此時,同伊提起掌樂院眾人苦等賞賜的狼狽樣,又讓肅宗大王哈哈大笑。朝鮮的地面淺,說人,人就到。黃直長和大個子樂工英達就到了。他們看出和同伊說話的是一位大人,再看到同伊的開心笑容,黃直長立刻猜到是同伊提到的那位漢城判官大人,於是兩個人都湊上去看,還沒看到,就被王身邊的大內高手給抓了。同伊聽到喊聲,急忙解釋是掌樂院的大人,肅宗這才明白就是為等賞賜餓肚子的人,忍不住笑。黃直長和大個子英達得知是這位大人在殿下面前美言,高興的要請假稱判官的肅宗大王去喝酒。
9 V. \4 S5 U6 w& e7 y. J5 L
) x( h! j- r/ h1 j& z四人酒桌這一段大有說道,肅宗大王毫無架子,爽朗可親,黃直長和英達又很會搞氣氛,席間歡快非常。大家的話題無非是感謝或者勸酒,肅宗大王明明不能喝,可是看到同伊要幫忙代酒,一著急,仰脖硬是喝了下去,獲得大家一致的“豪爽”稱讚。跟著話題就到了禦酒,肅宗大王自覺失言,趕緊噤聲。可是同伊又想起肅宗大王曾經在抓音變危險分子的危急關頭提過禦命,立即說這樣不妥,肅宗大王只得尷尬應對。說著說著,話題就到了稱讚肅宗大王相貌英俊上來了。大家談到了喜歡的類型,英達說殿下那樣的類型,是女孩子都喜歡的類型,就問同伊是否也喜歡那樣的男子。可是同伊說不是,她說自己反而喜歡那樣黑黑高高壯壯的類型。當時肅宗大王聽到後有點不高興,立即噘了嘴,可是因為同伊機靈可愛,馬上話題又帶回殿下那裏,又說大人很好,所以就這麼過去了。這個細節說明:同伊對於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男子,心中早有打算,並不是沒想過。
& w( }/ |% T1 H% f3 g' |% A- X& F- C/ N
或者,同伊與天壽的這條感情線會延續下去,還將會綿延一生,到時候肯定會有悲傷糾結的部分。想到天壽去懸崖邊祭奠同伊父兄的悲傷眼神,還有他看到劍契頭帶的癡狂,不由得黯然。他就連與同伊的分別都如此心碎,怎能眼看著同伊另嫁他人,而且還是被統治者收作後宮……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很有看頭的地方。以裴秀斌的資歷和演技,毫無疑問的會演的很動人。那麼,池珍熙這邊呢,作為肅宗大王,剛開始他就知道同伊喜歡的類型不是他,若是知道同伊從幼年時就與天壽有的情誼會作何感想。依稀記得李導演處理這類感情戲,都如同鈍刀割心肝。在醫道裏,當許浚終於在李大人臨刑前那裏得知禮真愛的是他,他回想過往,很是心痛;在大長今裏,當中宗終於發現自己的愛,正打算表白,卻發現長今與閔正浩早有情誼在先,哪怕君臣,閔正浩也不打算退讓,在射箭場,中宗大王對著閔想要射出那一箭……
5 f k& f e' X7 T
$ J0 W0 ]9 d; X5 h3 p/ X8 w話題回到古裝同伊這裏,看到現在,還是覺得同伊愛天壽更多,她對天壽的感情,在重逢之後,非常有看頭,也許就要發酵為男女之情。或許發酵,是下集的事,在酒桌之後,有一段優美的鏡頭,又是一年燈會時,街市陋巷中的人們歡快起舞,孩子們手持煙火,如星子般閃爍,好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華景象。飲酒歸來的肅宗大王一同仰望夜空,看燈市如星火閃耀,不禁微笑,他問起身邊的同伊,是否有過理想,可想要更有作為。在張玉貞面前沉默不語的同伊,在肅宗大王面前卻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只說礙於身份所限,但也不能怨天尤人,只願來世身為男子,要有一番大作為。肅宗大王會心微笑,看著機智可愛的同伊,他心裏已經有了打算,返回宮內,他去的是閔妃的處所。這是為什麼,往後看~
5 A7 Q( I4 R5 w$ t" ^$ b# l" P1 w4 ^. W1 `1 L4 Z: U) d
說過同伊,再說天壽,他已租住了英達家的房子,剛入住就遇上了張玉貞的兄長張希載回國。這位張大爺可不是個省油的燈,剛回國就鬧出勾引已婚婦的醜聞,被憤怒的女方丈夫追趕到了英達家門口,一溜煙就鑽了進去。因為英達被捉姦男威脅,天壽挺身而出,幾下子就打走了來鬧事的捉姦一族。這一幕的武打場面很是精彩,裴秀斌使的是雙截棍法,招式並非合氣道,而是截拳道,這是李小龍自創的武功。說到底,裴秀斌的武術功底扎實,並非在韓國習得,而是來自我國,從招式來看,如同香港武行,看來,在王家衛經理人公司簽約拍戲對裴秀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天壽趕走捉姦一族,從形式上來看,只是天壽以一敵四,趕走了搗亂的人,可是從實質上來說,天壽身手俐落,毫不懼怕的架勢,引起了張希載的注意。
4 b2 U& W4 ~2 _+ C" u! O' U+ h6 W ]
2 q0 x2 M- G% ~% ?3 t此時,日後將要大放異彩的另一角色張希載登場。近來太多討論張玉貞的議題,記得初次在文字中開始對張氏考據的時候,曾說起[朝鮮王朝實錄]中對張氏頗多詬病,故不予采信。後來收到來信,提到[朝鮮王朝實錄]中對張氏的描述,提出應該按照這個說法,當時也做了回復,因為記載內容已非當日記事的史書紀實,而是提到張氏身世淵源又提到張氏家人以及相關上殿宮人,還有較多貶損之辭,可信度就打了折扣。能夠確認的是這並非當時的記載,而是肅宗大王故去後重新增補的版本,文字一定有較大改動。按說記載此事的史官應該是對後宮事知之甚少,不該寫出如此知曉內幕的情況,若是這類文字出自仁顯王后身邊的內人,還好理解,但出自史官,還言之鑿鑿就很奇怪了。若非與張氏家門有世交,就是對張氏一門有刻骨仇恨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文字。但未經確認,有小道消息之嫌,可是就算是有小道消息的口吻,也在帝王起居錄中保存下來,可見這個王朝的史官對張氏的憤恨已非文字可以彌平,也就是說張玉貞和其家族已被定性,是禍國殃民的無恥之徒。來看這段,以下全文引用——
8 P: O0 G# m+ e! g; r3 _* C, f" l m1 n
肅宗 17卷, 12年(1686 丙寅 / (康熙) 25年) 12月 10日(庚申)
8 Y7 |# c( L& G: ^! U- t
/ ^5 J) N/ s" u5 B8 j! f$ k○命封張氏為淑媛, 初譯官張炫, 以國中巨富, 為楨柟心腹, 庚申之獄, 受刑遠配, 張氏卽炫之從侄女也。 被抄于內人, 入宮中, 頗有容色, 庚申仁敬王后升遐之後, 始得承恩, 明聖王后, 卽命黜送其家, 崇善君澄妻申氏, 視為奇貨, 頻頻邀致其家畜養之。 辛酉, 內殿正位坤極, 聞其事, 嘗從容稟白於明聖曰: “承恩之宮人, 久在閭閻, 事體極未安, 宜複召入。” 明聖曰: “內殿未見其人矣, 其人甚奸毒, 主上平日, 喜怒暴急, 若見寵倖, 則國家之禍, 有不可言, 內殿后當思吾言矣。” 內殿曰: “何可預慮未然之事, 不顧國家事體耶?” 明聖終不許。 明聖升遐之後, 內殿複為上言之, 慈懿殿亦力勸之, 上卽命召入而幸之, 張氏驕恣, 益甚一日, 上欲戲之, 張避走跳入於內殿前曰: “願活我。” 蓋欲觀內殿之氣色也。 內殿整容徐曰: “汝當奉承傳敎, 何敢如是?” 自後, 內殿凡有使令, 偃蹇不恭, 至或呼之而不應。 一日, 內殿命撻之, 益懷怨毒, 內殿憂其難制, 勸上別選後宮金昌國之女, 被選入宮, 而亦無寵, 未幾, 遂封張氏為淑媛, 於是, 澄妻常讚譽于慈懿殿, 慈懿殿春秋倦勤, 甚信澄妻, 故偏愛張氏而疎內殿, 是時澄妻, 內則日浸潤於上及慈懿殿, 外則使其子杭, 與張氏兄希載合謀, 締結楨柟餘黨, 昏夜聚會, 謀危坤極, 先是, 癸亥三月十三日, 卽仁廟反正回甲之日也。 貞明公主家設宴, 朝廷大臣以下, 皆會主家, 多聚娼女, 使之行酒歌舞, 其中淑正為名者, 以善歌名, 酒後坐客, 或與淑正戲狎, 淑正之夫, 卽希載也。 希載時以捕盜部將, 待候門外, 密招淑正而逃去, 人有告于諸大臣, 左議政閔鼎重曰: “朝廷大宴未罷, 而行酒之娼女先逃, 事體駭然, 令備局郞, 重杖其夫之招去者。” 希載以此銜毒次骨, 或言此事, 亦為禍祟雲。 秋間副校理李征明疏論, 乃曰: “宗社存亡, 未必不系於此, 至請放出。” 上答以出於傳說之謬戾。 其後大司成金昌協, 遇災陳戒, 其論禁中營繕事曰: “日昨憲府之啟, 殿下謂其傳聞爽實, 近聞實有是事, 工師之求大木者, 頗亦出入閭巷, 台啟所謂召匠輸材, 必趁早暮者, 果非虛語雲。【或雲上為張氏營建別堂, 而不欲煩外人聽聞雲。】今殿下下敎罪已, 而內與不急之役, 外為遮障之辭, 以自欺而歎人。” 又曰: “李征明之疏, 重觸天怒, 其時聖敎, 專以戚裏一款為罪, 而下一事。【卽放出張女事妻。】諉之于傳聞之謬, 而傳說漫漫, 皆以為宮中實有其人, 而殿下之怒征明, 實在此事云云。” 上答以: “億逆太甚。” 上之諱之於前後疏批者, 以其人見黜于先後時故也, 而今遽有是命, 無乃治亂有數, 難容人力, 禍機將迫, 莫之為而然耶? 厥後黯、宗道、義征輩, 籍希載, 終成己巳之變, 戕賢禍國, 幾危宗祊, 卒至內殿退處私第, 張氏代升壼位, 猗歟明聖母後之長慮明見, 實是史牒之所未有, 而以我聖上英明剛毅, 猶有此無前非常之舉, 甚矣女寵之蠱心喪德也。 嗚呼! 豈不大可懼哉?
C: Q" G+ I# V6 x2 L6 T5 s$ n4 ]* R' U( [' l
引用史書需要說明事理,為防止斷章取義,需全文引用,又因為引用文字過長,全部翻譯出來,恐占劇評篇幅,故只講大概。記敍中先說了張氏的身世,她是譯官張炫的從侄女,只是從,也就是說並非張譯官兄弟的正妻所生,而是側室所生。也交代了譯官張炫犯罪的始末,是用鉅資支持逆賊李楨,在庚申年獲罪受刑罰被流配。張家被查抄,張氏這才入宮當了內人,進宮後因為長的漂亮,在庚申年仁敬王后故去後被臨幸。明聖王后發現後,立即廢去她的品階,並派人送她回家。但李氏宗親崇善君李澄的妻子申氏卻將張氏看作是不得了的人,總是邀請她來家中小聚。看到這裏,就能發現史官對於張氏的厭惡,言辭之中已經無法做到客觀公正,而用了詆毀人格的“畜養”。畜養,是對牲口的飼養說法,對大只的牲口才畜養。也就是說,史官就連豢養都不用,豢養的意思已經很輕蔑,這裏用的是“畜養”,申氏邀請張氏來家中,是畜養,張氏對於史官來說是大只的牲口。看樣子,張氏確實被人痛恨,至少編訂史書的史官極為蔑視張氏。
. V. a! e; [+ N8 ]$ ~4 t5 a0 n5 j' y8 a5 F7 S+ p9 k
這段記敍裏還描寫了閔妃也就是仁顯王后與張氏的矛盾,張氏與王上歡好嬉鬧時,還跑來仁顯王后處宣示,意在炫耀與警告,卻被仁顯王后給了下馬威,以君臣之道斥她無禮,張氏因此懷恨在心,從此不再理睬仁顯王后的話,不是不理就是無視。又因為崇善君李澄的妻子申氏常在慈懿面前說張氏的好話,因此慈懿大妃也說張氏的好話。在記敍文字中還提到張氏家人的種種無恥行徑,舉的就是張氏兄長張希載。張氏謀奪王后之位以後,張希載勾結楨柟餘黨,密謀作亂。趁貞明公主家設宴之時,聚攏了一幫妓女前去助興,又帶自己的妻子淑正去宴會。文字還特地描繪了淑正的形象,她擅長唱曲,這麼說來張希載之妻淑正是個擅長時調的歌伎。歌伎淑正在席間戲狎,她的行為舉止也猶如光臨宴會的娼女。又說當時張希載任捕盜部將,等在門外,秘密找來淑正,一起逃走。這件事傳到諸位大臣耳朵裏,左議政閔鼎重就說:朝廷的宴會還沒有結束,可是敬酒的妓女先行逃走,這事情實在過於恐怖,下令將此女的丈夫重重杖責才是。5 h% s! k# y! M E9 _+ a: e
$ T& }0 `* C* A. s% s$ l" Y8 b
看樣子,雖然閔妃大位不保,朝中依然有人譴責張氏行徑,為她說話。說話的人是左議政閔鼎重,是她家族的長輩。閔妃出身驪興閔氏,父親是兵判閔維重。來看閔妃受封時的前因後果:
: l, l6 V1 u" I! P/ f2 p* ~8 O9 I, n, B: W
二月丙午, 葬仁敬王后于翼陵, 高陽郡春收米, 特命減除。 $ M# `/ ]- P D6 V
0 d+ y1 T6 X% G$ l: u+ y意思是說:當年二月丙午日,將仁敬王后葬于翼陵。此間,高陽郡春季收穫稻米,特地下令減除租賦。 * K+ g: T/ [1 n! L& [
; d& k v6 @+ [, e( C4 X6 C' w( `
五月二日, 冊閔氏為王妃, 驪陽府院君維重女也。 時久旱, 王禱雨於社壇, 命召大臣、卿宰、三司, 詢問弭災之策, 下敎責躬, 廣求直言, 勑勵群工。
1 M/ j3 t" Q4 y( q4 f% _! H6 f, M3 u+ \" t" e5 }5 w
意思是說:當年五月二日,冊封閔氏為王妃,她是驪陽府院君閔維重的女兒。當時已久旱無雨,肅宗大王在社壇求雨,命令召集大臣,卿宰及三司,詢問賑災的對策,又下教旨自我反省,還廣泛徵求意見,激勵臣子共同抗災。) ]/ ^5 r& _4 ` g
# W# Q9 e4 M& M: E$ g
話題回到對於張氏的長篇記敍中來,這裏有一段明聖大妃與閔妃的對話。在辛酉年閔妃即位時,聽說此事,曾經稟告明聖大妃說:承恩尚宮若是久在宮外,也不妥當,適宜的辦法是重新召入宮內。可是明聖大妃不同意,說:閔妃你沒見過這個人,為人甚是奸詐惡毒,主上平時歡喜與惱怒都甚為急切。若是寵倖了她,會是國家的禍害,都沒辦法說,閔妃你要記住我的話。閔妃說:怎能因為未來不可預知的事,就說與國家安危有關呢?可是,明聖大妃終究不允許。由這段對話可見,不論可信度有多少,能夠確認的是:肅宗大王的生母明聖大妃始終對自己的兒子比較瞭解,說肅宗大王是:“喜怒暴急”,也就是說肅宗大王的情緒起伏比較大。這樣情緒大起大落之人,說白了就是感情激烈,若是如此感情暴烈之人,能聽信人言,會給國家造成很大危害。此時,閔妃尚未見識到張氏的厲害,還不以為然,認為明聖大妃是在擔心往後的事,而不肯做眼前合理的事。待到日後,她就會明白明聖大妃的顧慮並非沒有理由。& y+ I. I3 R/ V1 w' r
% c: R0 T+ ^, s- @+ t6 r直到最後一段提到: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有多人上疏,主上認為前後來上疏批評的人,是因為被先後廢黷的緣故,按目前的情況來看,混亂的情況無法由人力解決,大禍將至,此後,宗道、義征這幾個人還幫助希載,終於釀成己巳之變,戕害賢臣禍害國家,幾乎威脅到了宗室,逼退仁顯王后,將王后趕到私宅,由張氏取而代之,果然如明聖大妃所預料的那樣,實在是史上沒有過的,可是以我國主上的英明剛毅,怎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肯定是寵倖此女,被蠱惑而失去本心,令道德淪喪。唉,這不是太可怕了嗎?- V4 M* ^ s. U$ [% L
6 I4 }' |4 f9 e' k# w9 G可見史書中對於張氏為妃這一段,認為是肅宗大王失去心智所致,可事實並非如此。自李氏王朝開國以來,後宮形勢一直都在政治鬥爭風雲中翻滾,一女上位,一女退位,原因絕不可能只是禍亂後宮所致。話說回來,在史書中,張希載真不是什麼光彩的人物,身為正妃兄長,理應檢點言行,居然邀娼女去朝中大臣的宴會,又帶妻子去助興,這就不說,還一起逃走,的確夠荒唐。在劇中,張希載也一樣荒唐,可是他的荒唐是意識有目的所為,並非為人就真的荒唐無恥,而是刻意造出這番光景。他刻意籠絡南人一派的吳氏父子,是知道他們都是無恥的蠢人,卻依然有利用價值,他一眼看出天壽的實力非凡,也是因為他機敏善斷所致。
% E7 d- y2 G0 u5 {6 O+ N2 |: r! Y+ n$ A0 v9 F3 u- q# O' x
從他與張氏的對話來看,他是為了荒唐而荒唐,荒唐的目的是為了給人們造成他荒淫無恥沒出息的印象,這樣對張氏的忌諱就更小,不會對張氏起懷疑。刻意製造假像,只為掩蓋真有遠大志向的真相,用心良苦。用心良苦還體現在他對同伊的看法上,在張玉貞娘家的院落裏,張希載第一次見到了同伊,一樣是舉止荒唐,輕浮無禮,但他看同伊的眼光,卻比其他人有了另一層深意。與金桓不同的是,金桓是看面相看出同伊異于常人,而張希載則是目光如炬,一眼看出同伊的特質,正如他對張玉貞所說,同伊與她一樣都是出身,也聰明機智,漂亮可愛,就因為兩人實在太過於相像,所以張氏不能把同伊留在身邊。實際上是提醒張氏,她漏算一件事:同伊與她一樣,都是賤民出身的漂亮女子,王上既然喜歡這個類型的女子,自然也會喜歡其他人。張玉貞雖然接受兄長的意見,此時還未引起警惕,不久之後,張希載的推測就要應驗。不論應驗否,為了張氏的體面,南人一派給張希載安排了捕盜廳的位置,這樣一來,張希載空降捕盜廳,成了徐龍基大人的下屬。) @% Q% \/ _, I+ A6 k
) \: K3 U" s8 `0 ^7 n' `5 m; P6 F# j撇開張希載不談,肅宗大王這裏做了件大事,他下教旨,忽視了同伊的奴籍,破格將同伊升為監察部宮女。如此說來,同伊也空降到了監察部。這一來,可炸了窩,監察部認為任命了前次出了監察部洋相的奴婢為監察部宮女,是對監察部的羞辱,因此要抗命,抗命的過程中就去找了閔妃,要為中殿娘娘的閔妃否決。按照李朝時代的慣例,內命婦的任命應由正妃下後宮牒紙,其他人不得妄議,即使王上也不得干預。豈料閔妃卻認同旨意,說出這是自己同意的,又說國法有雲:賤民可以擔任宮女,令一同前來的明聖大妃也感到詫異。
/ M1 i7 F6 [8 l. ^$ P/ B; m* C# g, |
; j2 W. z, P, s0 y1 G8 Q看到這裏,觀眾也明白了,那晚肅宗大王說去中殿娘娘的處所,原來是和閔妃談這件事。閔妃為何會同意王上的推薦,她明知是張玉貞的主意,卻依然答應下來,還辦的心甘情願,理由在張玉貞來到中宮殿才昭然若示。張玉貞到中宮殿,原意是為感謝,明裏感謝,暗裏示威,並要整理內命婦任命的局勢,但卻被身為正妃的閔氏將了一軍,將的她面目無光。閔妃接納了王上的提議,是為王上承她的人情,讓王上明瞭她懂得朝廷任用人才的苦心,又顯出寬闊胸襟,適合坐正中宮殿,同樣的,閔妃提出將同伊升為監察部宮女,為內命婦,就是閔妃自行決斷,與張玉貞無關,是閔妃心胸開闊,不計較出身,任人唯賢,能容納有才能的女子,同伊若是知情,也要感激閔妃的用意,承閔妃的恩情。這麼一來,根本沒張玉貞什麼事兒。這一招高明,高就高明在閔妃將他人意見自行採納,還能做的符合自己的立場用意,言行磊落,令人稱道。如此看來,不論用意為何,閔妃此舉大度得體,的確比暗處行險棋的張玉貞更加高明,更加磊落,正妃與妾室的區別就在此,閔妃才是中宮殿的主人。可是日後後宮風起雲湧,已非常人能夠預料。張氏雖一時奪得大位,然而依然轉眼成空,閔妃雖然一時被逐出宮,但最後依然回宮,死也是死在大位之上。如此說來,一生峰迴路轉,最後依然能夠善終,較日後雖為景宗大王生母,卻依然受死藥死去的張氏,閔妃較前者而言,更可稱得上是奇女子。$ [1 L! J6 A1 c/ P" p
: P: }" a2 q, Z% {+ {
話題回到同伊被提拔這件事上,掌樂院善良的人們含淚送走了同伊,黃直長比眾人都明白王上的用意是給同伊去掉賤民的身份,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鼓勵同伊的用意不言自明,臨走前,他還將琴也送給同伊帶走,這一送又是一個伏筆。再看來到監察部的同伊,雖然受了閔妃的肯定,到監察部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從監察部最高尚宮的話看出,她對同伊不冷不熱的態度已是最好的說明,認為她依然還是賤民做派,非宮女之資。同部門的宮女對她輕視不已,以和她同宿舍為恥。這邊廂,明聖大妃也要下手趕走同伊,找來了對張氏懷恨在心的劉尚宮,要用規則趕走同伊。此時,經驗豐富,為人正直的鄭尚宮和奉尚宮已經發現劉尚宮的陰謀是用詩才大會趕走同伊。陰險的劉尚宮發現同伊沒讀過四書中的《中庸》,於是在詩才大會中特意出題考中庸,就是為了趕走同伊。% d4 {' p5 [4 {* K# m# o
, x' _8 a; s) v1 k從本周來看,到11-12集的時候,同伊對肅宗的感情依然沒有超越普通朋友的界限,她當肅宗大王是沒架子又很親切有趣的官吏,每次看到他都有奇遇,談話還很輕鬆,沒有任何負擔,還能任意玩笑,覺得這個大人真是很好玩。然後鏡頭轉回到天壽那裏時,看著黑黑高高壯壯的天壽,我忽然樂了,原來同伊喜歡的類型是天壽這樣的男子啊。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小小的伏筆。可以證明同伊在此時沒有高攀的想法,她的想法在剛開始和張玉貞就是不一樣的。張氏是一心要攀王室的高枝,獲得大王寵倖才是出路。可是同伊不同,她更愛家人和朋友,還在想念天壽。那番對話說的很清楚,女孩子喜歡的類型,說的是對於異性喜歡的類型,同伊喜歡的黑黑壯壯的男子說的肯定不是肅宗大王,而是天壽,在同伊的記憶裏,她覺得天壽是值得託付的男子,雖然誤以為天壽已死,但潛意識中依然將天壽的類型作為擇偶對象。再看降落傘一族,托張尚宮的福,空降的人不僅是同伊還有張希載,這二位完全不同的人各自到了監察部和捕盜廳,會有怎樣的故事?到了本周,天壽與同伊即將重逢,後事究竟如何,值得期待。與此同時,沒念過《中庸》的同伊在考試現場受到善良宮女貞任的提點,才得知考的是自己從沒學過的中庸,立刻愣在當場。同伊考場究竟命運如何,拭目以待。
' Y# m8 F% u! k
" f7 r" o/ a$ V. I5 |[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7-18 19:17 编辑 ] |
|